
【贰】
沈周四十岁以前受杜琼、刘珏和父辈影响较深,从他三十五岁所作的《仿黄鹤山樵笔意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里约略可以看得出来。
这是沈周存世有确切纪年的最早作品。这幅画体现了沈周极强的摹古能力,可说是形神兼备,披麻皴、解索皴和点染都是非常接近王蒙笔意的。
四十一岁的时候,沈周画出了拟王蒙笔法的《庐山高图》。《庐山高图》是沈周给老师陈宽的祝寿图。而且由于陈家和沈家的世交关系,《庐山高图》里面包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
陈宽的父亲叫陈继,沈恒和沈贞都是陈继的学生,沈周的曾祖沈良和陈宽的祖父陈汝言与王蒙的关系都非常好,那么到沈周这一代,王蒙、陈家、沈家的世交关系已达三四代,沈周用这种拟王蒙笔法的画法,很得体地表达了陈宽和王蒙的关系以及晚辈向前辈致敬的心意。
在这幅画上,沈周还题写了一首长诗:
庐山高,高乎哉!
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
岌乎二千三百丈之巃嵸。
谓即敷浅原,
㟝嵝何敢争其雄?
西来天堑濯其足,
云霞日夕吞吐乎其胸。
回崖沓嶂鬼手擘,
涧道千丈开鸿濛。
瀑流淙淙泄不极,
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
时有落叶于其间,
直下彭蠡流霜红。
金膏水碧不可觅,
石林幽黑号绿熊。
其阳诸峰五老人,
或疑纬星之精堕自空。
陈夫子,今仲弓。
世家庐之下,
有元厥祖迁江东。
尚知庐灵有默契,
不远千里钟于公。
公亦西望怀故都,
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
昔闻紫阳祀六老,
不妨添公相与成七翁。
我常游公门,
仰公弥高庐不崇。
邱园肥遁七十祀,
著作搰搰白发如秋蓬。
文能合坟诗合雅,
自得乐地于其中。
荣名利禄云过眼,
上不作书自荐下不公相通。
公乎浩荡在物表,
黄鹄高举凌天风。
诗写得也很好。所以后来吴宽说:“论诗、书、画全能,石翁当独步今日。”明代的文人画,因为有沈周这样的神仙人物存在而进入了全盛期。

沈周《仿黄鹤山樵笔意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纸本设色/纵127.5厘米 横28厘米/瑞士苏黎世莱特堡博物馆藏
山体的披麻皴、解索皴风格很明显。

沈周《庐山高图》/纸本淡设色/纵193.8厘米 横9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庐山高图》(局部)
画面最下端这个小人便是沈周的古文老师陈宽。时年七十岁。《庐山高图》不是一张简单的祝寿图,它标志着沈周画风从“细沈”到“粗沈”的转折。所以它在各种关乎沈周的说明里被再三提起。
这幅画上,沈周非常高超地运用了王蒙的技法。其中的解索皴、牛毛皴和披麻皴用得出神入化,描绘出山石的扭动的力量感。
只是从此以后,我们很难再看到沈周这样精工、细致、严谨的画风,他一路愈走愈豪放,向着粗头乱服、粗枝大叶一路奔去。


沈周《庐山高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