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软实力:管理心理·生涯规划·情商沟通·Office三合一·数据分析·教练技术·管理视角必备技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职业生涯周期的认知管理

由于工作因素,笔者接触过特别多的人力资源总监,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很多人力资源总监由于年龄偏大(40-50岁),将其信息丢到猎头群里,几乎无人问津!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植物以这样的规律在地球上生长了数亿年,日益繁盛;孕育、出生、长大、成熟、衰亡,动物遵循这样的规律在自然界出现、死亡,生生不息……自然界按照自己的周期不停歇地运转着。事实上,职业生涯也有生命周期,理解职业生涯的周期性,可以帮助我们预判职业生涯的发展趋势,增强控制力。

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萨帕、金斯伯格、格林豪斯等人对职业生涯的阶段划分略有差异,但本质上并无区别。关于职业生涯周期的众多理论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美国舒伯(Donald 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他将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成长,探索,建立,维持,退出,每个阶段都有其关键特征。

(1)成长阶段是产生对未来工作的关注,学会如何做决策的过程。正常情况下,这个阶段距离真正进入社会还有一段时间,生涯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自身发展,对外界产生兴趣,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信心。

很多应届生在选择工作时,常常纠结于薪水高低,其实,职业导入期应该将薪水列为最后一项参考内容,而喜欢、擅长可以作为首要考虑条件。在职业导入期,良好的自我认知非常关键。

(2)探索阶段是了解未来从业的趋势与匹配度,通过自我认知进行职业选择,并因为这些选择去开发技能、探索提高,追求职业的稳定与保障。

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的调查报告显示,2017届中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与2016届(34%)基本持平。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在半年内换过工作,说明他们还没有找到喜欢、适合的工作,要通过跳槽去试探、寻找,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3)建立阶段是逐渐实现自我概念、不断整合自我概念和价值观,做出稳定选择的阶段,如果有必要,则进行自我概念的调整。这个阶段,更容易得到晋升或承担更大的职责。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地思考职业生涯的过去和未来。

(4)维持阶段会整体思考职业生涯,然后决定继续从事这份工作还是跳槽。如果跳槽,很可能重新经历前面的阶段。

职业生涯中,40岁的职业人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人脉,有实力去选择跳槽或创业。如果继续目前的工作,有可能遭遇职业生涯的“瓶颈期”,出现职业倦怠。如果选择跳槽或创业,则意味着打破稳定,冒险前行。

(5)退出阶段,因为精力不断下降,我们开始把权力委托给他人,逐渐退出工作,有偿的工作不再是生活的核心。

不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个阶段可以适当滞后。对一些专家或特殊人才而言,即使退休了,还可能被返聘。很多人的退出阶段,其实是从返聘结束后开始的。

笔者曾将HR的成长划分为四种类型:事务型、专业型、业务型与战略型。如果你对自身的生涯缺乏规划与针对性的开发,将很难了解不同类型HR的本质,导致无法根据企业需求与个人意愿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很容易陷入事务型的泥潭不能自拔。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不会一帆风顺,不一定能完成从事务型到战略型的蜕变。虽然笔者曾在工作第一年晋升到经理岗位,达到职业生涯初期的巅峰,但此后十余年,职业生涯几乎陷入停滞状态。现在看来,当时对职业生涯周期缺乏认识,忽视了职业生涯中期的危机,没有正视职业生涯中期特有的“职业高原”症状,导致职业生涯过早地进入职业枯竭状态。为了扭转职业生涯的被动局面,笔者不得不断臂求生——换个平台重新出发,否则可以想象,笔者的职业生涯晚期会是何等的凄惨。

很多人会纠结职业生涯周期的分类与界定,我们习惯把职业生涯周期和年龄联系起来,从招聘信息不难看出,专员一般被限制在30岁以内,经理会延长到35岁,普通总监的极限是45岁。当然,年龄只是大致的划分,学历不同,经历不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起点和界定。技校生17岁拥有第一份全职工作,而博士则可能到27岁才进入全职阶段;家庭主妇重入职场,接触的还是十年前的工作内容;濒临退休者,却爆发出超人的能量,迎来新起点……这时候,如何界定职业生涯的早中晚期?

职业生涯周期的界定,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双重影响。因此,在职业生涯周期界定时,年龄可以适当模糊,核心还是实质性内容的影响。职业生涯预备期主要接受必要的教育,形成初步的职业观;职业生涯早期,开始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习惯调整,并在职场中初步建立职业威望;职业生涯中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职业保持稳定,并成为职业发展的上升阶段;职业生涯晚期,接受挑战性工作的机会在减少,个人职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利用职业发展周期论,我们还可以了解当前工作或学习的意义所在,清楚个人短期行为与长期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果用职业发展周期理论来看,学生时代的主要任务是能力、技能、职业习惯和性格的训练,是为了将来尽快融入组织、受到信任。几乎所有人都不喜欢事务性工作,但在职业生涯的成长期,如果你不能驾驭事务性工作,我凭什么给你更专业的内容?

虽然笔者将HR分为事务型、专业型、业务型、战略型四大类型,但现实中,仅有不到1%的HR能够成为战略型,除了个人努力、良好的职业背景之外,还有运气成分,毕竟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否认,选择大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