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基本问题探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劳动生产力理论的价值以及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一)劳动生产力的源泉和要素及实践价值

劳动生产力有两个原始源泉和一个派生源泉:劳动力和自然力是两个原始源泉,在原始源泉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是劳动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力源泉。劳动力是蕴含在劳动者体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自然力是人周围的外界自然条件,主要是土地和环境提供自然资源的能力,“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6.。劳动力在利用自然进行生产过程中,不断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经过研究和理论概括形成科学,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就是技术,只有在劳动力和自然力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派生出科学技术力。劳动生产力的主观和主导因素是劳动力,所以生产力归根结底是劳动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和自然力及科学技术力相结合,形成三种不同的劳动生产力。

首先,劳动力和劳动力相结合,形成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者在一起进行劳动,通过一定程度的分工协作,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和劳动人数下,会产生比单个劳动者独自劳动高出许多的生产力,这种特殊生产力就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作协作。……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8.。这是因为,协作产生规模效益;协作产生集体力,可以完成一个人根本不能进行的生产;协作激发竞争心,提高了劳动效率;协作可以通过分工细化和流水线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完成紧急任务。马克思说:“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2.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是每个劳动者个体通过分工协作结合起来,摆脱了个人劳动的局限性,产生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

其次,劳动力和自然力相结合,形成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中发现的生产力”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22.。人的外界存在着的自然力是生产力源泉之一,而不是生产力本身,它只有与劳动结合起来才成为生产力。所以不是自然条件可以产生生产力,而是在劳动对自然的利用中产生生产力。当然,自然条件作为劳动生产力的一个原始源泉,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其重要意义,“撇开社会生产的形态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联系的”[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6.,“自然力……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28.。在一些部门,比如农业、采矿业等部门,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在劳动生产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在相当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相结合,产生较高水平的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使劳动者不必以全部时间从事维持自己生存的必要劳动,使劳动者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必要劳动关于必要劳动的范围扩大为不仅为劳动者自己生存而且为自己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参见[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05.。所以良好的自然条件产生的较高的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福利的改善提供了自然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再次,劳动与科学技术力相结合,产生劳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劳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在生产方式的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生产力发展史中,机器的使用是革命性的:机器的使用突破了手工劳动的局限性,“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4.;“机器的使用要遵照严格的科学规律,能够更多地节约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的消费资料的消耗”[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5.;机器在大工业中的使用使本来是人的劳动产品的机器大规模地像自然界的自然力一样无偿地发生作用。“如果我们不算机器和工具二者每天的平均费用,即不算由于它们每天的平均损耗和机油、煤炭等辅助材料的消费而加到产品上的那个价值组成部分,那么,它们的作用是不需要代价的,同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自然力完全一样。机器的生产作用范围越是比工具大,它的无偿服务的范围也就越是比工具大。只是在大工业中,人才学会让自己过去的、已经对象化的劳动的产品大规模地、像自然力那样无偿地发生作用”[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5.;机器的使用进一步改变了社会劳动组织以适应新的技术条件,比如按机器的生产程序组织劳动的分工、协作[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6-437.。劳动者创造并使用机器,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力相结合,创造出巨大的劳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马克思在谈到机器使用的资本主义性质时指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科学为资本服务。”[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18.在这里,马克思提到了科学技术作为独立的生产力问题,许多研究者因此认为马克思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这是一种误解,系统研究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及发展过程,仔细体味马克思的上述论述,并不能得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结论。在马克思看来,首先,机器中合并的科学技术力是劳动者智力劳动发展的结晶,由此形成的是以智力劳动发展为能动因素的劳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根本不存在离开智力劳动的独立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沿着马克思的研究轨迹可见,一般而言,科学、知识、技能主要由劳动者拥有,体现为劳动者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条件下,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机器中,而机器作为物质资本归资本家所有,结果使科学与劳动相分离,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力为资本服务。马克思的观点是,科学与劳动分离表现为一种独立的生产力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无论是在马克思的劳动生产力理论中还是在现实生产过程中,都不存在可以独立存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

最后,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劳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相结合,共同构成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在这三种劳动生产力构成的合力的推动下突飞猛进地发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而发展的瓶颈来自劳动的自然生产力,这是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的问题,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影响的是人类社会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劳动的科学技术力是一种派生的力量,它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渗透到其他两个原始源泉中的,赋予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更加强大的发展力量,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化和巨大进步;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科学技术体现在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只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具有重要作用。前面已经谈到过,在发展生产力中怎样使用科学技术,应该有价值标准,否则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不是福祉而是灾难。从人类福祉的角度看,劳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不仅仅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应该是解决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发展瓶颈从而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劳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的,要努力选择实施“绿色”技术,比如,实施节约资源减少“三废”排放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实施节约能源消耗和发展新能源的较少二氧化碳排放技术;实施有效治理污染和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等等。

把劳动生产力的源泉转变为现实的劳动生产力,是一个具体劳动发挥作用的劳动过程,“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8.,所以生产力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关于劳动生产力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参见王岩.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及当代价值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50-55.。劳动者是主体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客体要素,或者可以概括为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要想进行生产,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从生产力的三个源泉看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由劳动者在劳动中的分工协作产生,这个力量人化在劳动者身上,通过分工协作进行劳动的形式形成和表现出来,自然力通过劳动者的劳动物化在劳动力和劳动对象之中,科学技术力则通过劳动者的劳动特别是智力劳动渗透在生产力的每个要素当中。可见,发展劳动生产力,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重视科学研究并且通过技术应用把它们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合理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二)如何理解劳动生产力变化与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关系

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来看,“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9.,所以“生产力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0.,生产力变化与抽象劳动无关,它所影响的是具体劳动的质量和能力,而抽象劳动是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一定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的多少体现着劳动生产力的效率,劳动生产力提高,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多,生产力降低时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少。同时,马克思又指出,“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了的总量的价值量。反之亦然”[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0.。也就是说,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可以缩减生产既定量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总量,使生产这个使用价值总量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总量减少,甚至生产比原来更多些的使用价值量亦会使耗费的劳动时间比之前更少,即用更少的时间耗费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这表明,“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化,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54.。劳动生产力只与具体劳动有关,那么,为什么劳动生产力的变动又会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表现为“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加,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9.呢?马克思说:“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9.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要花费时间,而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关键在于生产这个商品耗费了多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具体劳动生产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时,“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也就是说,劳动作为具体劳动,生产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要耗费一定的劳动时间,而劳动生产力提高,使生产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了。如果部门内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那么可以用低于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进行生产,从而获得超额价值,这部分超额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转化为超额剩余价值。从整个部门看,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会使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该商品的价值量降低,这种用更少的劳动耗费生产更多使用价值带来的福利本来是造福于人类的,但是这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成为资本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发展生产力是资本追逐最大剩余价值的手段,生产力发展的利益由资本占有。

劳动生产力由五种情况决定,“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生产力中的各个因素发生变动,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变动,如果生产力水平提高,耗费同样的劳动时间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量,表现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关于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在之前已经专门进行了分析,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高于或者低于平均熟练程度,对生产力的高低产生同向影响;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是科学技术力通过对人和物的渗透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程度,这个程度越高,劳动生产力水平越高;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即之前谈到的分工协作产生劳动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自然条件通过影响生产力对价值量决定的作用,他指出,“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低”[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马克思认为,自然力和劳动生产力同方向变动,就金刚石而言,自然条件的影响使得金刚石非常稀缺,因而使生产它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很多,价值量因此很大。如果金刚石在自然界不那么稀缺,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其价值就会降低。同样的例子,西方经济学用边际效用价值论解释为:由于金刚石非常稀缺,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递减)的作用下,它的边际效用很大,因此价值量很大。显然,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从需求角度、从主观评价入手讨论价值决定,没有客观标准,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从生产角度、从生产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劳动者付出的代价)角度讨论价值决定,就探寻价值决定的本源而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对马克思关于构成劳动生产力的五个因素的分析表明,生产力的源泉包括劳动力、自然力和科学技术力,再进一步看,决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根本因素是劳动者的智力劳动的水平和自然条件。因为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都是通过劳动者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运用以及他们之间的分工协作体现的,这都是生产力中的主观能动因素——劳动者行为的结果,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而容纳劳动能力不断发展的客观条件是自然资源。所以从实现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的视角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发展生产力,促进生产力中创造财富源泉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科学开发及使用,是实现生产力科学发展的根本;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以最小的人类劳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耗费为代价,获取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财富,而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有相适应的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