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状态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经济状态理论是以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成果建立起来的从状态角度分析经济运动规律的理论。应用该理论可以分析现实国民经济中存在的四种非平衡态经济,比较不同状态的异同点,研究不同经济状态下的调控政策。

导论部分提出本书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随后,本书分八章展开论述:

第一章文献评述。本章对三类文献进行评述:一是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拓展研究文献进行评述;二是对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评述;三是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模型应用研究文献进行评述。

第二章社会再生产平衡增长模型构建。本章分析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平衡条件,指出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是影响社会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的核心条件。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方法,构建社会再生产平衡增长模型。该模型与西方经济增长模型存在诸多不同。

第三章经济状态理论构建。从平衡增长模型出发,可以将经济状态区分为平衡态和非平衡态。从总量不平衡和结构不平衡出发,可以将非平衡态经济分为四种类型:供给不足型经济、需求不足型经济、投资推动型经济和消费拉动型经济。与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对应,把政府调控经济状态的政策分为投资政策和消费政策。投资政策和消费政策分紧缩性和扩张性两种类型。政府要根据经济所处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组合政策。

第四章供给不足型经济。本章指出,供给不足型经济分为三种子类型:第一种子类型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供给不足。以苏联为例,该类型供给不足的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不足。第二种子类型是转型时期的供给不足。以我国为例,该类型供给不足的根源在于转型时期体制机制的迅速变化。第三种子类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给不足。该类型供给不足又分为和平时期的经济过热和战争时期的经济过热,两个时期的经济过热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第五章需求不足型经济。本章以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为例,指出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根源在于产能严重过剩。产能严重过剩在于投资不足和消费不足,投资不足的原因在于利润不足,消费不足的原因在于劳资双方对抗性的分配关系,同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也进一步加剧了工人的消费不足。信用制度是生产过剩的主要杠杆。

第六章投资推动型经济。本章以我国为例,核算2008—2017年我国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指出我国经济从2008年开始进入投资推动型经济状态,投资率高,消费率低。以强势政府+地方政府的行政性竞争+国有企业主体地位这“三位一体”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保持高投资率的体制原因。“四万亿元投资”计划使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也导致投资过剩现象,使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第七章消费拉动型经济。本章以美国为例,核算1992—2017年美国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指出美国在1992年后经济表现为消费拉动型经济状态,投资率低,消费率高。美国消费率高,根源在于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产业空心化和金融业的高度发达也进一步拉高了消费率。

第八章经济状态理论综合分析。本章提出了全球经济总状态的概念。通过分析,指出全球经济处于投资推动型状态,要调整投资消费比例,推进全球经济再平衡。在此基础上,对四种类型经济状态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状态锁定,状态调整,状态割裂、状态共存和状态互补这些情况。最后,从中美两国经济状态出发,指出当前中美两国都在对本国经济状态进行调整,“一带一路”倡议是这种状态调整的外部政策表现。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状态造成严重外部冲击,这种冲击促使两国经济状态发生变化。中美经济发展走向与两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水平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