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评述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社会总体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研究目标,是构建经济状态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一、哈罗德模型评述(3)
哈罗德认为,经济学可以分为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都可以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静态经济学的基本公理就是指最广义的“供求规律”,但是,动态经济学却一直缺乏基本公理。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学领域。但是,其绝大部分局限于静态经济学的领域。所以,需要对动态经济学进行研究。
哈罗德提出,宏观层面的动态经济学由三个方程组成:
第一个方程是:

其中,G代表单位时间的增长率。G=ΔY/Y,Y代表收入;s代表储蓄率;C代表资本产量比。
该方程是投资必然等于储蓄这一事实的动态化的表述法。该方程表明,要实现经济均衡增长,就要求国民收入增长率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量比这二者之比。
第二个方程是:

该方程说明需要有什么样的增长率,才能使人们愿意进行的储蓄等于投资。Gw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sd表示人们意愿储蓄率;Cr代表厂商合意的资本产量比。
第三个方程是:

其中,Gn被称为自然增长率,即这种增长率充分利用了增长了的劳动人口,而且也体现了技术进步。so是由自然增长率决定的储蓄率,也是政府长期力求达到的最适宜的储蓄率。
哈罗德认为,如果所有决策使得实际增长率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那将几乎是一个奇迹。经济一旦偏离均衡增长路径,以致G>Gw,则会出现s>sd,或者C<Cr,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在任一情况下,厂商订货都将增加,都将使得实际增长率超过有保证的增长率;反之,就会出现相反现象。这就是“不稳定原理”。
哈罗德借助凯恩斯的理论,将宏观经济进行动态化,他通过提出有保证的增长率概念,将微观的企业运行和宏观的国民经济调控目标有机联系起来,从而将宏观经济增长建立在微观企业运行基础上。同时,他还通过提出自然增长率这个概念,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有机联系起来,这是其理论贡献。但是,其模型也存在不足:第一,不稳定性原理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难稳定在一个不变的发展速度上,不是连续上升,就是连续下降,呈现出剧烈波动的状态,这不符合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并没有出现哈罗德模型所揭示的大起大落现象。第二,哈罗德并没有揭示经济从大起到大落的转换机制。第三,哈罗德所指出的有保证的增长率是建立在企业家的心理因素上,这就将其模型建立在主观判断基础上。第四,将经济增速与人口增长率联系起来,这不符合现实。
二、索洛模型评述
索洛指出,哈罗德提出的不稳定原理是建立在生产要素比例不变的前提下。在生产中,如果劳动对资本存在替代,则不稳定平衡就不存在了。在批判地继承哈罗德模型基础上,索洛建立了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模型推导(4)
索洛假定经济只生产一种商品,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不考虑资本折旧,产出中用于储蓄的份额是s,则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K为资本,L为劳动。

将公式(1-12)带入公式(1-13),可得:

这是包含两个未知变量的方程。为求解该方程,需要增加一个对劳动的需求方程。假定劳动力以相对不变的比率n增长,则:

这里的L代表可用劳动供给量,公式(1-12)中的L代表的是总就业量,假定存在充分就业,则:

该方程是微分方程。为求解该方程,引入新变量:
r=K/L
这里,r表示资本—劳动比率。通过K对时间求导,可得:

将该式代入公式(1-16),可得:

由于规模报酬不变,可以将生产函数中的两个变量都除以L,经过整理,可得:

这是索洛模型的基本方程。这里,F(r, 1)是每单位劳动所运用的资本量变化时的总产出曲线,说明每个工人的产出量是每个工人拥有的资本的函数。因此,该公式表明,资本—劳动比率的变化率是两项之差,一项代表资本的增加,另一项代表劳动的增加。
(二)稳态条件讨论
索洛指出,1958年卡尔多总结了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六个“典型事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际的人均产量(或实际的单位工时产量)的增长率大致相同;人均资本按照稳定速率进行增长;资本—产量比率没有整体性变化趋势;资本利润率呈现出大致不变的趋势性;不同国家人均产量的增长率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利润占收入的比率较高的国家具有较高的投资—产量比率的倾向。索洛将满足前三个(或许前四个)“典型事实”的增长经济称为“稳定状态”经济。(5)
假定方程(1-17)可以用图1-2表示,横坐标为r,纵坐标为,通过原点的射线的斜率为n,该射线表示nr;另一条曲线代表函数sF(r, 1),该曲线通过原点,且向上凸。

图1-2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态
在交点处,有nr=sF(r, 1),且。当
时,资本—劳动比率为常数r*,资本和劳动保持相同的比率n扩张。这时,经济保持稳态运行。
当时,在交点右端,r>r*,nr>sF(r, 1),由公式(1-17)可知,随着经济运行,r会下降,趋向r*;反之,如果r<r*,nr<sF(r, 1),由公式(1-17)可知,随着经济运行,r会上升,趋向r*。因此,不论初始的资本—劳动处于什么比率,经济最终都会趋向稳定。(6)
(三)考虑技术进步条件下的稳态经济
索洛指出,稳态经济行为的分析表明,资本存量增长率等于劳动供给的增长率,总产量的增长率等于就业量的增长率。但现实表明,现代工业经济要求产量和资本存量的增长快于就业量的增长,要解释这个现实,就必须将技术进步和规模收益递增因素考虑在内。技术进步在现实经济中起着相对更重要的作用。当技术进步采取劳动增加型的特殊形式、生产函数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时,经济能够处于稳定状态。(7)
(四)评述
索洛模型为我们理解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思路。不同国家经济增长之所以不同,主要在于不同国家投资率、就业率、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着差异。就长期而言,经济之所以发展,根源在于技术进步。这为阐述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因此,索洛模型成为新古典学派阐述经济增长的基准模型,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许多解释经济增长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但是,新古典增长模型也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新古典增长模型建立在要素价值论基础上。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微观基础是要素价值论。它认为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被分解为资本增长率、劳动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之和。这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只能是劳动,资本不创造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价值。因此,建立在要素价值论基础上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是不科学的。
第二,新古典增长模型是建立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前提下。随着资本投入量的不断增加,资本收益会不断降低,进而经济增长会停滞不前。这与现实不完全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本量在不断增长,经济总体却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因此,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不能完全成立。
总的来看,西方宏观经济学对于国民经济运动规律进行了很多探讨,这对于构建经济状态理论起到重要借鉴作用,但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有的建立在主观判断基础上,有的建立在要素价值论基础上,这就导致其理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