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西如何走出“发展困境”
一、广西是中国文明转型过程中的掉队者
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经历了70多年,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把一个古老的农业文明成功地带到工业文明,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个事件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有10亿规模级的人口进入现代工业化体系。
目前,中国公路总里程已达484.65万千米,高速公路运营里程达到15万千米,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3.9万千米,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到3.5万千米,输电线路总长超159万千米,粗钢产量9.9亿吨。我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充分展示了中国70年工业化的伟大成就。
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中,还是有部分省(区)掉队,没有紧随整个文明的转型而实现自身的转型,这其中就有广西。尽管中共十八大以来,广西的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以高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但是,整个广西的工业化体系还比较薄弱,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中,广西的整体产业价值偏低,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其中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偏低,缺乏系统的创新体系,缺乏具有带动产业链价值整体提升的创新平台,缺乏行业发展的“锚定”平台型企业。这些导致了广西在工业化进程中比较滞后。
此外,广西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是造成其自身的吏治系统效率偏低,决策能力欠佳,最终影响了其整体的发展。但是,地域文化因素非常复杂。中国有句俗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这样复杂的课题显然超出我们的研究能力。
所以,在本书中,我们主要从经济管理的层面来考察、研究这个问题。
二、广西如何走出“发展困境”
从资源禀赋理论和产业价值链理论的角度着眼,我们认为,广西走出“发展困境”的思路应该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区域发展大平台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工业化成为20世纪人类发展史上最为壮观的社会转型案例,从其具体发展路径来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国家工业化浪潮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在全国工业化统筹发展的层面上有效地平衡了区域之间的工业化差距。这个阶段广西完成了区域工业化的基础建设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全国层面统筹工业化的模式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被市场机制主导的工业化建设模式所取代。在这个历史转折的过程中,一些与国际市场关系紧密的区域,在国家特殊政策的支持下,快速实现了工业模式的转型。一些决策缓慢的区域在快速市场化的浪潮下落伍。从全国发展水平来看,广西发展的滞后基本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在中国迈入工业4.0的阶段,广西如何走出“发展困境”?迎头赶上整个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浪潮。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发展滞后的区域,要想实现后发优势,唯有探索“换道超车”的模式。从广西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我们认为需要着眼于新型工业化发展趋势,在广西打造若干个大型的发展平台,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我们建议,这个区域发展大平台的建设集中在三个方面展开:
1.综合类创新平台
通过打造这个平台,吸引国内外领先的科技项目落户广西。平台通过为这些项目提供金融、科技政策、管理咨询、知识产权、商事法律等方面的全程服务,培育广西的基础创新能力和前沿创新能力,优化广西的创新生态环境。这个平台重点开展与国内双一流高校、中科院系统、央企的研究所和国际知名大学、知名研究机构的合作,把这些组织中具有重大产业价值的研究成果引入广西,提升广西的新型产业培育能力。
2.培育区域行业龙头类科技创新平台
行业龙头类科技创新平台是整合聚集行业相关创新资源,构建行业产业价值链,支撑区域行业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重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平台建设主要依托特定企业为龙头,以企业生产管理实践和经营战略实施为依托,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实体,形成融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市场培育为一体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平台为区域行业的相关企业、科研人员提供研发、中试转化、检测、设计、咨询、培训等服务,对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展开联合研发行为,形成从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一体化无缝对接,最终形成紧密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
3.培育区域企业技术创新平台
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这种微观平台的培育,能够提升区域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同时也能加快区域企业的技术输出能力和技术储备能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打造区域发展大产业
从工业革命以来的300多年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后发地区崛起的不二法门就是打造强大的区域产业,实现由大产业带动区域整体发展。从广西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做大区域产业是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政府需要紧紧抓住有“融”乃大的施政原则,推动广西大产业格局尽快形成。
当前,做大广西产业的关键是要在“融”字上求突破。抓产业并非一日之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是打基础、利长远的事。长期以来,广西在推进民族地区工业化的进程中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是在区域大产业的培育方面,基础工作还是稍显不足。
为此,放眼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广西打造区域大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在“融”字上寻求突破。融合国家历年来给予广西的全部政策,在此基础上形成新时代的广西发展政策体系,以此培育广西的大产业。从以往的发展情况看,过度依赖某一项政策而实现产业腾飞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打造政策生态链来培育产业生态,形成区域大产业。这种发展背景的变化,要求广西在打造区域大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融”的基本原则,通过多政策的融合实现产业融合,通过产业融合实现新产业的培育,通过新产业的培育来实现区域大产业的形成。
(三)培育区域大企业
大企业是行业的龙头,也是行业诸多规则的制定者,在国家制定相关行业政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决策建议权。据此,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培育大企业这个关键环节。
着眼于广西当前发展的实际,我们建议广西着力选好若干个优势行业或新型行业,集中力量培育具有区域重大影响的龙头企业,以此带动区域产业链的完善与壮大。应该在广西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基础上,选准那些具有较好研发能力的企业进行精准培育,使其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快速壮大并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同时,要着眼于国际产业发展的大格局,选取若干个切入点,精准培育能够针对那些对广西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价值的项目进行扶持,将其培育成为面向未来的大企业,以此带动广西经济实现整体的转型和腾飞。
通过大企业的培育,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价值链,从整体上提升广西经济抵抗风险的能力使广西经济以更为健康的姿态参与到全国经济大循环中,以更为强劲的实力参与到国际产业链的竞争中。
(1) 张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中提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中国“发明”了一种县域竞争制度,通过这种县域竞争实现了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县是区域竞争的主体。县招商引资,获取增值税分成,以土地等基础设施出资。收入比例固定,土地价格自由,甚至可以低于成本出让,所以满足自由竞争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