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封面|探究全球收入不平等
专访樊纲:理性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
过于激进的方案可能事与愿违。
樊纲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深圳
上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第一次提出人类80%的财富由20%的人占有,100年后,贫富差距再次刷新纪录:地球最富有的26个人与全球半数人口拥有的财富相当;美国1%的富人家庭拥有33.8%的社会净财富……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不公平的时期,全球财富两极分化从未变得如此尖锐。
巨大的收入与财富不平等会引发连锁反应,从中衍生出形形色色的枝节问题:民权不平等、健康不平等、地缘政治不平等……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接受《北大金融评论》专访时表示,不平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一个难题,从卢梭到马克思再到皮凯蒂,都在讨论和分析此问题。逆转不平等趋势要做长期打算,其中不能否定的办法是对财富收益和遗产征税,将财富本身创造的大部分收入用于公共开支,改善穷人生活。
贫困易解,不平等难解
《北大金融评论》: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在全球扶贫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近年来,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备受关注。经济学,尤其是发展经济学近年来的研究对于解决全球不平等问题方面有何启示?
樊纲: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不一定都是发展经济学的问题。发展问题的根本是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而贫困本身不一定是发展经济学的问题,正因为有发达国家存在,所以才能反射出一些国家的落后。历史上所有国家都经历过贫困的阶段,比如中世纪的欧洲。300年前,英国收入水平不如我们现在高,但那时候它不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增长不是发展问题,因为没有国家的收入比它更高。当时它可能也存在贫困,但并不是发展问题。现在的发展问题是与发达国家的存在相联系的,是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解决贫困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不一定是发展经济学本身的特征性问题,但发展中国家特别要研究贫困问题。世界上有很多经济学家,特别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对于摆脱贫困等问题做了深入研究,也取得了较高成就。比如去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位经济学家,他们用实证、实验的办法,从微观的角度做了很细致的工作,确实值得赞扬。而这些研究方法如何在不同的国家得到普遍应用,是今后需要进一步考虑和发掘的。
《北大金融评论》:您曾强调,随着收入差距扩大,相对低收入家庭的可见性支出提高幅度更大;您还通过研究指出,风险金融投资的正向效果主要有利于非农户口、高收入及高社会资本的群体。在当前零利率、负利率趋势的大背景下,这是否意味着收入差距可能还会进一步拉大?
樊纲:随着经济处在不同的阶段,收入差距也存在不同的特点。对于发展中、低收入国家,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不同部门的人和不同要素的所有者之间,具体表现为农民和一般工业劳动者的收入在很长时间内难以增长。在落后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产生的收入基本都归资本所有者、稀缺要素所有者和管理人才等所有。在刘易斯曲线中,当劳动供给曲线是一个水平线的时候,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
随着收入进一步提高,当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时候,这个趋势会逐步缓解。就像2007、2008年后,我国农民工收入以17%、18%的速度增长,使基尼系数趋于平缓。随着经济的增长,实际上收入会逐步趋于均等,这是经济增长本身的趋势。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来自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增长,因为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阶层,他们需要满足很多现在还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在这个阶段,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增长,更多中产阶级的形成,对于我们消费和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世界上还存在这些情况:一方面,一些落后国家的经济迟迟得不到增长,处在低收入端,贫困一直持续;另一方面,在高收入国家出现的现象是资本财富收入持续增长,而一般的工薪收入很难增长,这是由资本和劳动供给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所导致的。这不是金融、利率的问题,其本质是资本和劳动收入在全球化竞争中出现了分离,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新趋势,即新资本论的基本含义。
在我国,早年由于劳动力过剩,新技术进步的收入都归属于资本,后来全球化趋势中又出现了新一轮资本和劳动收入的分离。因此,越是劳动收入,越不能增长,低收入阶层,甚至是中产阶级愈发无法积累财富。而资本收入随着全球化迅速积累,导致现在1%的人持有90%的金融资产,应该说是全球的收入分配在发生分化。
发展问题的根本是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而贫困本身不一定是发展经济学的问题,正因为有发达国家存在,所以才能反射出一些国家的落后。
但是全球贫富分化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国别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像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成长起来了,我们的人均收入从过去的一百美元上升到一万美元,缩小了整体70亿人的贫富差距。但是多数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在拉大,尤其是发达国家目前特别突出,导致了民粹主义等各种各样的矛盾、分裂。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分析。
不要过度解读“内循环”
《北大金融评论》:很多人认为,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缩小了不平等,但是也有学者如斯蒂格利茨指出,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的落后国家和穷人服务。您如何看待此问题?
樊纲:这个问题客观上当然是存在的,但是从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得益于全球化。有些国家不发展,很多是因为历史和自身的问题,不能全都归于全球化。从大的趋势来看,过去30年来,有很多发展中国家抓住了全球化机遇,如“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亚洲国家基本都有所增长,非洲的一部分国家和拉美相当大的一部分国家也都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发展。
总体而言,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拥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有的国家没有抓住,它就掉队了,一些之前比中国还富裕的国家可能现在要比中国穷很多,那是它们自己掉队的问题,不是全球化的问题。在一般劳动产业中,有一些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发展机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教育,那些能够满足基础教育、师资相对好一点的国家,基本上都能够发展。没有基础教育,劳动力就无法进入现代工业,工人看不懂说明书和操作手册,就不能成为现代产业的劳动力,这种国家当然也不能获得发展机会。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全球化使落后国家更落后。全球化的基本逻辑是资本和技术在全球配置,它使发达国家更发达,但也使一部分落后国家有所改善,缩小了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北大金融评论》:在当今逆全球化的趋势下,您认为全球不平等会缩小还是进一步加大?
樊纲: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的差距缩小,但使得各国内部的差距拉大,特别是发达国家内部的差距拉大,美国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个问题在欧洲就不是很严重,因为欧洲人口增长停滞,历来不接受太多移民,所以劳动力处于短缺的状态,不存在大量劳动力无法获得高收入就业的问题。美国则不同,随着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在利润最高的地方去生产,有很多产业被转移了出去,其劳动阶层的收入就无法增长,造成了国内贫富差距拉开。再加上美国又接受了大量移民包括非法移民,使得两极分化问题更加严重,由此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特朗普便代表了这样一种诉求:右翼民粹和极端民族主义的诉求。这种诉求的目的是缓解国内的收入差距,但是这种逆全球化的行为一定会放缓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甚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失去发展的机遇。
中国获益于WTO的全球化进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受益于一些特殊条款,可以通过参与全球贸易体系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与出口贸易。但是,中国没有及时停止当时享受的一些特殊待遇,招致了很多发达国家的怨言,加剧了中美贸易摩擦。目前,中国完全可以不再享受这些待遇,甚至我们可以根据中国过去的经验改进WTO机制。但是,如果按照美国对于WTO的改革方案,取消WTO中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安排,倡导一律平等,就使得后面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失去借助WTO和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发展中国家需要一定时间对其适当保护。美国当年对幼稚工业保护了几百年,使自己的企业发展起来之后才加入国际竞争。但是美国现在完全不考虑这些,它根本不去想发展中国家能否发展的问题,只考虑自己,如果这样,那确实会形成全球化的逆转。
如果按照美国现在的这种做法,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资本仍然在全球配置,仍然在全球寻找最佳的利润回报,而一些落后国家却被排挤在全球化进程之外,那么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一种情景。发达国家会获得更大的资本利益,落后国家的贫困则会持续下去,像中国、印度等大国的发展也会变缓。
《北大金融评论》:当下美国一意孤行,并不愿意改变其做法,对中国公司比如华为和字节跳动采取种种限制措施,中国应如何应对?
樊纲:目前中国正在落实对WTO的一系列承诺,包括投资的便利、取消一些保护和资本股比的限制、允许金融机构进入、服务业的开放等,这些都是当年承诺WTO的,是一定要做的。
至于美国现在又打贸易战,又要改革,还要“退群”和改革国际机构,中国也没有办法,美国毕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我们只能积极应对。我们要从国家、企业和工人的利益出发,坚持多边主义,努力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发声,争取更好的结果。面对强国咄咄逼人的政策,我们没有主动权,只有应对,这就是落后的特点。在美国人看来,强大就是真理,这就是“丛林法则”。虽然是很危险的,但是我们必须要适应它,没有别的办法。
《北大金融评论》:“以内循环为主的国内外双循环”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樊纲:“内循环”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国内发展的需要,当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受损的时候,当然要更多地依靠国内14亿人的大市场。过去我国的总体储蓄较高、消费较低,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也不够,所以提出“内循环”,加大内需,利用好本国的大市场,好好发展我们自己。
过去我国的总体储蓄较高、消费较低,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也不够,所以提出“内循环”,加大内需,利用好本国的大市场,好好发展我们自己。
也就是说,什么都替代不了我们自己发展,要想成长,没有别人能够替代你,没有别人恩赐你,必须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要多思考如何改革、开放、学习,特别是学习作为落后国家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等,这都是必须做的。
逆转不平等趋势要做长期打算,不能指望中国的贫富差距很快就消失。
对于“双循环”我们也不必过度解读,作为大国经济体,我们的GDP还是主要来自国内部分,出口部分收入只占总体GDP的13%-15%。只不过近年来我们在国际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跟美国之间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很多人便误认为中国的增长完全是依靠出口拉动的。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还是以国内经济为主,只不过国内经济体量还应该更大,以支撑我们未来的增长。
防止收入和财富不平等加剧的策略选择
《北大金融评论》:库兹涅茨曲线描述了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但继而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改善。您曾指出,中国的贫富差距加剧至少要20年才能逆转。库兹涅茨曲线是否符合中国现状?您如何看待不平等的长期趋势?
樊纲:逆转不平等趋势要做长期打算,不能指望中国的贫富差距很快就消失。十年前,我国农民工的工资有所上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解决所有贫富差距问题。贫富差距是非常长期的一个现象,我们要努力去做,尽可能地防止它扩大,不要到极端的地步。
总体来讲,中国教育水平在世界上较高,特别是在落后国家中,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不错的,但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还是占非常少数。此外,中国目前存在大量的低收入群体,同时月收入达10000-20000元的群体也不少,属于中产阶级,大致有3亿-4亿人,收入差距还是蛮大的。
收入差距易导致“中等收入陷阱”,造成国内市场萎缩、产业升级乏力、增长停滞不前。对于收入差距,我给出的解释是刘易斯拐点。库兹涅茨曲线是一个统计曲线,没有理论基础,刘易斯拐点是库兹涅茨曲线中差距最大的那一点。开始时劳动工资是给定的、不可增长的,由于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带来的收入增长都变成了资本和稀缺要素的增长,因而导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而到刘易斯拐点之后,当劳动者的收入等于其边际生产力的时候,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便可以成为劳动者的收入,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这是发达国家的情况。
对于中国来说,如果资本继续投入,劳动也进一步增长,劳动工资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这便可以使得在到达刘易斯拐点之前,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因素逐步消失。而且随着收入的提高,社会保障会不断改进,一次分配之后再通过税收做二次分配,来弥补一些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保障还是很重视的,政府在教育、卫生医疗方面的投入比重较大。
我相信中国能够避免像拉美所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当年拉美地区因为国内收入差距过大,左派上台后宣扬民粹,增加社会福利,而右派通过军事政变上台之后要么取消社会福利,要么给富人和企业减税,结果导致财政、货币、债务危机,经济停滞了十年后又掉入陷阱。我相信中国能够避免这个陷阱,因为我们既会避免极端的收入差距拉大、两极分化,又能避免极端的民粹主义。
要想达到比较平等的收入分配,前提是要有平等的机会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有效改进。这不是10年、20年就可以改变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过度乐观,也不要过度悲观,努力防止收入差距极端的分化,实现稳步发展,在长时期里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唯一一种不能否定的办法是按皮凯蒂所说的,对财富收益和遗产征税,将财富本身创造的大部分收入用于公共开支,改善穷人生活。
当时还有人说,要20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简直是“置贫困于不顾”,但我说如果急着要解决问题,也许三五年后便面临经济危机,穷人会更贫困。一个持续、逐步的发展演变,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特别是对低收入阶层,因为一旦发生危机或大的动荡,首当其冲的是低收入阶层。在防止发生大的危机或波动的前提下,实现平稳发展,逐步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其实是一个最好的方案。
《北大金融评论》:在贫富差距方面,很多人关注的是财富不平等。财富不平等在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特征。比如很多发达国家是经过技术革命后收入剧增、财富积累;但在中国,资本流入大城市后成倍地抬高了房价,从而导致巨大的财富不平等。您认为我们的财富差距还会加剧吗?有什么应对措施吗?
樊纲:这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正如皮凯蒂所讲的,财富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各种要素收益,因为财富本身利滚利,可以产生新的收入。比如美国在此次疫情中,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财富效应,大家拿着钱去炒股,股市大涨,但一旦泡沫破裂,最先受到打击的还是小股民。对于资本市场波动带来的财富差异,目前没有一种理论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唯一一种不能否定的办法是按皮凯蒂所说的,对财富收益和遗产征税,将财富本身创造的大部分收入用于公共开支,改善穷人生活。如果不这样做,财富差距一定会继续拉大。中国对劳动工资征税,但对个人资本收入是不征税的,没有房产税和资本利得税,而这可能是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只要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增长速度高于工资的上升速度,便一定会在财富上出现两极分化,而且一个人一旦处于财富的弱势地位,就很难改变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在高增长时期都会遇到这个问题。
历史上最激进的办法是彻底地重新分配财富。目前,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用高税收的方式来实现福利社会主义,但其他很多国家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高税收方法并不适用。
一直以来,不平等问题都是人类的一个难题。从卢梭到马克思再到皮凯蒂,都在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在金融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金融资产又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而这可能是一个相对新的问题。虽然基本的逻辑是一样的,但金融具有“脱实向虚、自我循环”的特征,即使实体经济不景气,金融依旧可以通过自我循环产生资产溢价。因此金融对于收入分配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采写:都闻心、梁润,本力、唐学鹏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