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想当贵族的“滑稽人”
莫里哀的喜剧,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其中有一类称为喜剧—芭蕾舞,这类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是《贵人迷》。
首先,我想给你分享一个关于这部作品的故事。
1669年11月,土耳其派一个使团去法国。这个使团到了巴黎,请求进宫觐见法国国王。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有意要在外国人面前摆一摆威风,他命令把接见仪式安排得格外豪华。接见使团那天,他穿着一件镶满珠宝的朝服,威严地坐在宝座上。他想用这样的排场,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土耳其使团的领队是一个资深的外交官。他一进大殿,看到路易十四摆出这样的阵势,很快就猜透了路易十四的心思,露出不屑一顾的表情。
土耳其使团的这种态度使路易十四非常生气,满朝的官员也议论纷纷。于是,土耳其成了宫廷里的热门话题。国王要求这一整年庆典活动的节目都要有土耳其色彩,还命令莫里哀写一出带有土耳其色彩的喜剧。莫里哀不久就完成了,并于1670年10月14日在宫里演出。这就是喜剧—芭蕾舞——《贵人迷》。
这部喜剧虽然是按照国王的要求写的,但是莫里哀在国王的要求之外,为剧本增添了非常鲜明的现实内容。
《贵人迷》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是如何体现“土耳其色彩”的呢?
剧中的主人公是巴黎一个有钱的商人,名字叫汝尔丹。他朝思暮想,希望自己能成为贵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学习贵族文化,结交贵族朋友,还要把女儿嫁给贵族。结果,弄得自己出尽了洋相,成了众人嗤笑的“滑稽人”。最后,剧本在一场莫名其妙的闹剧式的“妈妈母齐”晋爵仪式中结束。
剧本写的就是汝尔丹成为滑稽人的过程。具体来说,莫里哀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塑造这个喜剧人物的。
第一,汝尔丹有一种严重的自卑心理。他出身于商人家庭,父亲是在大街上卖布的,而且汝尔丹自己也是个商人。这事儿本来很正常,可是对他来说却特别揪心。他总幻想自己能出生于贵族之家,他说:“我宁可手上少长两个手指头,也愿意生下来不是伯爵,就是侯爵。”如果有人叫他一声“老爷”“大人”,他就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意外和惊喜,那种猥琐的表情既可笑又恶心。
第二,剧本写出了他为了当上贵族,努力学习贵族生活方式时的各种丑态。在那个时代,上流社会讲风雅,谈情说爱的时候要写情书,讲虚礼。汝尔丹想把这一切都学到手,于是就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贵族,又请来了音乐老师、舞蹈老师、剑术老师、哲学老师,全方位地学习贵族文化。剧本就是从这里开始,描述他在成为贵族的道路上的丑事。
他本来并不笨,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但是在学习贵族课程时,却显得那么笨拙。几个教师教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而他呢,却总是笨手笨脚、笨嘴笨舌,出尽了洋相。这不全是因为他无知,而是他那种扭曲的心理在作怪。结果,他从一个精明人变成了“滑稽人”,成了小丑。
譬如,哲学老师教他学的逻辑、伦理、拼音等,都不合他心意,他最感兴趣的是写作。学习写作不是很好的事情吗?其实,他学习写作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而是想模仿贵族,写一封情书,丢在贵妇人脚下,学一学贵族式的谈情说爱。这就引出一段妙趣横生的对话。
老师问他,你要讲风雅,那么你是要写诗了?他说不是。老师又问他,你不写诗,那么,你是要写散文吗?他依然回答说不是。这就把老师难住了。老师告诉他,表现自己,不是用散文,就是用诗,没有别的。他就很好奇地问老师,“那么,一个人说话,又算什么?”老师断然回答他,是散文。他追问一句,假如招呼仆人说“给我拿我的拖鞋来,给我拿我的睡帽来”,这是散文吗?老师斩钉截铁地说,是,这是散文。他恍然大悟,兴奋得跳起来,说:天啊!我说了四十多年散文,自己都不知道!
汝尔丹还希望按照贵族的方式打扮自己,他找到裁缝,想要给自己做一套贵族式的衣服。那裁缝在衣料上占他的便宜且不说,还胡乱地给他做了一套怪模怪样、五彩杂陈的服装,而且把衣服上的花样都做倒了。汝尔丹觉得不对劲。但是裁缝骗他说:贵族的服装就是这样的。他便把这不伦不类的衣服高高兴兴地穿在身上,结果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小丑,谁见了都发笑。
剧本就这样写了汝尔丹学习贵族而出丑的经历,通过这段经历,汝尔丹的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不过这还不够,莫里哀认为必须进一步写出贵人迷如何让汝尔丹受到伤害,这样才能激发观众对这种恶习的痛恨,彻底把它抛弃。于是,莫里哀在剧本里设计了贵人迷如何让汝尔丹上当受骗的故事。这是莫里哀塑造汝尔丹形象的第三个方面。
汝尔丹不但学着贵族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努力结交贵族朋友,企图找到路子,混进贵族圈。那个贵族朋友号称道琅特伯爵,但其实自己的家族早已破落,是个靠借债度日的骗子。这使我们联想到达尔杜弗。他们都是破落贵族堆里出来的骗子,只不过手段不同,一个利用宗教作掩护,一个则利用身份。道琅特打心眼里就看不起汝尔丹,不过,为了自私的目的,他故意对汝尔丹表示亲热、表示尊重,然后施展伎俩,骗钱骗物。他还假说有贵夫人愿意和汝尔丹交往,然后把汝尔丹的心意,包括小夜曲、鲜花、湖上烟火,还有汝尔丹不惜重金买来的钻戒等,都拿来讨好自己的情人。他把汝尔丹的请客宴席说成自己为宴请情人而借用汝尔丹的家来办的。汝尔丹就这样受了骗,可是这个糊涂蛋还以为这是自己的幸运,以为有了这样的朋友,实现当贵族的理想就有了把握,全不知自己成了冤大头。
莫里哀从这三方面,已经把汝尔丹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了。汝尔丹已经陷进这个贵人迷的深坑,不知早已上当,还在自鸣得意,简直不可救药了。剧本写到这里,汝尔丹的形象塑造成功了,贵人迷的毒害已经表现得让人恨之入骨了,可是,作为一部喜剧,如何才能使收场变得喜剧性呢?莫里哀自有绝招。
汝尔丹有一个女儿,他想利用女儿的婚姻来为自己实现“贵人梦”铺平道路。他不顾女儿的意愿,坚持要女儿必须嫁给贵族人家。女儿和克莱翁特在仆人的帮助下,投其所好,安排了一个计策:让克莱翁特装扮成土耳其皇太子来求婚。这一计果然成功。汝尔丹答应了这桩婚事,不为别的,只因为对方是土耳其的皇太子,人家答应他可以获得“妈妈母齐”的爵位。“妈妈母齐”是个什么爵位?他不清楚,别人也说不清楚。人家告诉他说,“世上没有比这爵位再高的啦”“将来可以和世上顶高的贵族平起平坐”。汝尔丹一听这话,便得意扬扬地接受了一切安排。
“贵人迷”把汝尔丹害成了小丑,害成了冤大头,害成了莫名其妙的“妈妈母齐”。好端端的一个正常人被弄得疯疯癫癫,丧失了理智。不过,剧本里另有一批人,并不像他那样中了“贵人迷”的毒还不清醒。这批正面人物包括汝尔丹的太太、汝尔丹的女儿吕席耳、吕席耳的意中人克莱翁特、他们家的女仆妮考耳,还有克莱翁特的听差考维艾耳。这些人身份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是头脑清醒的人。剧中出现一批正面人物,这是《贵人迷》这部喜剧的一个特点。
女仆妮考耳,虽然是仆人,但她一身正气,看不起汝尔丹那种对贵族卑躬屈膝的卑劣行为。她刚一上场,见到汝尔丹穿着奇装异服便大笑不止,连续十几次,看着就笑,捧腹大笑,甚至笑得说不出话来。当时演出时,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善于发笑,她的笑声富有感染力。莫里哀就充分发挥这个演员的长处,让她在舞台什么话都不用说,专门冲着汝尔丹大笑。她的笑声引得台下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把汝尔丹笑得心里发毛。这是本剧最有特色的场面之一。它所产生的喜剧效果,对汝尔丹的丑行的杀伤力,是多少台词都无法比拟的。
《贵人迷》就是这样一部意义深刻、读来十分有趣的好戏。
前面我提到,《贵人迷》是莫里哀喜剧—芭蕾舞的代表作。什么是“喜剧—芭蕾舞”呢?喜剧—芭蕾舞就是把喜剧和芭蕾舞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戏剧形式。它主要是戏,其中有些部分以音乐、芭蕾舞的方式演出,是把两种不同的艺术巧妙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戏剧类型。芭蕾舞和喜剧,一是舞蹈,一是戏剧,它们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不论是表演的内容、表演的方式,还是表演的理念都不相同,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品种,谈何容易?
莫里哀是经过几年的探索,才找到了编写这类喜剧的路子的。起初,莫里哀在喜剧里加入歌舞表演,仅仅是为了宫廷娱乐的需要,力求营造喜庆欢乐的气氛,跟剧情没有多少联系。可是,演出的成功给了他启发,他发现喜剧里加歌舞,可以增加喜剧的观赏性和表现力,有些内容用歌舞来表现更加有趣、更加贴切。于是,他大胆地试验,不断地改进。他明白,写好喜剧—芭蕾舞,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戏剧部分和歌舞部分的关系,如何把歌舞自然地融合在剧本里,把二者糅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贵人迷》是他多年探索的成果,在这个剧本里,他成功地把歌舞和剧情融合在一起。在这出戏里,歌舞是内容的需要,只有歌舞才能表现出剧情在此处特有的内涵。试想,《贵人迷》的结尾如果没有那个荒唐的“妈妈母齐”晋爵礼仪,剧本的喜剧效果就根本出不来了。
这样的演出方式,打破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有点像现在的音乐剧,对我们来说,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在当时这却是离经叛道,非常大胆的。
在这几节中,我介绍了莫里哀的生平,分析了他的三部重要作品——《达尔杜弗》《逼婚》《贵人迷》。莫里哀是一个了不起的喜剧家。要知道,在他之前,很少有这样面向现实的、内容深刻的,又有着高度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喜剧,是他把喜剧引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评论家认为,他是近代喜剧的开创者,后来许许多多的喜剧家,都从他那里吸取了营养,继续推动喜剧的发展。莫里哀主张喜剧应该“寓教于乐”,我们读他的作品时,确实可以在欣赏之余,获得许多教益。
通过我的分析与讲解,相信你对莫里哀和他的喜剧作品已经有了大致的认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李健吾先生翻译的、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莫里哀喜剧全集》,亲自去体会莫里哀作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