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节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hereditary epidermolysis bullosa)
麻醉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皮肤黏膜广泛病变、容易受损
全身状况差,营养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性格异常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气管插管与拔管困难
易反流、误吸
术后疼痛管理
【病名】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hereditary epidermolysis bullosa,EB),又称表皮水疱症。
【病理与临床】
1.EB是一种皮肤和黏膜对机械损伤特别敏感的遗传性皮肤病,其基本病变为表皮与真皮交界部的结构蛋白先天异常。临床特点是轻微的机械刺激即可引起全身皮肤黏膜水疱,水疱亦可无任何刺激自发性出现。破溃后可感染,如此反复发生,全身各部位均可形成瘢痕,引起关节挛缩与张口障碍。口腔、咽喉、气管、食管、角膜均可受累,全身水疱、体液渗出、蛋白质丢失及食管瘢痕不能进食,可引起营养障碍及低蛋白、贫血及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患病率约5万~50万分之一,日本推测患者人数约500~640人,无种族区别,男女性发病数相同,发病年龄小于1岁者约占90%。我国发病数不详。
2.EB分型非常复杂,自1999年以来,已作4次修改,详细可查阅相关文献。目前根据水疱形成的部位、临床症状、遗传方式,EB分为四(或五)型(单纯型、交界型、显性与隐性营养障碍型、Kindler综合征)及若干亚型。各病型分布比例是:单纯型占32%,交界型占7%,显性与隐性营养障碍型各占21%与33%,其他为7%。
(1)单纯型(epidermolysis bullosa simplex,EBS):表皮基底细胞张力微丝(tonofilament)附着板(attachment plaque)异常致表皮基底细胞内水疱形成。相关基团/蛋白为:张力微丝相关基因KRT5/keratin5(角蛋白5)、KRT14/keratin14及附着板相关基因PLEC/plectin(网蛋白)。EBS因其裂隙在表皮内形成,故皮疹常不留瘢痕与粟粒疹。它又分为五个亚型:
A.localized型:最轻,水疱仅限掌、足底。
B.Dowling-Meara型:全身性水疱,呈环形疱疹状排列。
C.generalized other型:症状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上述三型相关基因/蛋白质为KRT5/(keratin5?)、 KRT14/(keratin14),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合并迟发性营养不良性肌病(muscular Dystrophy)型。
E.合并幽门梗阻型:上述二型相关基因为PLEC1(plectin),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交界部型(junctional epidermolysis bullosa,JEB),是基底细胞与基底板间透明层(lamina lucida)水疱形成。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此型水疱治愈后皮肤萎缩,但不留瘢痕。它分为三个亚型:
A.Herlitz型:相关基因(蛋白质)为LAMA3,LAMB3,LAMC2(层粘连蛋白332),层粘连蛋白332完全缺失。从出生时开始全身难治性水疱或烂,此后不缓解。
B.non-Herlitz型:相关基因为LAMA3,LAMB3,LAMC2及COL17A1,层粘连蛋白332表达减少或typeⅩⅦ胶原蛋白缺损。表现为水疱及糜烂、头部萎缩性脱发、指甲及牙齿发育不良。
C.合并幽门梗阻型:与α6β4整合蛋白异常有关,出生时开始广范围的皮肤溃疡并伴先天性幽门梗阻症状。Herlitz型与合并幽门梗阻型预后不良。
(3)营养障碍型(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EB):DEB是由于组成锚原纤维(anchoring fibri)的胶原蛋白(type Ⅶ collagen)异常所致,相关基因均为COL7A1。水疱形成部位在致密层下的真皮,愈合后留下瘢痕。反复发生的水疱、糜烂可使手足指趾愈合后呈棍棒状、关节挛缩。这些病变可见于口腔及食管黏膜等。严重时可致食管狭窄与吞咽困难,出现营养不良、慢性贫血及生长发育障害,瘢痕部可能癌变(棘细胞癌)。角膜反复发生糜烂、瘢痕可致失明。它分为二型: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出生后婴儿期全身(主要在四肢伸侧)水疱,伴手指变形,随年龄的增长多有改善。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出生时乃至生后不久四肢躯干水疱与糜烂反复出现,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善。根据type Ⅶ collagen是否完全缺损或减少及临床症状,它又分为二型:隐性重症型(severe generalized型,RDEB-sev gen),旧称Hallopeau-Siemens型;隐性其他型(generalized other型,RDEB-O),旧称非Hallopeau-Siemens型(RDEB-non-HS)。
(4)Kindler综合征:为多个水疱形成面(尤其是表皮、透明帯、致密层下)。多个水疱形成面的存在是机械刺激致水疱性疾患(mechanobullous disorder)的特点。有时出生时表现为重症,但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缓解,可合并皮肤萎缩及光过敏。
3.本病无有效治疗方法,仅对症治疗。日常生活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十分重要。近年有文献报道骨髓移植可改善隐性重症营养障碍型者皮损。患者常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苯妥英钠可抑制皮肤胶原酶,对部分患者有一定疗效。
【麻醉管理】
1.术前管理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麻醉处理非常棘手,即使对一个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EB患者的麻醉管理也是一个重大挑战。由于患者皮损程度从轻症到重症的临床表现跨度相当大,麻醉前首先应了解病变的类型及皮肤、黏膜损害程度的与范围,尤其要高度重视营养障碍型。对重症者由于体液渗出与食管狭窄,可出现营养障碍、贫血、低蛋白血症、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术前应尽量纠正。患者长期受病痛的折磨,常合并易激惹、烦躁、抑郁等性格异常,精神抚慰及适度镇静非常重要。为避免肌内注射加重患者的损伤,术前用药禁止肌内注射,应口服或待进入手术室后静脉给药。口服药应尽量选水剂或散剂,禁用片剂,以免损伤口腔与食管黏膜。为了避免搬动患者加重其皮肤损伤,最好让患者自己向病床或手术台上移动,因此镇静药用量不可过大。部分患者可能合并扩张型心肌病、肾功能损害及其他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如:Narejo报道的病例合并G6PD缺乏症。术前应作仔细评估并制订详细麻醉管理方案。此外,有人认为本病与卟啉症有一定的关系,应避免用巴比妥类。对不合作的小儿,术前可口服咪达唑仑糖浆。不少患者因疼痛而长期服用阿片类药及长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苯妥英钠等药物治疗,其麻醉管理注意事项见相关章节。患者常合并食管狭窄、吞咽困难、幽门梗阻,胃食管反流的风险高。
2.麻醉管理的重点是避免机械刺激与损伤、保护皮肤黏膜免受进一步损害。细节管理非常重要。
(1)建立静脉通道:因皮肤瘢痕与大疱创面,有时建立静脉通道非常困难,而常规周围静脉穿刺(用止血带充盈周围静脉)及黏性胶带固定都有可能造成患者损伤,应采用非粘胶带固定。必要时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中心静脉穿刺。因水疱多位于表皮、真皮或结合部,在进行各种穿操作时(如:动脉与静脉穿刺、椎管内穿刺、区域神经阻滞等)禁止进行皮内浸润麻醉。
(2)保护眼睛:患者眼角膜特别容易受伤,应注意保护眼睛。用眼膏润滑并用柔软的纱布覆盖。
(3)麻醉选择原则是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机械损伤,包括穿刺损伤。因此,文献报道选用全身麻醉较多,如有可能,全麻应尽量采用不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的“面罩麻醉”,但应注意面罩压迫面部可引起皮肤损伤。由于患者常合并上呼吸道梗阻与气管插管困难,应避免深度镇静,以免造成严重气道管理困难。而且一旦发生,紧急气道处理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创伤,故应根据患者包括气道在内的全身状况、手术方式等慎重选择麻醉方式。若穿刺点及其附近皮肤无大疱及感染灶时,也可用椎管内麻醉及区域神经阻滞。但要注意,穿刺时禁止行皮内浸润麻醉,可仅行肌肉、韧带、软组织内局麻。另外,应尽量避免置入导管行连续法。有报道少数患者椎管内穿刺点可产生水疱,但不会引起严重后果。神经阻滞应在超声引导下实施,尽量减少穿刺损伤,提高成功率,在移动超声探头时应使用大量凝胶,尽量减少皮肤摩擦。尤其要注意的是,防止患者兴奋、躁动及术后恶心呕吐等意外受伤是预防机械性损伤的最重要措施。良好的镇痛镇静、恰当的肌松、平稳的麻醉诱导期与苏醒期,是本病麻醉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本病无特殊禁忌的麻醉药,迟发性营养不良性肌病者应避免用去极化肌松药。有作者认为因丙泊酚有预防术后恶心呕吐作用,较吸入麻醉药好。
(4)气管插管的有关问题
A.严重症型患者常常合并面部、颈部、口腔、咽部瘢痕、红肿、水疱、溃烂,瘢痕挛缩致头颈活动及张口受限、口咽腔狭窄,甚至舌头与上腭粘连,这些均可导致气管插管困难。另一方面,气管插管操作可引起严重的口腔与咽部水疱、出血及继发瘢痕形成,应尽量避免气管插管。但James报道,对33例患者共计131次气管插管统计分析,未发生咽喉部及气道水疱。
B.喉罩应用的问题:因病变常累及会厌,故应选用Macintosh镜片,尽量避免触及会厌。Frost认为咽喉部为扁平上皮,而气管黏膜为柱状上皮,与咽部及会厌相比,本病气管黏膜较少受累,而喉罩对咽喉部压迫不可避免,增加了机械损伤的风险,故本病患者不推荐用喉罩。James等认为需要用器械维持呼吸道通畅的患者气管插管仍是首选。
C.经鼻插管与经口插管:对一些口腔或插管困难的患者,经鼻插管可能更有优势。鼻黏膜上皮细胞为有分泌黏液功能的杯状细胞,与口腔黏膜的分层鳞状上皮细胞相比不易起水疱。有作者认为,困难插管患者纤支镜引导下清醒经鼻插管可能更好操作。此外,没有胶带的情况下,与经口导管相比,经鼻导管更容易固定。无论何种途径,损伤最小是唯一的标准。应用各种视频插管工具可减少损伤。
D.气管导管的选择:为防止气管导管致气管黏膜的损伤,插管时要轻柔操作,尽量选用较细的、不带套囊、质地柔软的气管导管。有作者推荐将普通导管用温水浸软后再用。咳呛、躁动、吞咽活动致导管与气管壁摩擦可带来气管损伤,应避免之。
E.导管固定与固定胶带与敷料:粘贴式胶布可造成皮肤损伤甚至撕脱,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必须用时应选用柔软的无黏着力的敷料,如果对使用敷料的安全性有任何疑问,应先在一小块皮肤区域进行测试。气管导管固定可用绳带绑扎,或用导管支架固定,甚至有专人用手固定。
F.尽量减少口腔与气管内吸引的次数。需要吸引时,吸引负压不可过大。插管前用凡士林保护口唇。吸氧面罩、气管导管与喉镜片等器械涂倍他米松等皮质激素软膏。
(5)气管拔管:因插管困难与插管损伤,患者可能拔管困难。在拔管前应充分评估、慎重决定。
(6)监测:原则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监测项目,各种电极、探头、袖带均应尽量不直接接触患者皮肤。
A.心电监测:尽量不用粘贴式电极。如果不得不使用,应选用黏度与面积最小者,在取下时应特别小心。或用针式电极。
B.脉搏氧饱和度:指夹式探头的钳夹力过大可造成的损伤,建议用一次性探头(不要直接粘贴皮肤)。重症型患者指(趾)常形成大量瘢痕以致脉搏氧饱和度监测困难,Esfahanizade等建议测量耳垂等部位。
C.血压监测:袖带与皮肤接触处应垫弹性绷带,尽量减少测压次数。必要时可行有创血压监测。
D.体温监测可用红外线鼓膜温度计测定。
E.食管、直肠黏膜容易受累,有在拔胃管时将食管黏膜剥脱的报道。此外尿道的远心端黏膜为扁平上皮细胞、拔除尿管后有尿道内形成水疱而引起尿潴留的危险,故应尽量避免插胃管、尿管等。
(7)全身溃烂易致体温丢失,术中要注意保温。
(8)其他:皮肤保护、体位管理等请见“Ehlers-Danlos综合征”。
A.在搬动患者时要轻柔。手术床单要柔软、平整,以免皮肤受压。
B.电刀电极板不可使用粘贴式,与患者皮肤接触可隔以盐水纱布。
C.皮肤消毒时应避免擦拭法消毒,而应采用浸泡法,自然晾干。
3.术后镇痛 术后镇痛对患者特别重要,无特殊禁忌镇痛药,镇痛方式可选口服或静脉。椎管内或神经阻滞只能实行单次注射,不建议置入导管。椎管内镇痛可用吗啡或长效阿片类药物(DepoDur®)。鼻内阿片类药物对短期治疗有效。必要时口腔医师可以使用利多卡因浸润,但在注射时要小心,避免黏膜起泡。文献报道,局部表面伤口用2%利多卡因胶(浓度)有效。要特别注意预防阿片类药物引起的瘙痒,可用抗组胺药、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甚至小剂量纳洛酮。
(郑利民)
参考文献
[1]AL-ABADI A,AL-AZRI SA,BAKATHIR A,et al.Dental and anaesthetic challenges in a patient with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J].Sultan Qaboos Univ Med J,2016,16:e495-e499.
[2]THOMPSON JW,AHMET AR,DUBLEY JP.Epidermolysis bullosa dystrofica of the larynx and trachea.acute airway obstruction[J].Ann Otol,1980,89:428-429.
[3] ÖZKAN AS,KAYHAN GE,AKBAŞ S,et al.Emergency difficult airway management in a patient with severe epidermolysis bullosa[J].Turk J Anaesthesiol Reanim,2016,44:270-272.
[4]NAREJO AS,KHAN MU,ALOTAIBI W,et al.Anesthetic consideration in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J].Saudi J Anaesth,2016,10:110-112.
[5]ESFAHANIZADE K,MAHDAVI AR,ANSARI G,et al.Epidermolysis bullosa,dental and anesthetic management:a case report[J].J Dent(Shiraz),2014,15:147-152.
[6]阿部浩,中村耕一郎,石井俊二,他.先天性表皮水疱症に対する硬膜外麻酔の経験[J].臨床麻酔,1991,14:675-676.
[7]東佳世,西田朋代,大橋陽子,他.先天性表皮水疱症患者の麻酔経験[J].臨床麻酔,1993,16:1239-1240.
[8]JAMES I,WARK H.Airway management during anesthesia in patients with epidermolysis bullosa dystrophica[J].Anesthesiology,1982,56:323-326.
[9]FROST PM.Epidermolysis bullosa dystrophica[J].Anaesthesia,1981,36:79.
[10]PRABHU VR,REKKA P,RAMESH,et al.Dental and anesthetic management of a child with epidermolysis bullosa[J].J Indian Soc Pedod Prev Dent,2011,29:155-160.
[11]JESUS LE,RANGEL M,MOURA-FILHO RS,et al.Urological surgery in epidermolysis bullosa:tactical planning for surgery and anesthesia[J].Int Braz J Urol,2014,40:702-707.
[12]GOLDSCHNEIDER KR,GOOD J,HARROP E,et al.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research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DEBRA international).pain care for patients with epidermolysis bullosa:best care practice guidelines[J].BMC Med,2014,1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