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杭州市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

第一节 全市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

杭州市地处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市域介于北纬29°11′~30°34′和东经118°20′~120°37′之间。杭州市西部属浙西丘陵地区,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等,东部属浙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湖泊密布,物产丰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杭州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之美誉。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种植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种260多个,杭州蚕桑、西湖龙井茶闻名全国。全市土地面积16 596km2,其中市区占3 068km2。杭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市辖10个区、2个县及1个县级市,92个街道办事处,75个镇,23个乡,597个社区、807个行政村,全市常住人口为980.6万人。

杭州市曾有11个县(市、区)72个乡镇(街道)538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全市历史累计钉螺面积76.437 7km2;血吸虫病病人156 186例,其中历史晚期血吸虫病病人3 634例。1981年全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994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995年转入全面监测阶段,1996年按照《浙江省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后监测巩固技术方案(试行)》的要求,采取“清内防外,标本兼治,常抓不懈,巩固提高”十六字方针,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目前未发现内源性急性血吸虫病病人、新感染病人(畜),也未查出感染性钉螺,但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部分县(市、区)仍有钉螺,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潜在因素依然存在,血防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调查与质控

为及时掌握杭州市钉螺孳生环境及现有钉螺分布情况,进一步做好血防工作,根据《浙江省卫计委关于开展浙江省钉螺调查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血防中心关于下发〈浙江省钉螺调查实施细则〉的通知》(浙血防[2016]8号)的要求,2016年8月,杭州市及下城区、拱墅区、江干区、西湖区、余杭区、萧山区、富阳区、临安区、建德市、桐庐县和淳安县等11个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县(市、区)启动钉螺调查工作。

杭州市及11个县(市、区)血防专业人员接受了浙江省血吸虫病防治中心组织的全省钉螺调查工作现场技术统一培训,之后杭州市11个血防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深入现场开展环境调查及钉螺调查等工作。2017年2月28日,杭州市疾控中心组织11个县(市、区)的血防人员进行查螺图账制作及环境信息表填报培训,将其列入杭州市2017年血吸虫病重点防治工作任务,并列入考核项目。市疾控中心还赴临安、富阳、建德等多个重点地区进行现场指导,及时解决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11个流行县(市、区)上报的数据及时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反馈。2017年8月底,全市72个乡镇539个行政村(包括1个非历史有螺村)按时完成了查螺图账制作及钉螺调查工作。

二、结果和讨论

(一)钉螺孳生环境调查

1.历史钉螺孳生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杭州地区7个县、3个区(西湖、江干、拱墅)111个乡(镇)904个村流行血吸虫病,约有100万人口受到血吸虫病的威胁,当时的余杭县、临安县为血吸虫病重流行区。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行政区域重新划分或重组,撤县设区,目前有8个区、2个县及1个县级市的72个乡镇(街道)538个行政村为杭州市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1956年初,杭州市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各县(区)、乡(镇)同时建立相应的血防委员会、乡血防小组,附设病床的医院及治疗站,各流行区发动群众开展查灭钉螺工作。至1958年,以土埋灭螺为主,辅以药物五氯酚钠喷洒,反复灭螺超过4.10km2。1960—1963年,由于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血防工作基本停顿。1963年冬,党中央召开全国第九次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要求从生产观点、群众观点、阶级观点的高度,进一步认识血防工作的重要性。1964年春,经过机构整顿后的杭州市血防委员会再次发动群众,掀起群众性血防活动高潮,当年反复灭螺0.78km2。1965年,市卫生局抽调医卫人员271人,组成15个卫生工作队,深入市郊15个公社,结合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防病灭病工作,采用新的技术措施,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灭螺超过1km2。1966年开始,农村卫生工作队撤回,血防工作再次陷于停顿。1970年,中央两次召开“全国血防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委员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具体人员经常抓”,杭州市血防工作随即全面展开。1970—1975年,血防总投工500多万工,反复灭螺超过100km2,其中基本消灭钉螺面积64.67km2,钉螺压缩率达99.92%,重点解决了“二湖”(南湖、北湖)、“一荡”(蒋村芦荡)、“一库”(青山水库)等环境极其复杂区域的灭螺问题,此时杭州市除了余杭和临安外,均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杭州市首先在当时339个流行生产大队试行查螺灭螺责任制,取得初步成效。1980年开始,杭州市实行灭螺工作由国家、集体、个人“三承担”和“谁收益,谁负担”的政策。至1982年,杭州市查、灭螺投工66万多工,反复灭螺超过19km2,1981年最终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之后各级党政干部和血防专业人员继续加强血防工作,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认真贯彻“谁受益、谁管理、谁负担”的原则。1988年,余杭区南湖农场、临安区杨岭乡分别发现约70 000m2和400m2,1993年建德市三河乡发现约10 000m2钉螺面积,发现钉螺后,各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高度重视,亲临现场,落实各项灭螺措施。1994年,省、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组织考核验收组先后对杭州市1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进行考核验收,认为杭州市已全面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95年血防工作转入全面监测阶段,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未发现内源性急性血吸虫病病人、新感染病人(畜)和感染性钉螺,但时有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人。1995—2016年杭州市11个历史流行区均开展了查螺工作,累计投工39.95万工,查螺面积175.80km2;江干、临安、余杭及建德地区曾先后查出过钉螺,累计查出有螺村66个,其中新发有螺村2个(为临安区高虹镇的崇阳村和高桥村),螺点143个,有螺面积约217 300m2;累计解剖钉螺20 823只,均未查获感染性钉螺;累计灭螺投工3.14万工,灭螺面积约236 800m2,反复扩大灭螺面积4.92km2。当前积极采取“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以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本次调查在11个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县(市、区)72个乡镇(街道)539个村(包括1个非历史有螺村)共调查环境数3 852处,水网型占27.44%(1 057处/3 852处),山丘型占72.56%(2 795处/3 852处),环境处数排在前三位的地区分别是余杭区(1 332处)、临安区(863处)及萧山区(697处);累计环境面积129 063 883m2,历史累计有螺面积76 437 742m2;1949年首次在下城区发现钉螺,山丘型流行区最近一次发现钉螺是2016年在临安区,当年共查到钉螺16 350m2,其中太湖源镇青云村复现钉螺8 500m2,高虹镇在活山村复现钉螺50m2,高乐村复现300m2,高桥村新发4 500m2,崇阳村新发3 000m2;水网型流行区最近一次发现钉螺是2008年在余杭区塘栖镇泰山村,发现钉螺5 000m2;首次发现感染性钉螺的时间是1952年,最近一次查到感染性钉螺的年份是1983年。杭州市钉螺孳生环境调查基本情况见表2-1。

表2-1 杭州市钉螺孳生环境调查基本情况

2.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1)Ⅰ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11个历史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除临安区存在Ⅰ类钉螺孳生环境外,其余县(市、区)近年来均无钉螺分布。Ⅰ类环境63处,占1.64%,累计环境面积39 380m2,沟渠、水田和其他(苗木地)是目前钉螺孳生的主要环境类型,历史累计有螺面积为18 714m2,占全市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0.02%,历史环境演变幅度不大,环境类型基本保持不变。基本情况见表2-2。

表2-2 杭州市Ⅰ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2)Ⅱ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Ⅱ类环境为2 301处,占总环境处数的59.74%,累计环境面积46 877 168m2,历史累计有螺面积为44 644 983m2,占全市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58.41%。现主要环境类型为沟渠、水田、塘堰等,12.31%(81处/658处)的历史水田环境水改旱演变为现在的旱地环境,主要位于临安区和建德市,其余历史环境演变幅度不大,环境类型基本保持不变。其他类型环境主要位于余杭区,包括河道、溪、港及坡地等。基本情况见表2-3。

表2-3 杭州市Ⅱ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3)Ⅲ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Ⅲ类环境为703处,占总环境处数的18.25%,累计环境面积17 488 235m2,历史累计有螺面积为11 922 305m2,占全市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15.60%。11.01%(25处/227处)的历史沟渠演变为现在的其他环境,主要分布在萧山区和余杭区;历史水田环境中也有49.68%(155处/312处)的环境演变为现在的其他环境,这些其他环境包括矮灌木地、绿化公园、小河道或被征用待开发的荒地。西湖区有100%(5处/5处)的历史水田环境演变为苗木地,拱墅区88.89%(40处/45处)的历史水田环境演变为公园小河道,富阳区87.67%(64处/73处)的历史水田环境演变为荒地,临安区68.25%(43处/63处)历史水田环境演变为矮灌木地。另有31.73%(99处/312处)的历史水田环境演变为旱地,主要分布在余杭区91.75%(89处/97处)。详见表2-4、表2-5。

表2-4 杭州市Ⅲ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表2-5 杭州市Ⅲ类钉螺孳生环境水田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4)Ⅳ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Ⅳ类环境有727处,占总环境处数的18.87%,累计环境面积64 519 500m2,历史累计钉螺面积19 851 740m2,占历史有螺面积的25.97%,大部分已彻底拆迁改造成居民小区、公园、学校和公路等。11个血防县(市、区)中彻底环境改造的历史有螺环境占本地区历史有螺面积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下城区61.93%(135 530m2/218 850m2),西湖区61.58%(581 362m2/944 050m2),萧 山区46.31%(318 107m2/686 890m2),临 安区37.27%(10 130 590m2/27 180 450m2),富阳 区30.54%(1 932 485m2/6 326 610m2),余杭区18.30%(5 942 108m2/32 467 830m2),建德市10.70%(745 308m2/6 963 672m2),拱墅区6.99%(16 570m2/237 030m2),江干区4.81%(49 680m2/1 031 960m2),桐庐县和淳安县无Ⅳ类环境。详见表2-6。

表2-6 杭州市Ⅳ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5)Ⅴ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Ⅴ类环境有58处,占总环境处数的1.50%,环境面积139 601m2,主要位于临安区历史有螺区域周边的无螺环境。环境以沟渠为主,植被以杂草为主。

综上所述,杭州市的现有螺环境主要位于临安区的山丘地区,占总环境处数的1.64%,沟渠、水田和苗木地是钉螺孳生的主要环境类型,也是全市螺情防控的重点区域和高风险地区。Ⅳ类环境彻底改造地区仅占1 / 4,其中下城区、西湖区及萧山区城市化进程较快,均有50%左右的历史有螺环境被彻底改变。全市有超过70%的环境仍处于原生态或部分环境改造,总体上环境内仍适宜钉螺孳生,特别是余杭区、临安区及建德市历史有螺面积位居杭州市前三位,但历史钉螺孳生环境彻底改造率仅分别为18.30%、37.27%及10.70%,尤其是建德市还有90%的历史有螺环境尚未进行环境改造,这与建德市作为休闲旅游城市和生态示范区的经济发展定位,农家休闲旅游业发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对较慢有关,临安区近年来仍有新发有螺村,沿水系对历史无螺环境扩大监测仍比较重要,这些均是杭州市钉螺监测的重点地区。环境中除了部分水田环境改为旱地和其他类型环境外,其余环境类型演变幅度不大,现环境类型主要为沟渠、塘堰、水田及河道。

(二)钉螺分布调查

1.调查概况

本次钉螺调查在72个乡镇(街道)539个村(包括1个非历史有螺村)开展,调查环境处数3 852处,其中水网型流行区1 057处,山丘型流行区2 795处,现环境面积45 087 833m2,在临安区山丘型流行区发现有螺环境63处,现有螺面积18 714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有螺环境类型主要为沟渠,环境数占77.78%,有螺面积8 225m2,占43.95%,其次是水田及其他(指苗木地),分别占11.11%和9.52%,有螺面积7 385m2和3 004m2,分别占39.46%和16.05%。主要植被类型为杂草,环境数占82.54%,有螺面积8 639m2,占46.16%,其次是其他(主要是矮灌木)和水稻,分别占11.11%和4.76%,有螺面积分别为8 275m2,占44.22%。因此山丘地区的沟渠及田地是杭州市钉螺孳生的主要环境,环境内杂草丛生、沟渠纵横,同时随着苗木种植和农家旅游产业的兴起,种植园区内绿树成荫,土地常年不翻耕,形成钉螺良好的孳生环境,极易引起钉螺扩散蔓延。现况调查基本情况见表2-7~表2-9。

表2-7 杭州市不同流行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表2-8 杭州市不同植被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表2-9 杭州市不同环境类型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2.现场调查结果

本次钉螺调查对现有3 852处环境开展调查,系统抽样调查160 710框,环境抽查调查2 078 766框,仅临安区山丘型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查到钉螺,系统抽样查到活螺420框,捕获活螺1 309只,环境抽查查到活螺394框,捕获活螺1 569只,经解剖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有螺环境类型主要为沟渠、水田及其他(指苗木地),主要植被类型为杂草、其他(主要是矮灌木)和水稻。杭州市现有螺的临安区活螺平均密度是0.226 6只/0.1m2,有螺框出现率7.057 5%,说明部分地区钉螺密度仍比较高。不同植被类型中:杂草的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最高,分别为0.314 4只/0.1m2和10.313 3%;其次为其他指矮灌木,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算数均数分别为0.155 3只/0.1m2和3.413 8%;不同环境类型中,滩地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算数均数最高,分别为1.250 0只/0.1m2和12.500 0%;其次是沟渠环境,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算数均数分别为0.295 7只/0.1m2和10.498 9%。由此可见,水源丰富、植被茂盛的环境极易促使钉螺孳生和扩散,彻底进行环境综合改造有助于螺情的控制。详见表2-10~表2-12。

表2-10 杭州市不同流行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表2-11 杭州市不同植被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表2-12 杭州市不同环境类型钉螺调查结果

杭州市曾经是浙江省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部分地区领导干部对血防工作不够重视,存在思想麻痹松懈、血防队伍青黄不接、经费短缺等问题;加上部分医疗单位对血吸虫病诊治和防治工作不够重视,未定期对新进人员开展血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基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血防知识知晓率明显偏低。杭州市目前仍有较大范围的钉螺可孳生环境存在,临安区残存有螺环境复杂,有螺面积较大,并呈现一定程度的扩散趋势。杭州作为一个经济及旅游发达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涌入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游客也不断增加,其中不乏来自周边血吸虫病疫情地区的人员。因此,一旦有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极易引起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危险因素依然存在,可见血防工作任重而道远。建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血防经费的投入,全面落实查灭钉螺措施,积极防控传染源,对基层血防人员、临床医生进行血吸虫病防控技能和诊治知识的培训,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等。

(感谢杭州市老一辈血防人员及各县(市、区)疾控中心、基层血防人员提供的宝贵的血吸虫病历史资料及调查数据!)

朱素娟 徐卫民 王衡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