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拱墅区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
拱墅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市区中部,东南接江干区、下城区,西北与西湖区、余杭区相邻,总面积约692 100m2,现辖半山、康桥、样符、上塘、米市巷、湖墅、小河、拱宸桥、和睦、大关10个街道,有99个社区。201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80 879人。拱墅区东北枕半山,京杭大运河纵贯自南而北而入,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地平均海拔45m,河道港渠纵横交错,京杭大运河、宦塘河、古新河流经境内;余杭塘河、胜利河、康桥新河等与京杭大运河沟通;上塘河由南而北折东出境。拱墅区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主要集中在3—4月份和7—9月份两季,年降雨量为1 480.6mm,年日照在1 750h左右,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绿化覆盖面积17.35km2,其中山林绿化覆盖面积9.80km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血吸虫病曾在拱墅区流行猖獗,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经济落后,贫病交加,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据历史资料记载,祥符街道、康桥街道、半山街道和上塘街道为历史有螺地区,于1956年发现血吸虫病流行。拱墅区卫生防疫站1962—1982年工作总结材料显示,原上塘公社中素有“寡妇村”之称的黄婆庄生产队流行最甚,主要男劳动力几乎均受血吸虫病所害,妇女、儿童幸免。1962年前,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多次查螺、灭螺和检查感染病人,有的大队粪检阳性率仍在50%以上。防疫站成立以后,反复组织力量多次清查螺情,建立螺情图账、水系分布、图纲。经过几年奋战,反复查螺、灭螺面积超过200 000m2。到1969年年底,螺情控制达到基本消灭阶段。1971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984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自达标后,全区转入血吸虫病监测巩固阶段,采取“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实施监测工作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开展一系列血吸虫病防控工作,至今未再发现本地新感染病人(畜)、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和感染性钉螺,血防消除成果巩固。
一、调查与质控
为进一步掌握拱墅区钉螺分布情况,2016—2017年,根据《浙江省卫计委关于开展浙江省钉螺调查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血防中心关于下发〈浙江省钉螺调查实施细则〉的通知》(浙血防[2016]8号)精神,拱墅区对全区祥符街道、康桥街道、半山街道和上塘街道4个历史有螺街道27个历史有螺社区进行螺情调查。
在查螺工作前,区疾控中心组织全区查螺技能培训,包括历史有螺街道公共卫生管理员,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人员参加,累次培训70人次。同时组织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血吸虫病查螺技能竞赛,邀请市疾控中心地防所专家担任评委,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竞赛。区疾控中心还组织全体职工进行血吸虫病防控技能竞赛,包括抢答环节和实地查螺环境,提升和保持血吸虫病防控技能。各查螺人员培训后上岗查螺,确保查螺工作质量,并积极开展查螺督导检查,累计督导检查达24人次,保质保量完成查螺任务。
二、结果和讨论
(一)钉螺孳生环境调查
1.历史钉螺孳生概况
此次调查统计历史钉螺孳生环境共51处,均为水网型,累计环境面积296 915m2,历史累计环境面积237 030m2,首次发现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年份均为1956年,最近一次查到感染性钉螺年份为1962年,最后一次查到钉螺年份为1969年,见表2-28。
表2-28 拱墅区钉螺孳生环境调查基本情况
2.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场调查,了解钉螺孳生环境基本信息及演变情况,目前拱墅区已无现有钉螺环境(Ⅰ类环境)、孳生环境未改变的历史有螺环境(Ⅱ类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Ⅴ类环境),仅存孳生环境被人为部分改变的历史有螺环境(Ⅲ类环境)和孳生环境被人为彻底改变的历史有螺环境(Ⅳ类环境)。其中Ⅲ类钉螺孳生环境共45处,历史环境均为水田,现由于城市建设,环境治理,水田转变为河流40处,旱地5处,累计环境面积273 125m2,历史累计有螺面积220 460m2(表2-29)。Ⅳ类环境6处,历史环境均为水田,其中2处转变为沟渠,4处为河流,累计环境面积23 790m2,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6 570m2(表2-30)。
表2-29 拱墅区Ⅲ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表2-30 拱墅区Ⅳ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二)钉螺分布调查
1.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历史有螺环境51处,历史均为水网型,目前均无残存钉螺,环境面积296 915m2。根据不同植被类型调查,发现杂草环境35处,环境面积214 995m2;树林1处,环境面积1 500m2;旱地作物5处,环境面积29 300m2;其他植被10处,环境面积51 120m2。调查不同环境类型基本情况,沟渠2处,环境面积4 500m2;旱地5处,环境面积25 600m2;其他环境44处,环境面积266 815m2。详见表2-31~表2-33。
表2-31 拱墅区不同流行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表2-32 拱墅区不同植被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表2-33 拱墅区不同环境类型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2.现场调查结果
按照查螺图账,采用框距为5m的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2框的方法查螺,系统抽样累计调查框数10 720框,环境抽查累计调查框数21 338框,均未查到钉螺,见表2-34。
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分类,杂草环境调查系统抽样调查7 937框,环境抽查累计调查15 790框,树林系统抽样调查100框,环境抽查累计调查200框,旱地作物系统抽样调查1 176框,环境抽查累计调查2 346框,其他植被系统抽样调查1 507框,环境抽查累计调查3 002框,见表2-35。
根据不同环境类型分类,沟渠环境系统抽样调查130框,环境抽查累计调查260框,旱地系统抽样调查875框,环境抽查累计调查1 746框,其他环境系统抽样调查9 715框,环境抽查累计调查19 332框,见表2-36。
表2-34 拱墅区不同流行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表2-35 拱墅区不同植被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表2-36 拱墅区不同环境类型钉螺调查结果
拱墅区近年来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区委区政府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城市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原来的钉螺孳生环境都变成了整洁的河道、环保的绿化环境、拔地而起的高楼。此外,城市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完成,进一步降低血吸虫病传播的可能。全区采取以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多年来不断地开展查螺、灭螺工作,防控成效显著,还应继续保持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人、无新感染病人畜、无阳性钉螺的良好局面。但拱墅区仍存在历史钉螺孳生环境,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并未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但普通群众缺少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各街道血防员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普遍无查螺经验,甚至无法正确区分钉螺,部分医务工作者也很少有机会接触血吸虫病病人,年轻医务人员对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经验相对欠缺,极易造成对该病的误诊,延误治疗时期。本区流动人口众多,有30余万人,流动性强,管理困难。随着我国居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是国内其他省份流动人口,外国友人数量也进一步增加,且出国工作旅游人数也呈现上升趋势,进一步增加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的可能性。
在今后工作中,拱墅区将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力度。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防控能力。对医务人员加强开展血吸虫病防控知识培训和查螺培训,督促辖区内各医疗单位对医务人员加强开展血吸虫病防控知识的培训,确保防治工作的质量,临床各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应掌握血吸虫病的知识与分布,对于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口或回国人员,有相应的血吸虫病临床症状更应引起重视,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控制,严防疫情扩散。二是加强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监测。对流动人口中发现的病例实行属地化管理,加强对输入病例和原发地疾控机构的信息沟通,做好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现、追踪和管理。三是加强健康教育力度,利用公众平台,加大媒体宣传,提高公众血吸虫病防范意识。
厉志玉 祝绯飞 张晨烨 袁寒艳
拱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