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高空遇险(十五)
翌日,4月17日,水手醒来,向记者问道:“今天我们干什么?”
“干工程师喜欢干的事呗。”记者回答。
到目前为止,大家已经当过烧窑工、制陶工,现在要当炼铁工了。
昨日早饭后,他们一直走到颚骨角的尖端,离“壁炉”将近有七英里。连绵的沙丘到此便结束了。这儿土壤似火山土。这儿没有眺望角的那种悬崖峭壁,却是火山喷发出来的矿物质,位于两个海角中间的狭长海湾的边缘。走到这儿之后,一行人便折了回去,于傍晚回到“壁炉”。但大家并未立即就寝,因为是否应离开林肯岛的问题还困扰着他们。该岛离帕摩图群岛一千二百英里,这可真是够远的呀!一只小船是无法渡过去的,更何况天气在转凉,气候条件也很不利。再说,要造船哪怕是造小船,缺少工具就不行,起码先得制造锤、斧、锛、钻、刨等木工工具,而造这些工具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因此,大家商量之后,决定在林肯岛过冬,然后再说。现在,先找一处比“壁炉”舒适些的地方住下来。
趁此机会,想法儿找到铁矿。实际上,工程师先前已经发现海岛西北部有铁矿蕴藏。上次他带回的标本有两种:一种是没有炭化的磁铁矿;另一种是黄铁矿,也叫“硫化铁”。因此,他们必须先用炭使氧化铁除去氧,获得纯铁。
史密斯所采集的矿石铁含量丰富,质地甚佳。这种氧化铁呈不规则的深灰色块状,能弄出正八面结晶体的黑色碎末。离铁矿脉不远就是煤层,他们已经开采过这里的煤了。燃料就在附近,为炼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他们可以同时开采煤和铁矿石。
“史密斯先生,”水手问道,“我们就要炼铁了吧?”
“是呀,朋友,”工程师回答道,“为此,我们先要去做一项您所喜爱的工作——到小岛上去打海豹。”
“打海豹!”水手既兴奋又惊诧地转身看着记者,“炼铁还需要用海豹?”
“史密斯先生这么说,一定有他的道理。”记者回答水手道。
这时,工程师已经走出“壁炉”。彭克罗夫没再说什么,照着工程师的意思,忙着准备捕捉海豹的事了。
片刻之后,史密斯、哈伯、斯皮莱、纳布和彭克罗夫便在岸边集合起来。海水退潮,这一带海峡成了一片浅滩,可以通行。水深尚不过膝,大家很容易便涉水过去了。
史密斯的伙伴们是第二次登上这个小岛,第一次是气球把他们扔到这儿的,但史密斯却是第一次踏上这里。
上了岸,只见几百只企鹅毫无惧色地望着他们。因为海豹就在它们附近,他们不想惊动海豹,所以就没有捕猎企鹅。这儿还有不少的鸟儿,就在地面上无数的洞中做窝。再往前,小岛的尽头,水面上有许多黑黑的大脑袋在浮动,这就是他们此行的目标——海豹。
海豹的皮毛既短又密,身体呈纺锤状,在水中灵活自如,很难捕捉到它们,只有等它们上了岸,才容易捉到,因为它们蹼足短小,走路摇摆,蹒跚而行,行动不便。
水手了解海豹习性,便让大家耐心等待,切忌匆忙下手。等到它们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昏昏欲睡时,切断其退路,猛击其头部,便大功告成了。
他们躲在岩石后观望着。一小时之后,只见有海豹往沙滩上爬来,共有六只。水手和哈伯立即绕过小岛的海角,切断海豹退路,从后面向它们发起攻击。与此同时,其他三人则从岩石后面出来,向前爬过去。
突然间,身材魁梧的彭克罗夫大喝一声,以示震慑。工程师及其两个伙伴马上跳起来,冲至大海与海豹之间。不一会儿,两只海豹便在棍下丧命,但其他几只却安然地溜进了大海。
“史密斯先生,您说要海豹的,现在已经有了。”水手说。
“好极了,”工程师说,“我们炼铁时,就拿它们当风箱。”
“当风箱!”水手惊呼道。
原来,工程师打算用海豹皮制作炼铁炉的“鼓风机”。这两只海豹个头儿不大不小,身长不足六英尺,头长得像狗头。
纳布和水手决定就地剥皮,免得弄回去费劲。史密斯和斯皮莱则去勘察小岛。
纳布和水手手脚麻利,三个小时后,两张海豹皮便已剥离,史密斯见后,认为不必鞣制,就可以这么使用了。
等海水再次退潮之后,他们便再一次涉水而过,回到住地。
他们随即把两张海豹皮绷在木框架上,用纤维将它们缝好,尽量不让它跑气。缝制时,靠的只是用托普的项圈改制的两把刀具,但经过大家的巧手加工,三天后,一台鼓风机便宣告诞生了。保证冶炼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得到了满足。
4月20日清晨,按斯皮莱的话说,“冶金时代”开始了。矿脉在富兰克林山东北支脉的山脚下,离“壁炉”有六英里远,因为需要就地开采,无法每天返回住地,只好在工地上用树枝搭一间棚屋过夜,以保证昼夜二十四小时不停地进行这项重要的工作。
决定了之后,清晨便出发前往工地。纳布和水手编好了一只筐,装上风箱,拖着走。筐内还放着植物性食品及野味儿,并准备沿途加以补充。
他们从啄木鸟林穿过,由东南方斜插西北方。林深树密,必须开辟出一条路来,把眺望冈与富兰克林山连上,成为一条直道、捷径。他们还在林中发现了“韭葱”,同洋葱、日本葱、冬葱、芦笋一样,均属百合科。其根系木质,烧过后非常可口,经发酵之后,还可酿制成一种不错的甜烧酒。这“韭葱”经哈伯认出来后,他一介绍,大家便动手挖了不少。
他们在林中走了一整天,边走边观察林中的动植物。托普则只对动物感兴趣,在草丛中奔来跳去,把各种动物全部吓了出来。哈伯和斯皮莱拈弓搭箭,射死两只袋鼠和另一种动物。这种动物既像刺猬又像食蚁兽,它缩成一团时,浑身的刺针竖起,而足上又长着利爪,嘴细而长,末端似鸟喙,舌头上有许多小刺,伸缩自如,可以捕食昆虫。
“把它放进锅里煮熟之后,它像什么呀?”只关心吃的水手问道。
“像上等牛肉。”哈伯回答道。
“这就够了。”水手满意地说。
在路上,还发现了几只野猪,不过它们并没向他们发动攻击。又走出不远,记者发现了一种没见过的动物,状似一只小熊,随即掏出笔记本拿笔把它画了下来。哈伯说那是“树懒”,身体如大狗一般,毛很硬,皮色显得污浊,爪子有力,可以攀缘,以树叶为食。大家并未惊动它,任它爬去,记者只是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无尾熊”三个字。
傍晚五点光景,史密斯让大家停下休息。此刻,他们已经走出森林,到了富兰克林山东部的主要支脉的开端。红河就在几百英尺的地方流淌,淡水当然不成问题。
大家立即动手安营扎寨。不到一个钟头,他们便在森林边缘的树木中,用藤条把树枝编扎好,搭成一间棚屋,再抹上一层泥浆,一个不错的住所便完工了。棚屋前燃起一堆篝火,烤肉在架子上转动着,不一会儿,晚饭便已做好。累了一天,大家赶快吃饭。饭后,留下一个人照看篝火,以防野兽袭击,其他人则安然入睡了。
第二天,4月21日,史密斯叫上哈伯,一起去寻找古生代土层。他上一次就是在这种土层里发现铁矿石的,并采集了标本回去。他俩在东北的一条支脉下发现了矿脉。此处靠近红河源头,而且矿石就暴露在地面。这种矿石含铁量丰富,而且易于熔化,非常适合史密斯打算采用的还原法来冶炼。
随后,众人便轻而易举地采集到了许多矿石和煤。他们先把矿石砸碎,擦干净铁矿石表层上附着的一层杂质,然后,把煤和铁矿石一层夹一层地堆放好。在鼓风机的作用下,煤产生了碳酸,继而转化成一氧化碳,使氧化铁得以还原,释放出了氧气。
工程师是这样操作的:他先在窑里烧制好一根耐火的陶土管子,装在海豹皮风箱的顶端,把风箱移近矿石堆。然后,再用一个木架、一些植物纤维绳子和一个平衡锤制成的机械,把大量的空气送入立方体中。温度升高,促进了化学变化,就炼出纯铁来了。
这活儿可不容易!需要耐心加智慧,但最终他们总算成功了。炼出的是一块类似海绵状的生铁,还需要对它加以锻打,也就是说,得把其中熔解了的杂质排除出去。
他们在第一块生铁上安上木把儿,当作铁锤,用花岗石当砧子,开始打起铁来。打出来的铁不用说很粗糙,但却相当有用。
这些勇敢的人经过艰苦劳作,终于在4月25日打造出好几根铁条来,并用它们制作了工具:铁撬棒、钳子、铲子、十字镐等。水手和纳布高兴异常,把它们视为宝贝。
这些铁还不是很纯,还不是钢。钢是铁和碳的合金。
于是,史密斯后来便把铁和碳的粉末放在耐火的陶制坩埚里加热,除去多余的碳,炼成了钢。这种钢在冷或热的情况下,都可以锻造。纳布和水手在工程师的指导下,把钢烧红,然后浸入冷水中,淬火效果很好。随即,一把很好的斧头便打制成功了。然后,他们又打制出刨刀、短斧、长斧、钢锯条、凿子、铲子、鹤嘴锄、锤子、钉子等。
5月5日,“冶金时代”暂告结束,这伙铁匠便撤回了“壁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