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血证

【概述】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非生理性出血疾患,统称为血证。血证包括鼻衄、齿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紫癜等。若阳络损伤,血越上窍则为衄血、咯血、吐血,泛溢肌肤则为肌衄(紫癜);若阴络损伤,血出下窍,走注二阴则为便血、尿血。它们既可单独出现,也可相互并见。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或过敏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症状,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主要病因病机】

一、外感风热燥邪,或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郁结化火,或热病之后,阴虚火旺等,导致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二、饮食劳倦,思虑过度,大病久病之后致脾气虚衰,气不摄血,血上逆则吐血、鼻衄;血下注则尿血、便血;或渗于肌肤则为紫癜。

三、多种因素导致瘀血阻络,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致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紫癜。

【辨证注意点】

1.首先应对各种出血之证予以鉴别,以排除生理性出血及其他内科疾病伴有出血之证。如鼻衄与外伤鼻衄、经行衄血鉴别;齿衄与舌衄鉴别;咯血与吐血鉴别;便血与痢疾、痔疮出血鉴别;尿血与血淋、石淋鉴别;紫癜与斑疹鉴别。

2.注意询问和观察患者出血量、色及出血特点、伴随症状以利于辨证及了解血证之轻重。

3.血证的发生有时可能相互并见多部位出血,在辨证时应注意相互关系。

4.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史及诱因,有利于确定血证的种类及辨证。

5.在治疗上应以治火、治气、治血、治虚为原则,不能局限于见血止血。对于出血量较大,出现厥脱证者,应急予益气回阳固脱,并补充血容量或输血处理,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一步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