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四诊合参及脉学特点
仲景主张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发挥良好的作用。《金匮要略》中有:“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这是通过看面部气色、听声音及触诊来辨别疾病的。望、闻、问三个方面我就不在这里详细阐述了,不过,大家要结合自己在诊断学中所学的内容,在后面的原文学习中,切实体会这三方面的具体应用。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脉学的特点:
《金匮要略》中,脉学占十分重要的位置,贯穿于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与理法方药的每一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仲景学术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其脉学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在疾病的诊断中,脉与证相互补充,又各有特点。
《平脉法》云:“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盛。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什么是“平”?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平者,辨也,辨脉阴阳、特点之意;第二,平即平和,也属于无病的阴阳平和者,用平者去衡量病脉。此节认为气血为人生之本,脉则为气血之所会聚。《金匮要略》很重视脉象,其篇名“××病脉证并治”,提示临床要脉证合参,证不离脉。脉象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吉凶顺逆。原著前22篇398条文,论述脉象的有145条,占1/3以上。故有“杂病重脉,时病重舌”之说。
以结脉和促脉为例:“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明确提出,脉来迟缓,时有一止的脉象是结脉,其病机是阴气有余,阳气不足;脉来急数,时有一止的脉象是促脉,其病机是阳气有余,阴气不足。脉象是机体气血阴阳的反应,不同的病理脉象,会有不同的证候表现。“脉阴阳俱促,当病血,为实;阴阳俱结,当亡血,为虚。假令促上寸口者,当吐血、或衄;下尺中者,当下血。若乍促乍结,为难治。”寸、尺两部脉皆为促脉,是阳盛热结血瘀之候;寸、尺两部脉皆为结脉,是阴盛血泣,气阻之候,乃亡血后之脉,是为虚象。假若寸部为促脉,表示上焦阳盛,血随气逆,临床表现为吐血、衄血;假如尺部为促脉,表示下焦阳盛,热迫血出,临床表现为下部出血;假若脉象表现为乍促乍结,则为阴阳气血之乱而神失守,脏气不能至经之候,病入脏腑,为难治,即半死半生也。
《金匮要略》在很多情况下,不光是讲具体的脉象,而且是通过论脉以解释病机,故有的脉象名称与一般意义不尽相同。《金匮要略》中的脉象表现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①平脉辨证:根据主脉,结合症状,确定治法。②窥测病势,估计预后:“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此外,仲景还重视脉证是否相符,相符为顺,不符为逆;相符易治,不符难治。③阐述病机,指导治疗:以脉象阐述病机,从而指导临床。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僻不遂”,以脉象阐述中风的病机,说明中风的内因是血亏,而外感风寒只是诱因。④不同诊脉部位具有不同的诊病意义:诊全身性疾患,可以用单举寸口,或“寸口”与“趺阳”“少阴”对举的方法。寸口脉包括寸、关、尺三部。诊趺阳主要候脾胃病变;诊少阴脉(神门、太溪)以候妇人有关疾病;诊少阳脉,是指诊耳门微上方和髎前部位的脉,以候肝胆疾病。一般情况下,病情复杂的,要兼诊两处以上脉象。
《金匮要略》中涉及60多种疾病,其中大部分是脉证并治,一般讲每种疾病都有其特有的病因病机,其引起的气血阴阳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多数疾病都有其典型的脉象,即提纲脉,结合症状就可以诊断疾病。但由于个体差异,一脉可以主多病,一病也可以出现不同的脉,所以临床应用要遵循脉证合参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