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暍 病
暍病即伤暑,以发热自汗,烦渴尿赤,少气脉虚为主症,每兼寒挟湿,形成虚实夹杂之候。中暍、中热之说,意义基本相同,是外感伤暑,与烈日下运行,猝热昏倒之中暍(暑)有所不同。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25)
本条论述了中暍的主要脉证及其误治的变证、坏证。暑多挟湿,暑为六淫之一,伤害人体,先侵犯体表,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所以先伤太阳。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易挟湿,夏令暑湿,湿上蒸。人在气交之中,易受湿邪,湿盛而身痛重。暑邪致病,有季节性,《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热伤气耗津,炎热季节,容易汗出,人身之阳,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阴,以热而内耗,阴阳(两伤)俱不足。脉象外感应浮数,而本症弦细芤迟,均属虚象,阳虚脉见弦细、阴虚脉见芤迟(血流运动无力)均为气阴两伤的虚象,是精气损伤的表现。太阳内合膀胱,外应皮毛,小便之后,热随尿失,一时阳气虚馁,感觉形寒无比,身发鸡皮疙瘩。小便完之后,精气更伤,阳气不能温养四肢,像冷水浇一般,手足逆冷。由于气伤,稍有劳累(更加耗气),则扰动其阳,出现身热、口开而喘,前板齿燥等,是气阴两虚之候,为胃中津液损伤的表现,口开是胃热内扰,气逆作喘。
暍病,伤暑也。暑为阳邪,最为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虚,出现发热、自汗、烦渴。暍病为夏至以后之病,阳极阴生之后,阴气已长。当中暑大汗之时,腠理开展,卫阳空虚,表气已虚,汗出恶寒。本节治疗未出方,以证测方,可考虑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以升阳、益气、除湿或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以益气生津。本证禁汗,汗者阳更虚;禁下,下之津涸液竭;禁针,针后发热伤阴加剧。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条论述了伤暑偏于热盛的证治。感受暑湿,由表入里,引起阳明经病。暑热重蒸,迫津外泄,耗气伤津,汗出过多,卫表空虚,卫外阳气不足,出现恶寒,故此处恶寒不可解表。所以本病特点是先汗出后恶寒,要与伤寒或中风表证相区别。暑为阳邪,暑热炽盛,里热汗多伤津,无津液上润,故身体灼热而渴,也可伴有心烦、尿赤、口舌干燥、少气倦怠、脉虚或大而无力的表现。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故以白虎为主方。”白虎汤四大症: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阳明经热证)、脉洪大。现在三大症,脉不洪,反大而芤,是精气受到损伤的表现。白虎加人参汤,清热去暑、生津益气,在《伤寒论》中主外感表证,阳明热盛,气津两伤之证。
石膏,辛凉,清内蕴之热,治暑热之邪。知母,苦寒,滋耗之阴。人参,益气生津,添津液而治燥渴也,补汗出之表虚。甘草、粳米(和胃气),补中和中。古代真正好的人参具有补气、生津液的功用,而现在临床上常用的红参,没有生津的作用,反而温燥。临床应用时要时刻注意。王孟英还提出一个“天生白虎汤”,选用西瓜,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对此证同样有良好的效果。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27)
本条论述了暑邪挟湿,即暑湿的证治。本病多由于夏月贪凉饮冷,或汗出入水,水行皮中,汗液难出,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外,水湿之邪停肌腠,中阳不运,水行皮中,湿又伤阳气,湿盛则阳微也。身热疼重,脉微弱,身热同于伤暑,疼重同于挟湿,气虚则脉弱,因本身阳气偏弱,饮冷反不能自调,随发暑热。
治疗上以瓜蒂散,去湿散水,把水排出体外。瓜蒂汤方:瓜蒂20个,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瓜蒂,苦寒,散皮肤水气,水气去,则暑气无所依,病自解。瓜蒂即甜瓜之蒂,瓜青时的蒂有效。涌吐剂主要使阳气往上、往外越,也会产生发汗作用,使水湿散掉。涌则升提阳气,能使微弱之脉自振,将水气运为自汗(而身热疼重,自可除矣)。为什么只用瓜蒂一味药呢?此为“不欲以余药牵制其性。”
若夏季暑热主气,乘凉吃冷东西,引发脾胃不适,伴皮毛受寒,出现汗不出,发热恶寒的症状,还可以辨证使用香薷饮(散),其主要药物包括:香薷、厚朴、扁豆。香薷,有“夏月麻黄”之称,可以发散。厚朴、扁豆,和中止呕。《太平惠民和剂为方》认为此方主要治疗夏天吃了凉东西,受了凉而造成的暑病,在《方剂》中叫阴暑。所以在临床应用时,我们要辨证治疗,阳暑宜白虎加人参汤,阴暑宜香薷饮(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