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诊断方面论述
(一)望诊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3)
古医籍对于望诊的描述众多,《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医宗金鉴》:“气色见于面部,而知病之死生者,以五气入鼻,藏于五脏,其精外荣于面也。气色相得者,有气有色,平人之色也。明润光泽,气虽病而脏气未衰。”《素问·五脏生成篇》:“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均提示可以从面部气色判断疾病,推察预后。气色是五脏六腑之精华的表现,藏于内者为气(一般多指功能),现于外者为色,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或异常病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本条对望诊是如何描述的。
1.望鼻头
鼻为面王,内应于脾,其色为黄。五色独决于明堂,明堂者,鼻也。鼻头色青是肝木挟寒乘脾(木克土)之象,临床表现为腹中痛,极度怕冷,甚者口唇发青,表明阳气衰败,阴寒内盛,此为重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鼻头色微黑者是脾虚不能制肾水,肾水上犯之象,是水难侮土,肾阳衰弱,寒水凝聚不化的表现。
2.望面部
面色发黄,分两种。第一是淡黄色,“胸上有寒”,是脾不能生金,脾肺之气虚寒,营血不布,寒饮内伏胸膈之象。色黄是土郁而见本色,但非上有寒饮遏之而使之郁,所以,此为脾虚不化,饮停于上的表现。第二是色黄鲜明如橘色,临床表现为便难,是湿热蕴结,脾气郁滞不运所致。便难,《医宗金鉴》指小便难。面色发白是亡血,血不上荣于面的表现。《灵枢·决气》:“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面色微赤,非时者死,此为阴虚阳浮欲脱之象,贫血者常见。《灵枢·五气》:“设微赤,土得火色似相宜,微赤而非时,则非生土之火,而为克金之火,又主脏躁而死矣。”面色发青为痛,血脉凝滞,剧烈疼痛或严重创伤的患者多见。面色发黑为劳,黑而枯萎,此为劳伤肾,肾精不足,其色外露的表现。面色发赤为风,风为阳邪,多从火化,火性上发,风热上扰。面色鲜明者有留饮,面部特别白而明亮,则为病态,为水饮上泛于面,尤氏有云:“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也”。
3.望目
目为神气之所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睛光明活泼,而脏真乃足。目正圆,为两目直视不合;眼珠不能转动,属痉病晚期;阴竭血亡,五脏精气内夺,肝风内动,不能滋润眼睛,如鱼眼。
痉不治是指产妇亡阴容易引发痉病,多难治。其他实热疾病到了垂危阶段也可出现,此为“风热强盛,脏气已绝”的表现。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5)
4.望呼吸、形态
一呼一吸为一息,正常人呼吸均匀。“息摇肩者,心(胸)中坚”是呼吸困难的表现,呼吸时两肩耸动,即抬肩以辅助呼吸肌收缩,这样子的病人一般通气功能较差。呼吸困难,有虚实之分,本条所论属于实证,指出“心中坚”是胸中有稠黏之痰,壅塞之气的表现,呼吸出入不利,必然兼有满、喘、咳、吐等症。虚证息摇肩为正虚气脱之候,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为正气虚脱之候,预后较差。“息引胸中上气者,咳”,胸中是肺所主也,宗气之所在,胸中有病邪阻滞气机,则肺气不降,呼吸时引气上逆,必然发生咳嗽,此证多见于外感,内伤咳嗽亦不少见。“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短气唾沫多的,可能是肺痿。肺痿乃因肺气不足,肺叶痿弱所致,肺叶痿弱,不能司正常的呼吸,张口呼吸短促,津液不布,故从火而为沫唾矣。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6)
5.察呼吸辨病位及预后
察呼吸辨别病位之上下,分疾病之虚实及预后。我们先来解释几个词语。吸促即吸气浅短。吸远即吸气深长而困难。呼吸动摇振振是形容呼吸迫促而引起的全身振动。“吸微而数”,有虚实不同,本条论述了三种不同情况:第一,中焦邪实,影响气机升降,而致呼吸短促,所谓“中焦阻塞,呼吸不畅”也,此为胃实证,气不降,入气盛少,气至中道而还,不得不济之以微数,此时,当下中焦实邪,邪去气机通畅,其病自愈。此即黄树曾所谓:“……按之心下满痛之用大柴胡汤”者也。若是虚证或本虚标实证,内无阻滞,气可下而不会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今吸而微数,正如尤在泾所说:“为无根失宗之气,呼将自散”是临终前的改变,即呼吸衰竭的一种表现,“不治”。中焦实,而正虚,下实则伤正,不下则邪无出路。中焦实而又正虚,难治。第二,上焦指病在胸肺,吸促是肺阴大虚,故病属难治。第三,下焦指病在肝肾,假如吸气深长而困难,是气欲归而不能骤至,为元气衰微,阴邪所伏,肾不纳气,吸气无权的表现,故难治。《金匮玉函经二注》:“……呼出者,心肺主之,吸入者,肾肝主之,心肺,阳也,肾肝,阴也。”呼吸时振振摇动,是气盛而形衰,形气相失,阳已脱而气已散,多见于慢性病后期,难治。从条文中的虚字来看,凡虚证而见呼吸病变时,不论病变在上、在下,多属难治证候。
(二)闻诊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4)
所谓,闻诊就是闻五音:呼、笑、歌、哭、呻。我们还是先来解释几个词语。寂然是指安静而无语声。喑喑然是形容声音低微而不流畅。啾啾然是声音细小而长。声音发于喉咙,受气于五脏,五脏安畅,则气藏于心,音声能彰。因为五音对应五脏,所以我们就可以从语声来诊察疾病的部位。《难经·六十难》说:“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通过闻病人的呼、笑、歌、哭、呻五种声音,以辨别病变的性质。正常人,其语声虽有高、低、急、徐之不同,但决无特异之处,而各种病人所发生的声音则显然不同。
1.“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魏念庭说:“病患(常则)语声寂然,(猝则)喜惊呼……为骨节间病。”。病人安静无声,突然惊骇叫喊,说明病在骨节,属于肝肾。《素问·金匮真言论》:“肝病发惊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声为呼。”肾主骨,筋会于节,这就是寂然与惊呼的道理。因为痛在关节,其功能活动严重障碍,故不动则不痛,一动则痛到惊呼。
2.“语声喑喑然不彻者”,说话声音不响亮,心隔间病,肺主气,司呼吸,肺居膈上,如结胸或心下痞使气道不宣,而声音不彰,或胸胁疼痛,或者心气虚,发不出声音来,语音低微不彻,此为病在心膈。
3.“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赵以德说:“啾啾者,声小啾唧也;细而长者,其气起自下焦,从阴则细,道远则长”。语声细而长,“其音在羽”,羽为肾之音,肾合督脉交巅与厥阴经会合以及脑,属头中脑骼的疾患。病在头中,大声则更震动加剧,所以语声细,但胸膈气道正常,虽声音细小,而表现清长,可见于偏头痛、巅顶痛之类的疾病。
(三)问诊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16)
“所得”即所喜,是指适合病性的服食居处。“所恶”是指病人所厌恶的服食居处。“暴思之”有思、食两种含义,可以引变脏气以助邪气。五脏病的喜恶宜忌,包括时令、气候、情志、饮食、居处等各方面。五脏者,得其所喜所宜,便有助于脏气的恢复,阻止病邪的发展,即愈。失其所喜所宜,加重病邪的发展则无助于脏气的恢复,干忤脏气而助邪。例如:心主血脉,心热胜则血脉伤;肺朝百脉,肺寒则气留滞;肝主筋,风胜则筋拘急;脾主肌肉,湿胜则肌肉臃肿;肾主骨生髓,燥则骨失所养而无力。假如,病人饮食习惯突然有大的改变,此为邪气改变了脏气所致,食后可助长邪气,而引起发热。故程云来说:“食入于阴,长气于阳,必发热也”,体弱,食入难化,聚而为热,食之与其脏气之不相宜,无益于气血,而徒长其病邪。
(四)切诊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7)
寸口,一名气口,又名脉口,两手六部脉。四时各随其色:肝春青弦,心夏赤洪,脾长夏黄缓,肺秋白毛,肾冬黑石。假如春色白,则不正常,可能为病。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9)
前指关前寸脉。后指关后尺脉。极,此处形容呼吸急促,濒于危笃。说明同一脉象,因出现的部位不同,主病也就不同。本条叙述两层意思:第一是一般情况下,寸口脉浮而有力者,其病在表,是正气抗邪的表现。尺部见浮脉无力者,其病在里,一般是肾阳不足,虚阳外浮,阳气不能潜藏的现象。辨脉时,应结合全身其他情况,如尺脉浮,又伴有腰痛,背强,呼吸短促(肾不纳气归源)则为病在里,主肾虚。注意:不要见浮脉就认为一定为表证。另一含义是浮脉见于病的前期,是主表证;见于病的后期,是主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