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本条主要是论述了“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始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有两种含义:一是未病早治,此为《黄帝内经》的主要思想;二是有病早治,防止传变。即及早治疗未病脏腑,是本篇的主要思想。下面我们来结合几个问题对上述原文进行讨论。
(一)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
先来理解一下什么叫“四季脾旺”?《黄帝内经》对此有两个解释:第一是四季之末各18天为脾土当旺之时;第二是一年四季脾气都很旺盛。关于本节所描述的五脏病变传变规律,要追溯到《黄帝内经》来解释,《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明确提出,疾病在脏腑间的传变可以按照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来,而脾是后天之本,五行属于土,木克土,所以肝病一般都会影响脾的功能,此时健脾就有了很重要的意义。许多肝病患者,脾虚血虚,如果一直清热解毒,病会愈加严重,应补脾养肝血。脏腑病变的传变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脏腑与经络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举例来说,胆火上扰或者肝经阳亢的病人会出现头痛的表现,头在上部,肝胆在腹部,为什么会发生病理上的关联呢?因为肝胆经络皆在头上有所分布,脏腑病变引发经络病变。同样,眼珠疼痛可能是膀胱经的病变,与经络走行有关。结合古人多年经验的总结,疾病在体内的传变规律可以包括:伤寒的六经传变;温病的三焦传变;杂病的传变形式就多样化了,有脏腑、表里、脏病传腑、腑病传脏及我们上面介绍的五脏之间有相生而传,相克而传。所以,在以后的临床应用中,同学们就要时刻记住这些传变方式,不要过分拘泥于五行生克的传变,要做到见微知著,随机应变。
(二)为什么以肝病传脾为例
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四时之气始于春,五脏之气始于肝。肝属木,旺于春,属四季首。第二,源于临床实践,随着现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处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临床上七情郁结多为常见,肝主疏泄,木郁则横,横则克土,引发脾胃病变,出现不欲饮食,脘腹胀满等症状,治疗采取健脾补脾的方法往往效果显著。
关于“治肝补脾”理论,历代医家约有四种见解:陈修园认为是“中工谬误说”,认为“补脾能伤肾,……伤肺……为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如此则治一脏而殃及四脏。尤在泾认为是后人谬添注脚说,疑非仲景原文。程云来认为是“五行相制说”,“夫五味入胃,各为其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见肝之病,当先用甘实脾,使土旺能制水……金不能平木,肝病自愈……”。吴谦认为“是五行学说隔二、隔三说”的具体体现,是五行学说在《金匮要略》中的具体体现。无论各个医家对此持有怎样的想法,临床上肝病传脾,肝脾同病,或肝病治脾、或肝脾同治,例不胜举。例如:逍遥散中的白术、甘草、生姜;痛泻要方中的白术、陈皮均有补脾健运,以防肝病传脾之意。
(三)如何全面理解肝病实脾
首先,肝病实脾,只适用于肝实,不适用于肝虚。脏邪实则传,虚则不传,要应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掌握疾病传变规律,肝虚时没有力量去克伐他脏,治疗应直补本宫。尤在泾认为“治肝实者,先实脾土,以杜滋蔓之病;治肝虚者,直补本宫,以防外侮之端”,即培土荣木之意。其次,脾旺时不用实脾,尤在泾认为“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如果脾气健旺,则不会受到肝病的传克。此即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的道理。当先实脾是肝脾同治,不是只治脾,不治肝,也不是先治脾,后治肝。所以讲当先实脾,乃是考虑到有些人不知道或不重视肝病实脾的重要性。
(四)肝虚的治疗
针对肝虚的治疗,根据五行生克规律,我做出如下的总结,同学们可以依照下图,自己做出其他四个脏器的规律。

1.补用酸
酸乃肝木之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木生酸,酸生肝”,酸味药往往有滋阴和肝血的作用。
2.助用焦苦
苦为心火之味,木生火(母子关系),《千金要方》:“肝劳病者,补心气以益之”心旺则气感于肝实“子能令母实”。总结有三点:①心旺可以感气于肝;②心旺可以不泄肝气;③心火旺可以制约肺金,肝不受克而自愈。
3.益以甘味调之
《黄帝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难经》:“损其肝者,缓其中”都说明治疗肝病要用甘味药。肝苦急往往是肝阴(血)不足而致肝气横逆,要靠肝血的滋润濡养,甘味药可以调和中气,达到“培土荣木”的效果。
肝虚常表现为:头晕目眩,视力减退,失眠多梦,舌红无苔,脉弦细等。治疗上可以使用白芍、山萸肉、五味子、酸枣仁补肝,当归、丹参、地黄养肝血,炙草、淮小麦、大枣调中补脾。《临床指南》用:牡蛎、白芍、炒生地、菊花炭(助用焦苦)、炙草、酸枣仁治肝虚风动,乃为补肝之良方,肝实则不能用,肝实初起表现为:胁痛,头昏,胸闷,多怒,脉弦,继而出现食少,腹满乏力,便溏,脉弦,苔白腻,此为肝木克制脾土,肝病传脾之候。所以要采用泻肝实脾之法。后运用逍遥散以薏苡仁、白术、甘草来实脾,柴胡、当归、白芍、薄荷以柔肝调肝。对虚实的治疗大法,我们可以总结为:勿虚虚,勿实实,应补不足,损有余,方为正治法则。
(五)注意事项
肝病虚实二证,何以都要补脾?肝病实脾是肝实的治法,强调在泄肝的时候,预先补脾脏,使脾气旺盛,不受肝邪的侵乘。肝病实证一般表现为肝火上炎、肝经湿热,木旺必乘土,在治疗上往往因泻肝太过而使脾土受损。肝虚益用甘味药,是肝虚的正治法,“培土荣木”。但若纯补肝,不仅收效缓慢,而且日久必然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发生脾的病变,所以要补肝顾脾。肝实、肝虚二者在补脾的意义上是相同的,而在实际用法上,显然有程度上的差异。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后世对肝的虚实治疗做出如下总结:肝虚者用滋水涵木,养血濡肝等法以养肝体;肝实者伐肝泻肝,调补肝胃,以理肝用。这就是所谓:五行顺布,四时顺行。不至倒行逆使,与天行有悖也。高士宗则总结为:实脾专为制水,使火盛金衰,肝不受制,则肝自愈,此治补脾之要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