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中医思维

一、思维乃“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被恩格斯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思维活动伴随人的生命始终,理论思维高低决定一个民族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人的思维及思维能力对于一个民族都尤其重要,所以,人类思维一直以来备受理论界关注,并通过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以及信息科学等众多学科对它进行研究。那么,何为思维?应该如何准确界定思维内涵及其特征呢?
“思维”一词,在英语中为thinking;在汉语中,与思维、思考和思索为同义词或近义词。对思维的定义,《词源》界定为“思维就是思索、思考的意思”;《辞海》界定为“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认识过程,即思考;与‘存在’相对,也指意识或精神”;《逻辑学大辞典》定义为“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世界能动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心理学大辞典》则定义为“思维是认知活动的一种。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上这些解释,大多是从哲学认识论角度予以解读,是一种间接反映论。
随着人脑科学、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思维本质有了多元解读。从思维的生理基础角度而言,思维是一种高级物质运动形式,是人脑的基本功能。思维活动主要在大脑的左右半球完成,大脑左半球主要承担抽象思维活动,右半球则主要承担形象思维功能。从信息理论的角度,基于信息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模拟等科学技术,思维被定义为人脑接受、加工、存储和输出信息以指导人的整个活动和过程,或者说思维是符号的操作和假设的运用,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总之,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那么,思维活动又有哪些构成要素呢?思维活动又分为哪些类型呢?思维活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系统,主要包括思维对象、思维主体和思维方法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思维对象是思维活动的原材料;思维主体是具有认识能力及相应思维结构的人;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进行加工制作的方式、工具和手段。思维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受到实践主客体条件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活动类型。根据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思维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理论思维以及直觉思维;根据思维层次而言,思维可以分为日常层面的思维方式、科学层面的思维方式、哲学层面的思维方式等。
从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理论思维方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提升的过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人类理论思维方式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等不同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维方式。首先,古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结合在一起,古代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总是用自然来解释自然。他们把构成世界的本原归结于自然界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元素。古希腊哲学家将世界的本原分别归结为水、气、火等具体物质元素;中国古代哲学家把“气”“五行”作为宇宙生成与生命起源的本原。中国“元气论”和古希腊“原子论”是这一时期的哲学最高成就。其次,古代朴素辩证思维认为世界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世界万物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面之间的对立统一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与古希腊唯物辩证法思想都有精辟的说明。《易传》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论断,赫拉克利特也有“世界就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以及“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的著名观点。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近代自然科学开始独立分化,自然科学家开始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认识与研究,这就形成了孤立、静止、片面的认识事物的方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 [1]
[1]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18-19.
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19世纪3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有了一系列巨大发现,世界普遍联系的图景日益清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从形而上学的思维开始走向唯物辩证思维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总结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类思维科学的成就,创立了科学的唯物辩证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思维方式把世界看成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统一整体,世界还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人类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长久稳定而又普遍起作用的一种思维定势和思维习惯,是一种被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思维方法是指人的智力活动方法,是人脑借助信息符号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达到一定思维目的的途径、手段或方法。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与思维对象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
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两者具有对立性。思维方式具有自发性和稳定性,是某个民族认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一种自发的、稳定的思维态度和模式。思维方法则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活动目的,自觉采用的某种思维技巧和方法,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变化性,它会随着思维主体认识水平以及思维对象状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具有统一性。思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思维方法的不同。

二、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传统

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不同民族在文化行为中遵循不同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整体思维偏向,以文化基因方式传承积淀而形成特定的思维定式和思维类型。
同古希腊哲学和印度哲学相比,中国传统哲学中辩证思维比较发达。正如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的那样:“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达到了欧洲中世纪不可比拟的程度,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聪明睿智,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思想遗产。
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寓言故事叫作“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讲的是,接近边塞的一位老人,面对“马无故亡而入胡”的突发变故,当众人都在为他难过时,他却说道“此何遽不为福乎?”然而,“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时,人皆祝贺,老人又说道“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当“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时,人皆吊之,老人又感叹“此何遽不为福乎?”又一年,胡人入塞,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充满神秘性、戏剧性,甚至有点黑色幽默,但它绝不是“善术者”对未来的占卜预知,而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人生智慧和对世界的辩证把握。
与注重发展、注重有机联系的宇宙观相联系,中国人总是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注重整体性,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总体上宏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中国古人看重变化,认为“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崇尚健动,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周易·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刚健尚动、奋发有为的思想意识,这无疑是中国哲学的精神精华,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发展和腾飞,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把矛盾作为客观存在的普遍形态,从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多用阴阳来表述事物的矛盾性,认为阴阳作为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力量是普遍存在的。阴阳构成对立关系,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叫作“两”;阴阳又构成统一关系,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叫作“一”。“两一”关系就是对立统一关系。
中国辩证思维传统深厚,思想丰富。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哲学就形成道家“贵柔”辩证法、兵家“尚刚”辩证法、儒家“执中”辩证法等中国古代辩证思维基本类型。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辩证法大师,提出了系统的辩证法学说,他从大量经验事实中概括出矛盾原则,揭示了对立面双方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提出“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命题,认为对立面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运动规律,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面对矛盾局面,主张“贵柔守雌”的应对原则。兵家“尚刚”辩证思维在孙武的军事思想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孙子兵法》被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学专著”,孙武在其中提出“知己知彼”和“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主张必须全面、辩证地把握敌我双方的利害、强弱、虚实等矛盾关系。儒家“执中”辩证法源于中庸之道,强调事物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和尺度,过或不及都不符合辩证法思想,事物必须保持平衡才能够存在,超过一定限度都会走向自己的对立面,这种观点反映事物质量相互规定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辩证思维传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文化基因的方式决定着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包括中医学)的发展走向和学术风格。中国传统哲学孕育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临床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同时中医思维也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组成部分,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

三、中医思维之守正与创新

(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结构模式、程式以及思维定式,它决定着中华民族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它作为思维基因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和文化发展走向。中国古代半封闭的北温带大陆型地理环境,以农为本的农业生产环境,以及注重血缘关系、家国一体的社会环境,共同决定了与西方思维方式相迥异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国辩证思维具有重关系轻实体、重整体轻局部、重直觉轻理性、重形象轻抽象、重实用轻理论、崇尚辩证思维和重视传统的思维特征。
1.重整体
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观念为哲学基础,把宇宙看作统一的有机整体,包括有天、地、人以及其他各种事物,它们之间具有协调统一、普遍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但部分作为整体的构成要素,其本身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坚持思维客体与思维主体相统一,以主体的内在尺度去认识和把握客观对象,而不是把客观世界作为独立的客体去认识,不是把整体分成不同的部分去研究。立足于从整体认识和把握世界,着眼于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把对象世界理解为一个连续不断、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2.重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从整体角度把握世界的思维传统,决定了中国传统思维着眼对关系问题的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家张东荪指出:“欧洲哲学倾向于在实体中去寻求真实性,而中国哲学则倾向于在关系中去寻找。” [1]西方汉学者李约瑟对中国人的这一思维传统有过清晰描述,他说“无论如何,中国人的思想总是关注着关系,所以就宁愿避免实体问题和实体假问题,从而就一贯地避开了一切形而上学。西方人的头脑问的是:‘它本质上是什么?’而中国人的头脑则问:‘它在其开始、活动和终结的各阶段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它做出反应?’” [2]“在所有的中国思想中,关系(连)或许比实体更为基本” [3]。日本学者山田庆儿也指出:“中国人的逻辑总之是给出对象间的关系,亦即使思考起着大致上给出方向的指针的作用。对象是在意义相关中给出各自具体意义的‘存在’。” [4]西方哲学重视实体研究,把认识对象从事物关系中相对独立出来,孤立地、静止地加以考察,保证了可靠性和精确性。而中国传统思维则是通过关系来规定和认识实体,由于事物处于不断关系变化之中,中国传统思维缺乏对实体规定性认识的精确认识。
[1]张东荪.思想与社会[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86.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09.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21.
[4]山田庆儿.古代东亚哲学与科技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88.
3.重直觉
与西方人重视逻辑分析与演绎推理相比较,中国人更加注重以直观、体悟和体验为特征的直觉思维。张岱年说:“中国哲学只重视生活上的实证,或内心之神秘的冥证,而不注重逻辑的论证。体验久久,忽有所悟,以前许多疑难涣然消失,日常的经验乃得到贯通,如此即是有所得。” [5]直觉思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认识世界的主要思维方式,老子“玄览静观”认识法,庄子的“以明”“见独”认识法,孟子“尽心”“知性”认识法,佛教的“顿悟”,儒家的“格物致知”以及陆王心学的“求理于吾心”等,都具有直觉思维的特征。
[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8.
4.重功用
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始终把满足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目标。
5.重形象
中国传统思维重视物象、意象等形象思维,汉字语言作为象形文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特征。《周易》“观物取象”和“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法,奠定了中国取象思维的传统特征。
(二)中医思维及其特征
中医思维传承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思维传统,以独特的视角、方式和方法研究人体生命及其疾病现象,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原创思维特征。中医思维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到底应该如何界定?目前,学术界意见纷纭,观点不一。张伯礼院士认为:“中医思维是以直观的、综合的整体思维为主线,以象数思维推衍类比为基础,以动而不息的恒动变易思维为把握,以追求中和平衡思维为目的的系统哲学思维方法。”张其成教授认为“气-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思维模式。王琦教授认为“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是中医思维模式的主要特征。
中医思维是中医药学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结合中医医疗实践,逐步建立起来的一套认识人体生命和疾病现象,探求疾病本质和治疗规律的朴素系统论思维模式。中医思维模式以整体关系为思维主线,以“气-阴阳-五行”为思维模型,以象数类比为思维细胞,以中和功能为思维目的,以直觉体悟为主要特征。它包括整体思维、象数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直觉思维、虚静思维、顺势思维和功用思维等思维方式以及一系列具体的思维方法。
“气-阴阳-五行”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思维模型。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气、阴阳、五行等范畴,都经过了从哲学范畴到医学概念的演变过程。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的基础物质和运动主体,阴阳消长是人体机体变化的动力和根源,运用五行特性归类人体系统和属性。元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最稳定的思想内核,决定了中医学理论的生长点和理论形态。“气-阴阳-五行”成为中医学最基本的思维模型,指导中医学说明生命的生成与活动、人体的功能与结构、病机的产生与变化、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整体思维以天、地、人三才合一整体观为思想基础,将人体看作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联系中认识和考察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制定综合的治疗和调养方案。中医象数思维则是通过对人体生命功能和表象的观察,运用象、数思维工具,分析人体生理功能,建构以五脏为核心的“四时-五脏-阴阳”藏象模式。中医变易思维把人体生命看作一个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过程,重视疾病的传变转化与治疗的应变而动。中医中和思维注重生命要素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以宏观调和人的阴阳平衡功能状态为目标,提出“调和致中”的治病、养生原则。中医直觉思维是指医生面对复杂而不规范的病证时,摒弃一切外界干扰,集中所有思维能力,静心细虑,突破思维定势,心悟意会,豁然开朗,迅速识别病证和治疗方案的思维方法。所谓“医者,意也”,是中医学对直觉思维的早期描述。中医顺势思维是指顺应自然之势以及万物时序变化规律,体现于治疗疾病和养生防病的中医思维方法。中医治疗疾病强调顺应病势、脏腑经络气血之势以及天时阴阳消长和五行变化之势,把握最佳治疗时机,达到最佳疗效。中医功用思维注重从提高医疗效果和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角度思考问题,把提高临床疗效作为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医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把认识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疾病的物理、化学实质作为思维价值取向。中医理论研究在于发现人体正气,扶持和保养人体正气;中医临床治疗的焦点在于如何取得临床疗效,并帮助和指导患者实现自我康复。中医虚静思维强调通过“虚”心“静”神的体证方法,使身体恢复到健康自然的状态。中医学在养生、藏象、诊法、针法以及运气等方面更多运用虚静复本的思维方法。诸如《黄帝内经》最根本的养生智慧就是做到“恬惔虚无,精神内守”。
中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总结形成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诊疗方法,诸如揆度奇恒法、司外揣内法、援物比类法、演绎推理法、试探反证法以及内景返观法等,这些诊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思维方式的诸种特征。揆度奇恒法是通过把握人体的常与变、常变与异变来认识生命规律的方法,比较分析人体五脏六腑表现在外的正常或异常变化之“象”,以揭示生命运动中相对不变的规律和生理特征,即所谓“恒”;了解人体所出现的特殊规律和病理变化,即所谓“奇”。以表知里法,也称司外揣内法,主要通过观察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的异同,以人体内部与外部的规律性联系为基础,认识活体的内脏器官功能与外在生命征象的客观联系,达到从外知内的医疗认识效果。援物比类法,则是取象比类思维方式的体现,诸如藏象学说就是通过阴阳五行的援物比类,建立了脏腑经络与人体外表、情志、天地、自然等联系的统一藏象系统。内景返观法是指通过特殊的思维训练体察、认识人体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运动态势的一种思维方法,体现了中国直觉思维的传统。
中医朴素系统论思维在认识复杂生命现象时有其独特优势。中医学侧重于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注重整体性研究和功能性研究。坚持天人合一整体观,将天地人、宇宙万物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联系中认识和考察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是一种贯通天地人的整体思维。以气一元论思想为基础,侧重于从功能角度认识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而不重视解剖形态结构。注重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人体”,把人的生理形体理解为生命运动的产物。因此,中医朴素系统论思维方式是一种关于“全人”的思维模式,能够全面反映人作为自然、社会、思维相统一的客观生命功能状态。相对于西医还原论思维方式而言,中医思维方式虽然对人体生命的微观、细节研究不够,但在研究人体生命的高级复杂性现象和规律中,针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具有不可还原性的本质特征,中医朴素系统论思维则有着极大的认识思维优势。现代医学模式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仅仅把人看作“生物人”的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弊端已经显现,中医整体思维方式为医学模式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中医思维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学几千年传承发展而不衰,除其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之外,也在于有一套以“气-阴阳-五行”为内核的相对独立和稳定的中医思维模式。中医要有效应对诸多挑战,实现现代振兴发展,必须传承弘扬中医思维根脉,增强自身内在发展动力。王琦教授认为,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中医思维淡化是中医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中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就是因为有强大的理论作为支撑。因此,如果不解决理论思维的问题,就不能实现中医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临床疗效也难以有效提高,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学的命运。
传承中医思维是把握中医理论精髓的前提。中医思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灵魂,是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认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实施准确辨证的根本前提。
创新中医思维是中医理论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中医学历经几千年发展,中医理论创新发展功不可没。从张仲景确立辨证论治原则到金元四大家的产生,再到温病学说的创立,每一次中医理论的巨大创新,都推动了中医的巨大发展。面对现代医药研究开发日新月异的进步,中医药开发和治疗技术的改进就显得尤其缓慢。目前,中医理论发展滞后极大地阻碍了中医治疗技术的改进。如果不解决理论思维的问题,就难以实现中医理论研究的突破飞跃,无法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必须研究创新中医思维,认识其本质特征,把握其优长与劣势,借鉴现代西医思维和方法,扬长避短,通过创新思维实现中医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发展。
培养中医思维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中医师必须培养学习辩证思维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会用中医思维、善用中医思维,面对复杂证型和疑难杂症,才能准确辨证和提高疗效。中医院必须挂中医旗、用中医药、施中医策,突出中医优势,鲜明中医特色,保持中医主体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