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阴阳交感互动

一、何谓“阴阳交感”?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提到一个词“水火不容”,也就是说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是根本不能相容、不能在一起的,水往低处流,而火性是炎上的,二者本不相干。但学过中医理论的,都知道在藏象理论中有个名词称为“水火既济”。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水火的这种关系呢?这实际上是阴阳运动规律中的一个重要关系,称为“阴阳交感”。
(一)阴阳交感的含义
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而阴阳双方的相互作用,是自然万物得以发生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前提条件。所谓阴阳交感,交,交接也,相合也;感,感应也。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因为彼此的相互感应而发生的交合,即相互感知而后的相互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自然界阴阳二气,清阳上升,聚而为天;浊阴下降,凝而成地。但天地之气在其运动中,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实际上即为天地之气的一种相互感应和交错运动。而且《易经》认为“天地交,泰”(《周易·泰·大象》),“天地不交,否”(《周易·否·大象》),也就是古代思想家认为阴阳的交感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好的一种关系。
(二)阴阳交感的意义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指出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相互交感,形成了云、雾、雷电、雨、露,生命得以诞生。而在人类,由于男女两性的交感,两精相合,使生命代代相传。正如《周易·系辞下》所言:“天地 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也就是说,没有阴阳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所以《易经》在论述卦象时以“天地交”为“泰”卦(《周易·泰·大象》);“天地不交”为“否”卦(《周易·否·大象》)。泰,是安康、顺畅之意,代表事物的发展正常、生机勃勃;否,是痞塞、不通畅之意,代表事物的发展失常、了无生机。
在中医藏象理论中肾属水,位于下而为阴;心属火,位于上而为阳。在生理状态下,心火下降于肾,以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而肾水上济于心,以滋心阴,使心阳不亢。这种心火下降、肾水上济的关系就称为“心肾相交”,也称“水火既济”。心肾水火(阴阳)的上济下降交感状态是心肾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而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则会导致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三)阴阳交感发生的条件
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的运动过程中发生的,而阴阳二气在运动中之所以会因为感应而交合是有条件的。《老子·四十二章》中提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指出阴阳交感是以阴阳和谐为基础的,当阴阳二者处于一种协调状态时,阴阳交感才能发生,正如前文所言“天地 缊,万物化醇”。所以,阴阳交感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二、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

(一)阴阳互根互用的基本含义
阴阳互根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相对立的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一方都是以对立的一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如上下、昼夜、寒热的关系。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没有昼,就无所谓夜,没有夜,也无所谓昼;没有寒,就无所谓热,没有热,也无所谓寒等。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不仅互为存在条件,更重要的是阴阳必须相互资生、相互助长、相须为用。正如《医贯·阴阳论》所言:“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二)阴阳互根互用的意义
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一方面揭示了阴阳的不可分离性,另一方面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事物得以发展变化的内在条件,没有阴阳双方的依存、资助,阴阳二气的斗争运动就不可能维系和发展下去。
就人体生命活动而言,阴阳的互根互用可体现在相对立物质之间的互根互用,如气和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对立功能之间的互根互用,如兴奋和抑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充分的兴奋就不会有抑制,而没有很好的抑制也不能有很好的兴奋(如夜间的睡眠与白昼的精神);物质与功能之间的互根互用,如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的运动产生了功能,二者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内在的阴精物质是外在的功能活动的基础和保证,而外在的功能活动也是内在物质基础的一种具体体现。
更有明代医家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提出著名的调理阴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基于人体阴精阳气的互根互用、相互化生关系,临床对阳虚病证的治疗,在温阳的基础上,加少量的补阴药;对阴虚病证的治疗,在补阴的基础上,加少量的温阳药。

三、从寒暑交替来理解阴阳消长制约之理

我们经常会用“寒暑交替”来说明时光的流逝变化,而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之理则是通过阴阳二气的不断运动实现的。阴阳二气一方面通过阴阳的消长运动促进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又通过阴阳的相互制约作用,维持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协调平衡状态。在自然界就是维持“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有规律的四季更替,在人体则是维持生命生长壮老已过程中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
(一)阴阳制约与阴阳消长
阴阳的制约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并不是平平静静地相互对峙,而是处在不断地相互斗争、相互制约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的运动形式,表现为运动过程中的进退、增减、盛衰等变化,属于量变的范畴。一般有阴阳的互为消长、同消同长两种方式。具体表现为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长阳亦长、阳长阴亦长,阴消阳亦消、阳消阴亦消。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阴阳消长过程中有发生的先后顺序不同,如“阴消阳长”是由于“阴消”而使受制约的、属阳的一方增长,但“阳长阴消”则是由于“阳长”使受制约的、属阴的一方消减。从发生的原因来讲,二者有本质的不同。由此可见,“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是由于阴阳某一方的消减而使受制约的另一方出现增长,“阴长阳消、阳长阴消”则是由于阴阳某一方的增长而使受制约的另一方出现消减。
而“阴长阳亦长、阳长阴亦长”是为阴阳互根互用得当的结果,“阴消阳亦消、阳消阴亦消”是阴阳互根互用不及所致。
(二)阴阳的消长制约在四季寒暑交替中的体现
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寒暑更替,年复一年。气候的这种变化,古人以阴阳变化之理来解释,春夏气候温热是阳气盛的缘故,秋冬气候寒凉是阴气盛的缘故。而由春至夏的过程中,之所以气候由温暖逐渐变炎热,是因为阳气上升(阳长)为主,制约了寒凉之气(阴消),是一个阳长阴消的过程;由秋至冬气候由凉爽逐渐变寒冷,是因为阴气上升(阴长)为主,抑制了温热之气(阳消),是一个阴长阳消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总体上是由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互制约而导致阴阳此长彼消的结果。
但是,从冬至开始,会慢慢感觉到寒冷的程度逐渐减轻,一直到立春,呈现出阴气逐渐下降(阴消)、阳气逐渐上升(阳长)的过程。从夏至开始,会慢慢感觉到炎热的程度逐渐减弱,一直到立秋,呈现出阳气逐渐下降(阳消)、阴气逐渐上升(阴长)的过程。这两个转化过程又是由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互制约而导致阴阳此消彼长的结果。
也就是说,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消长运动推动了四季的寒暑更替过程。阴阳的不间断消长运动促进一年又一年的寒暑变化,另一方面又通过阴阳二气的相互制约,维持四季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这就是阴阳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通过自我调节,从而达到一种总体上的平衡。平衡即规律,每年四季都呈现出春温、夏热、秋冷、冬寒的特征。如果在阴阳消长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阴阳制约的关系失调,阴阳消长就会超出正常的范围,或长之太过,或消之太过,就会出现阴阳相对平衡的失调,导致阴阳的偏胜、偏衰,在自然界就会出现天气的异常变化甚至发生自然灾害,而在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事物得以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阴阳交感是阴阳二者处于和谐状态时所发生的最佳变化,阴阳转化则需要一定的条件。而阴阳对立制约、消长运动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普遍规律,阴阳在消长过程中,通过相互的制约,使任何一方都不至于太过或不及,从而取得统一,即取得动态平衡,称为阴阳消长平衡。

四、从“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理解阴阳的转化

如果说阴阳的消长运动是量变,那么阴阳转化则是质变。
(一)何谓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各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向阳,阳也可以转向阴。
阴阳转化有渐变和突变两种形式。
阴阳的渐变,是指阴阳的转化是逐渐实现的,由阴转化为阳或由阳转化为阴,有一定的时间过程。比如生活中四季的气候变化,无论是由春夏的温热至秋冬的寒凉,还是由秋冬的寒凉至春夏的温热,都是逐渐变化的过程。
阴阳的突变,是指阴阳的转化是突然出现的,在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突然由阴变为阳,或由阳变为阴,其转变的时间非常迅速。如在温热病过程中,原本患者高热、口渴、面赤、烦躁、脉数甚至神昏(此时属阳热亢盛,为阳证),可突然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的危重证候(此属阳气的暴脱危证,为阴证)。
(二)发生阴阳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中的一种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运动中的一个质变过程。从量变到质变,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里的“重”和“极”就是发生阴阳转化的条件,没有条件是不可能转化的。阴阳的转化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四季气候变迁,春温发展到夏热之极点,夏至始就是向寒凉转化的起点;秋凉发展到冬寒之极点,冬至始就是向温热转化的起点。还有昼夜的更替,云雨的转化,都有其转化的条件。所谓“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变化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
而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阴阳互根,阴阳本是指相关事物的对立双方,或一个事物内部的对立双方,二者互根互用,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也就是说,阴阳对立的双方之所以能够转化,是因为对立着的双方倚伏着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