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的人文情怀:临床小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3年前,我开始尝试鼓励住院医生收集临床故事、写故事和讲故事,举办了三期的“临床故事会”。由临床住院医生组织,老师们参与其中的讨论和引导,以期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培育住院医生有一双有情怀的眼睛,去感受病患的身心疾苦,收获亲情、友情、病患之情,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法与情的博弈中成长,践行从医初心并坚信团队的力量。

萌发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长期的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十分重视医学生和住院医生“三基”的培养,而对住院医生的人文关爱、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常缺乏系统性、实践性的指导,现有的考核体系也缺乏医学人文的考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实习生和住院医生每日忙于接诊患者和各种考核,导致部分医学生和住院医生缺乏医患沟通的时间和技巧,有时缺乏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尊重,对患者及家属态度冷漠,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感到紧张,甚至表现为机械与教条,也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因此,医学素养(共情、职业精神、信任等)的培育在医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医学素养培养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在实践中长期磨练、感受与感悟,修养的提升也常需要环境的造就。通常,医学教育会采用理论授课、讲座、医学文学、视频等形式来宣传优秀医生的事迹,而这些形式常缺乏交流、亲近感、认同感和实践性,对于医学生和住院医生来说,尤其如此。因此,从临床病例出发,让住院医生讲身边的故事,并将故事记录下来,其中有些故事发表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公众号上。这些小故事在住院医生之间、住院医生和老师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进行交流,并且促进了主动思考和共鸣。

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我们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履行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勇敢地投入抗疫一线。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感染了每一位住院医生。因此,也就有了今天的“生命”和“落日余晖”等感人的故事。落日余晖故事的撰写者是刘凯老师,我们请了同在武汉抗疫一线工作的叶伶、刘子龙、吴平老师参与故事的人文点评,以抒发医者的担当和追求。

我们也建立了“临床故事会”工作坊,选择一些小故事,设立了“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话疗”“一场意外的相遇”“坚持的力量”等4个主题,分别确定了每个主题的核心内容,分别为:从危急重患者的诊治中感受亲情/爱情的传递,带来生命的转机/鲜活的生命,传递爱有多美好;倾听,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情与理的平衡;如何增强自己的自信。基于4个主题,我们又具体分列了每一个主题讨论的话题。例如,在第1个主题中提出了如下3个问题:①两个病例给我们的启发有哪些?②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你们觉得临床专业技能与人文关怀孰轻孰重?③这些故事对我们的从医之路或临床学习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在第2个主题中,提出的讨论话题为:①“话疗”是临床工作中非常有益的方法,但也意味着要付出很多倾听的时间。平时的工作那么忙,患者那么多,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与所有患者慢慢聊,这时如何选择和平衡?②“话疗”时的倾听是非常重要的,但患者天马行空侃侃而谈时,应如何引导,才能不错过重要信息,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③我国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可能会有很多家属陪伴,家属的诉求和理解也很重要。“话疗”时如何选择话疗的对象和方式,是应该单聊还是群聊呢?在第3个主题中讨论的话题为:①常说“医不自医”,给亲属或熟人看病,可能会有什么隐患?②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隐患?③如何平衡医师和家属这两个角色的互换?或者说如何既理性,又要感性?在第4个主题中讨论的话题为:①治疗前,信任危机产生的可能原因及处理关键;②治疗中,信任危机产生的可能原因及处理重点;③增进医患互信的最关键点有哪些。在讨论中,我们鼓励不同专业和年资的同道共同参与,从伦理和人文的角度去讨论,通过多元化的碰撞,有解惑,有反思,有提升,有传承。或许对每一话题,在住院医生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不寻求归一的价值观,而是让住院医师反思对人性的理解,追寻生命的意义,实现职业价值;通过点滴的故事能够滋润和积累,提升人文素养的内涵和视野,并让人文的情怀内化为实习医生和住院医师优良的素质,化为自觉的行为。我们的临床故事会在上海和全国师资培训会上展示后,得到了老师们、住院医生和全国同道们的一致好评。

住院医生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很普通,很常见,但是每一个临床故事都有内涵,又经常被我们忽视。住院医生的小故事触动到每一位医者的心灵深处,在匆忙的工作和学习中,有那么一刻的时间,去思考医学的情与理,感悟人间的爱与不舍、医学的复杂与困惑,也促进医学人文的思考和医师的成长。

于是,我将这样的临床故事称为床旁医学人文。我们邀请老师们对每一篇故事进行临床伦理分析和医学人文点评,以延伸、发散和淬炼。

最后,感谢杨秉辉教授和刘学礼教授对此书编写的指导!

主编 姜林娣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