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刚刚好的关系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与公婆 伴侣父母的关系界限

这节课的主题是建立与伴侣父母的关系界限。

对于女孩来说就是跟公公婆婆之间,对于男孩来说就是跟岳父岳母之间。在“与父母关系的界限”课程中,我们提到在三方面一定要跟父母建立的界限——空间上的界限、经济上的界限、物质以及行为上的界限。

同样,我们在跟伴侣的父母建立界限的时候,这三种界限也适用。

伴侣指的是我们的另一半。伴侣的父母属于我们的上一辈,跟伴侣父母关系的界限,和我们跟自己父母关系的界限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很多同学反映,不仅自己的父母会在空间上侵犯我们——随意进入我们的房间不敲门、随意来我们的小家庭里面……很多时候,对方的父母也经常侵犯我们的界限。

在伴侣父母身上出现的和我们父母身上类似的越界行为,我们可以用上一次大课中三种建立界限的方法帮助自己走出被侵犯的状况,即空间界限、经济界限、物质和行为界限。

我们提倡在跟公婆相处的过程中,建立一些必要的空间界限。

很多家庭的小矛盾是因为跟对方的父母住在一个屋檐下,彼此不够尊重,空间上分不清楚到底是谁的主场。

一些儿媳反映,因为住在婆婆家,房子是婆婆的,在空间上自己没有主人的感觉;相处的过程中,也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空间的界限没有办法建立,很多冲突是很难真正解决的。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要跟自己的亲生父母建立起这三种界限,我们跟伴侣的父母也要主动地、积极地建立起这三种界限。这对双方都是长久的保护。

除了这三种,接下来还会讲其他的一些我们跟长辈,尤其是伴侣的父母要建立的界限。

这节课当中,我把跟伴侣父母的关系,简单地用婆媳关系表述,避免过多地重复。我需要说明,这里的“婆媳关系”不仅仅是婆婆和儿媳,而是我们和我们伴侣父母的关系,包括婆婆和媳妇、公公和媳妇以及女婿和岳父、女婿和岳母,这些关系是类似的,用“婆媳关系”作为概括的简称。

婆媳关系一直都是极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在最近这几年的电视剧里,讲婆媳关系的家庭剧也特别多,婆媳关系变成了一个非常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关系。它很微妙,几乎发生在每一个家庭当中,又影响着每一个小家庭、大家庭的和谐幸福,甚至影响下一代的教育、小家庭的生活品质,所以在我们中国,婆媳关系可谓是重中之重。

心理界限

在生活中,由于婆媳关系界限不清楚造成的矛盾非常多。在婆媳关系当中,我们需要建立的第一个重要的界限,就是心理上的界限。

当我们结婚后,成为对方家庭的一分子,生活中会有各种磕磕绊绊。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问题,如果问一百个家庭,会有一百个表达不满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一定有一个共同点——我们在心理上的界限很不清楚。

心理界限的模糊会造成多种多样的问题。《婆婆也是妈》这首曾经在中国很流行的歌,其实表达了一种在中国非常普遍的心理状态。如果大家试着静下心来,观察生活当中遇到的婆媳之间的矛盾,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可能是由于这种观念导致的——婆婆也是妈。

首先,有这种认知的是婆婆一方。很多婆婆认为“婆婆也是妈”。什么意思呢?就是婆家把媳妇娶进门,儿媳就是自己家的人。在中国,很多长辈认为“娶一个媳妇,媳妇过门就等于把这个人娶到我们家里来了,她现在就隶属于我这个家庭”。

这会产生一种什么心态呢?那就是长辈并没有“儿媳妇进门,我的儿子独立找来一个伴侣,他们组成了一个小家庭”的心态,而认为“我们的大家庭娶来了一个女人,她现在归属于这个大家庭”。

所以,很多婆婆辈会有这种心态:你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虽然我没有生养过你,但是一旦你进入我们家的门,你就是我们家的人了。

这种心态背后,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从属关系。

这样家庭的孩子和父母,往往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孩子的伴侣也是从属于自己的,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所属物——这都是我自己的人了,那我岂不是想怎样就怎样吗?既然在心理上、身体上,我都认为儿子是属于我的,那儿媳妇也是属于我的。婆婆也是妈,儿媳妇也应该是女儿。

这种心态的长辈往往会把儿媳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却不是很积极的方式,并不是说“我怎么爱我的儿子,我就怎么爱儿媳妇”,而是“我怎么批评我儿子、怎么控制我儿子,我也会怎么批评儿媳妇、控制儿媳妇,你们在我眼里是一样的”。

如果没有尊重媳妇为独立人格的立场,活在“婆婆也是妈”的从属心态里,就会出现侵犯界限的问题。

分不清儿子和儿媳的差别

这样的公婆会认为“一旦你们结婚了,你们在我面前就是一样的”。所以,他们批评儿子的时候,也会带着儿媳;更多的时候,可能因为小家庭的矛盾,直接把矛头全部指向儿媳。以前批评儿子,现在遇到问题开始挑儿媳的刺,会随意地评论、经常干涉儿媳的生活。

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会影响小夫妻的感情。这就是我们认为公婆活在“婆婆也是妈”的心理状态里,特别容易侵犯界限的原因。

也有儿子或者儿媳活在“婆婆也是妈”的模糊界限中。

《婆婆也是妈》里面有一段歌词“您把儿子抚养大,如今儿媳来报答”,很多人在唱这首歌的时候非常感动甚至落泪,觉得这种婆媳关系多么美好!“婆婆变成了妈,儿媳来报答”,听起来非常完美,同时也是很多崇尚传统文化的人非常推荐的一首歌,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来推敲,会发现这里面有很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

如果儿子认为“婆婆也是妈”,那么做儿子的人,会很天然地把妻子放到“从属于他父母的人格地位”,也就是说,在他心里其实已经排好序了:在我们的家庭里面,我爸妈是老大,我是老二。你跟我一样,你在我这里只能当老二,我的生活中,永远都是把我爸妈放在第一位。

如果儿子活在这种“婆婆也是妈”的心态里面,去这样要求妻子,永远把自己父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会造成很多小家庭和大家庭的冲突。

甚至一些不明事理的丈夫,不分青红皂白、谁对谁错,只要妻子跟父母发生矛盾,都要求妻子低头认错,要求妻子像自己一样,永远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第一位。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都是儿子活在模糊的界限当中,认为妻子娶进门后,就从属于大家庭:“婆婆也是妈,你既然嫁给了我,就应该把我的妈妈当作你的亲妈来对待,不管她有没有抚养过你。”

为什么很多女孩结婚后,会经常跟婆婆产生矛盾?因为女孩很难接受这种不知道从哪来的义务和责任。

“您把儿子抚养大,如今儿媳来报答”,仔细想想是说不通的。

婆婆把儿子抚养大,到了报答的时候,不应该是儿子来报答?为什么是儿媳妇来报答?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可是很多人依然活在这种很守旧的思维观念里面。

它在过去的年代是有道理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处在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当中,男尊女卑非常严重,女性在任何方面都是被压迫的地位,是从属的地位。过去的女人要遵从三纲五常,完全在这种压制的文化之下。女人被要求“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总之就是女人必须听从男人。实际上,这是一种男尊女卑、压抑女性的旧观念。

配合这种文化的是过去的女人完全被圈养的生存方式。过去的女人不需要赚钱,不需要养家糊口,即便特别想要出去跟男人一样读书、赚钱、工作,也没有这个权利。过去的女人只负责家里的这一点事,不能在大事上做决定,也没有办法参与社会的经济活动,其实是不完全参与社会的“半个人”。

在那种状况下,封建社会的女人嫁入婆家后,就处于了从属的地位。基本上嫁到谁家,就是谁家的人,一辈子靠男方家养。女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基本上丧失所有的社交功能。全社会都认定,女人该做的事情就是相夫教子,没有其他选择。在过去长久的封建社会当中,这样的形态似乎还比较稳定,按性别分工,女人们也觉得这就是自己该做的事情。

如今的时代,社会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世界上有很多女性已经成为国家领导人,我相信在未来还会更多。

现在的女人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也不必像过去一样一辈子不赚钱、不工作,只在家做饭、养孩子就可以了。现在的女人除了承担过去的传统角色外,还要自己走出家门工作,同男人一样赚钱、养家,参与社会的经济活动,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过去比较稳定的男尊女卑的状况,在今天已经被打破了,这是谁都没有办法否认的事实。

既然这种事实已经被打破,那么女人嫁到男人家的从属关系、不平等的地位也应同时被打破。

如同在父母关系时提到的,当你在争取权利、建立边界的时候,刚开始的冲突一定会有。因为控制的人,不肯轻易地把权利让给你。

压抑女人好几千年的男性,怎么可能轻易祝福、支持女人,希望女人能够强大起来?

如今,还有很多男性守着旧有的观念,压制、控制着女人,觉得女人就应该在家穿着围裙带孩子。很多男人的大男子主义,都来源于过去残余的旧观念,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是他们的心里还不愿意接受改变。

最怕媳妇熬成婆

过去还有一个观念:“媳妇熬成婆”,做媳妇的时候你就要受气,等你熬到年纪大了,你变成婆婆,你就可以欺负媳妇了。

我们中国有很多老人觉得,自己只要年纪大了,坐上长辈的位置了,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我们期待一个年长的人,能够忽略在年轻时受到的压制,却在年长的时候变成不一样的人——变得开始尊重下一代、开始变得独立,其实对这个人的要求是很高的。

这需要很强的独立性和很高的觉悟,他才愿意不在别人身上轮回这种恶性循环。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开始新的恶性循环:比如当媳妇的时候,婆婆不太尊重我,现在我好不容易做婆婆了,也应该按照过去的模式来跟我的下一代相处,这样我心理才能平衡一些。

那些在生活中处处找儿媳妇毛病的婆婆,往往会在她年轻的时候有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只是角色对换而已。

在我的个案当中,也会发现类似的规律。如果婆婆在跟儿媳妇相处的过程当中,非常强势、经常拿婆婆的姿态来说事,那么她在年轻的时候,往往也受到了不太好的待遇。

比如,有些婆婆会在儿媳坐月子的时候,强势逼儿媳吃各种东西,理由是“为了下一代好”。她们常说的是“我当年生孩子的时候,我婆婆给我吃什么,我就必须吃什么,不论我喜不喜欢”,逻辑就是“我当年受了这么多的苦,我都是一个听话的儿媳妇,那为什么到你这,你就不听话了呢?”。

很多父母、公婆,在干涉下一代教育的时候,最常说的话就是:“你们现在太娇气了,我们当年怎样怎样……”

其实这样的对比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时代变了,人的思想也变了,只是大家的思想不肯变,才造成这许多的矛盾。

如果大家的思想可以更新,这些矛盾早就可以消失了。

所以,在婆媳关系上需要建立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界限,是心理上的界限,打破“婆婆也是妈”的模糊思维方式。

事实的真相是:婆婆不是妈妈,婆婆就是婆婆,虽然我们也会叫妈,但是她和生你、养你,在你童年时代、成长时期陪伴的几十年的妈妈,不是一样的人。想让婆婆把你当作女儿来疼爱,其实也是不合理的。你想要求自己,把婆婆当作亲妈一样对待是很困难的。

对于婆婆、儿子、儿媳这三个人来讲,如果每一个人都活在“婆婆也是妈”的思维方式当中,会很辛苦。

如果婆婆认为“婆婆也是妈”,她看到儿媳妇对自己可能不如儿子贴心,把儿媳妇当成女儿来看待,可能觉得儿媳做得没有儿子好;

如果儿子也认为“婆婆也是妈”,会觉得我的媳妇对我妈妈可能没有那么好、没有那么体贴、不够孝顺;

儿媳活在“婆婆也是妈”的思维状态里面,可能经常抱怨婆婆对自己不够好,因为她潜意识里,会把婆婆跟自己亲妈的行为来对比。

比如坐月子期间,很多儿媳都会抱怨,婆婆多么不够细心、体贴,还很强势,各方面照顾不到位,拿出来的钱不够多等。

仔细想想,可能这些都是因为潜意识里三方在比较:婆婆在拿儿媳与儿子比较,儿子在拿妻子和自己比较,儿媳拿婆婆和自己亲妈做比较。这些言语和行为一比较,就有非常多的差异。一旦感到差异,我们就会失落,我们会认为这是对方的失职,殊不知这时候很可能是我们的心理越位了,我们对对方的期望太高了。

婆婆不是妈

在婆媳关系中,第一个要打破的幻想是——“婆婆也是妈”。我们不能再活在这样的幻想当中。当我们清醒地知道,婆婆就是婆婆,她不是妈,实际上也是在伴侣关系中画出一条非常清晰的分界线。这条线并不会让你们之间产生所谓的陌生、隔阂和距离,反而会生出健康的距离感,同时,这种距离会创造出来很多尊重。

当你清醒地知道婆婆不是妈,公公也不是爸,我们就会知道,嫁人实际上嫁的是老公。先建立两个人的夫妻关系,才拥有了夫妻关系边缘的附属关系,而公婆就是这其中的一个附属关系。

另外的附属关系还有例如与伴侣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你跟他们所有的关系当中都隔着你的伴侣,也就是说,你跟他们家族的亲戚之间永远都隔着你的老公。如果你清楚这一点,明白你的老公要放在中间,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很多人缺乏这些认知,会直接跨过老公。

比如,有很多儿媳,家里有事不跟老公商量,跟公婆商量;公婆有事,不找自己的儿子,反而找儿媳。慢慢地,儿媳跟公婆的关系跨过了老公,他们成为家庭的第一沟通者,很多问题就产生了。

建议在这种家庭中,永远把伴侣放在中间,他就是我们跟公婆之间的界限。

有了这个界限,生活中很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如果我们很清楚“我们是因为老公才有了这段关系”,在公婆给我们出钱、出力、帮忙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这并不是理所当然应得的,而是因为他们爱他们的儿子,我们才顺带获得了这份利益。我们会因此对公婆有更多的感恩,无论口头上还是心理上,我们才不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我们要清楚,虽然你们现在是一个大家庭,但是比起老公和公婆他们的原生家庭来说,你其实一直都是一个外人。

“外人”并不是一个让人悲伤的身份,它只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我们要清楚这一点。

不要越过老公,去跟公婆发生冲突,也不要越过老公,跟公婆做重大的决定。

所有这一切,老公都应该全程参与;当你跟公婆理念不同的时候,也应该记住这个界限,你跟公婆的关系永远都是间接的,需要让老公站在中间协调,让老公跟他的亲生父母商量、协调。你跟公婆之间是间接的关系。

夫妻关系是第一序位

在大家庭当中,往往家庭幸福和谐的都是无形当中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的家庭,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关系状态。我们在大家庭当中,一定要清楚我们的第一关系是夫妻关系,其次才是父母和亲子关系。如果把这个位置摆清楚,你就非常明白关系的界限。

比如生活中,永远都不要跟你伴侣的父母抢爱、吃醋,因为伴侣对你们的爱不同。我们要跟伴侣过后半生,但是伴侣的前半生属于他的原生家庭,那种亲密度是我们后来参与者没有办法占有和取代的。

另外,我们永远都不要要求自己的伴侣,像对待对方的父母一样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这是不现实的。

我们讲“婆婆不是妈”,岳母也不是妈,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父母负起责任。夫妻双方协助对方孝顺父母,就已经非常好了。

在一个家庭当中,老公应该对自己父母的健康、养老负起最大的责任,无论是你们的小家庭共同出“钱”还是出“力”,老公都应该是牵头者和最重视的人,因为那是他的父母。如果他都不上心,反而要求媳妇上心,这是不合理的。

同样的道理,妻子的爸爸妈妈也应该是以妻子为主去孝顺,妻子做主导。老公如果能够支持妻子的孝顺,就做得很好了。推己及人,老公做主导,妻子也应该支持老公。

在夫妻关系当中,每个人最大限度地支持、赞同对方的行为,就是极大的界限尊重。很多人要求我们越界帮助对方,其实是不合理的。

我们跟长辈的关系当中,无论公婆还是父母,都容易有心理上的无界限感。无界限感表现多为:

他们会经常随意地评论、干涉下一辈的生活;觉得自己是长辈,心情不好就甩个脸色;对孩子有很严格的要求。

很多人都已经四五十岁了,爸妈还是会要求他们几点回家、周末跟谁出去、什么时间陪孩子,总之规定得很细。有些公婆会特别插手小家庭的事情,无论买房子、买车,甚至给小孙子报辅导班,公婆都要参与,要满足他们的意愿。

这往往会影响小家庭的幸福,甚至导致很多家庭破裂的悲惨结局。

父母和公婆干涉背后的思维方式,有几点很普遍。

“你是我生的,你就该听我的;我是你的父母,我年纪比你大,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我就比你有智慧。”

有一些人会觉得,“既然你尊重我、你爱我,你就应该听我的”。

还有一些老人认为,“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还不让我?”

甚至搬出“孝顺”的帽子扣在子女头上,告诉你:“人要知道感恩、懂得孝顺,以后你也会老的,你要尊重老人。”

对孩子强势的、有控制性思维的公婆,会活在“婆婆也是妈”的心理状态里,对孩子和孩子的伴侣同时实行这种控制性的思维:“既然你是我生的,就该听我的,儿媳既然嫁给我儿子,你就应该跟我儿子一样听我的。”

这些例子背后的思维方式都差不多,如果我们一条一条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每一条都站不住脚。

独立人格从小培养

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那么倡导独立人格,我们推崇集体文化,推崇顾全大局,推崇父母长辈永远都是对的,因为“百善孝为先”。

世界上,很多人活了几十年,仍然是很糊涂、很幼稚的老人,也有很多年纪轻轻就思想成熟的人。

这种思维方式是老旧的,它来自过去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现在时代在改变,人在改变,当我们想要建立界限的时候,我们需要让自己的思维加个速、升个级,跟上现在的时代改变,我们就会幸福得多,无论老人还是年青一代,还是我们的下一代都是这样。

有些长辈想不明白,一个人不应该仅仅是因为年老,就应当让别人顺从。当然,一个人因为年老得到照顾是应该的,但是,“尊老”不代表无条件地听从,这是非常不平等的。

每一个人受到的尊重,都应该是他自己努力用言行赢得的。老人受到尊重,应该是老人做了让人尊重的事情。

作为孩子也一样,面对自己的父母,你要清楚,即使父母生了你、养了你,你也并不完全属于父母,不存在从属问题。

每一个人都有独立人格。

你在父母生了你、养了你这一点上,需要感恩。父母在基因上贡献了一颗精子和卵子;妈妈怀胎十月忍痛把你生下来;父母工作,花钱把你养大,送你去上学……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感恩的。

但不要一股脑儿觉得,只要是父母做的就应该接受。比如,父母动辄骂你、不尊重你、侵犯你……他们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我们需要分清楚。

有人可能觉得,跟父母在某些地方建立起界限会有愧疚感,或者批判了父母的一个不得当的行为,就把自己对父母的爱否定了,觉得自己不孝顺。

其实不是这样,我们需要分成两个轨道。

那些长辈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需要反思、反抗、争取自己的界限;那些长辈做得好的地方,我们需要感恩,要把感恩挂在嘴上、行动上,同时用语言和行动对父母表达感恩。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给公婆和父母非常清晰的反馈:你对我好、尊重我,我会给予你行动上的、语言上的极大的感恩;你对我不好的侵犯,我要很坚定地树立起我的界限,我不允许你继续侵犯我。

慢慢地,良好的反馈会在关系当中形成一种大家都认可的规则,大家会调整到彼此舒服的程度。

与公婆、父母,我们要建立的一个重要界限,就是心理上的界限。

无论面对父母还是公婆,我们都有独立的人格,不过度依赖,不跨越职责做越界的事情。

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有独立的人格存在时,界限感会更分明,我们的感恩和拒绝也会更加分明。在这种比较清晰的思维意识的指导下,我们跟对方的互动也会更加清晰。

重大事件上的界限

除了心理上的界限,第二个非常重要的界限是重大事件上的界限。

很多在父母关系、公婆关系上受苦的人,是在重大事件上被侵犯的人。

什么是重大事件呢?

我们生活中,今天我买哪个菜、吃哪顿饭,或者我今天穿哪件衣服等,这些可能都是小事;有些事情是大事,比如买房子、找工作、换工作、结婚、生孩子……

让孩子上哪个学校?如何教育孩子?这些是生活当中的重大事件。

如果我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的决定权受到侵犯,那是对我们人格自由的最大侵犯。

人的一生当中,特别重大的抉择没几个。生活中的重大抉择,是那些重要又少数的选择,它对我们的人生品质起决定性作用。

我的建议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捍卫生活中重大事件的自主权。

因为它决定了你能否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它是我们生命能量自我掌控的最高体现。

在我过去接触的个案当中,我发现很多在生活中重大事件选择权被侵犯的个案,日后会用很长时间来修复。失去重大事件选择权,给人带来的创伤,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疗愈。

比如,有人在高考的时候被父母干涉,被父母逼着学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可能他填上志愿,一时委曲求全上了父母想让他上的专业。但他会用四年的时间修正,他四年都过得很痛苦,毕业后重新选择考研,转成自己喜欢的专业。

有人可能已经毕业去工作了,依然沉浸在自己选错路的痛苦当中;有人可能一辈子因为一个选择,一直沉浸在痛苦里出不来。

有人被父母逼婚,架不住父母的压力,在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稀里糊涂地随便找人结婚了,但是他可能要用几十年不幸福的婚姻,承受这种把重要事件决定权交出去的创伤,承担这个代价。

有人可能被公婆催生,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刚结婚可能就生了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得了严重的产后抑郁。她自己没有准备好成为母亲,和孩子的互动也非常糟糕,又非常爱孩子,在这种没有办法承担好母亲角色和爱孩子的过程当中,反复纠结,进而患上严重的抑郁症。

无论父母还是公婆,对我们重大事件决定权的侵犯是最严重的。给大家的建议是:在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事的选择上,我们需要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己的权利。

我们之前讲要“温柔而坚定”地谈,但当侵犯太过严重的时候,你甚至可以把“温柔”省略掉,坚决地谈原则问题,不可以妥协,否则你的余生将在后悔中度过。

我们要明白,过完全自己做主的日子是极度幸福的。

为什么我们经常讲“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是因为“跪着走自己的路”,也比“坐轿子走别人的路”要舒心。

自由意志是最高意志

曾经遇到很多被婆婆逼生孩子、逼生二胎的女性,因为架不住心理上的权威压迫感就生了,之后产生无止境的痛苦和矛盾,而且对孩子也很不负责。

生了孩子后,你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受害者,更有底气跟婆婆反抗。

但是,你已经做了不喜欢的选择,其实反抗是没有什么用的。

建议你在做选择前去反抗,而不是先妥协再反抗,顺序不同差别很大。

仔细想想,也许你曾经有过人生大事决定权被侵犯的例子,无论它来自父母、公婆,还是你的另一半。当所有细节展现在眼前,一条条分析的时候,分析到最后,你会发现:真正让你妥协的不是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没有人能真去逼你做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父母不可能把你绑到办公室;也没有人能真逼你嫁一个你不喜欢的人,父母不能越过你给你办理结婚;也没有父母有能力控制你的身体怀孕、生产。

很多时候我们妥协,并不是因为对方能力太强了,而是我们太不能坚持了。

我们承受不了心理上的压力,沉浸在别人侵犯我们的愤怒中,失去理智,变成跟人较劲、对抗或者自暴自弃。

实际上,对于生活当中的每一个重大抉择,只要我们自己能坚持到底,没有任何人能够逼我们做。在重大决策上只要你挺住,不妥协、不就范,总有办法解决。

很多人是不婚主义者,可能他挺到了45岁都没有选择妥协,因为没有遇到一个愿意结婚的对象,就一直保持单身。

可以想象从30岁到45岁,这15年当中,他的父母给了多么大的压力!可能有的人承受不住压力,早早妥协了;而他虽然承受了很多压力和侵犯,但是仍然坚守自己的底线,做得了自己的主,在某种程度上,他是自由和幸福的。

父母和长辈并不理解你的选择,但是,你自己要理解你的选择,哪怕全天下的人都不理解,你也要做自己最坚实的守护者!你要做自己最大的支持者!即使伴侣也不认可、不理解,你都要支持自己,因为,你是你自己界限的最后一道防线。

重大事件抉择上的界限,无论父母还是公婆,这都是绝不可妥协的界限,否则后患无穷。

没有人可以替代你过生活,也没有人可以替代你承担做出重大抉择的后果,无论它是好的还是坏的,你终将自己承受所有的后果。

这个抉择必须是自己去做的,否则你一定会后悔。

如果你是孩子那一代,请你坚守住你的原则和重大决策的权利;如果你是父母和公婆这一代,请你尊重孩子的选择,要知道对于他的选择,未来只有他能够承受结果,无论好的还是坏的。

既然我们不能够替孩子承受结果,也代替不了他,就请尊重他,你可以给建议,但是决定权一定属于他。

祖孙关系的界限

除了心理上的界限、重大生活抉择上的界限,我们跟公婆还要建立下一代的界限。

很多父母、公婆,在结婚有了宝宝之后,对我们的干涉和否定最严重。

刚结婚,父母和公婆还有点收敛,媳妇刚进门,大家都比较客气,还能有一些基本的礼貌和尊重。等到孩子一出生,往往事情就会大反转。

父母、公婆会以孩子为借口,好像认为孩子一出生,他们的家庭地位就变了。父母一辈最常说的是,“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孩子,他还是我的孙子/外孙,我们也有参与权”。

上一辈人对下一辈人最多的参与,往往是对孩子教育、养育方式的参与,这方面的界限侵犯非常严重。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多数下一代往往容易在某些地方超越父母。有些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跟不上时代,他们会有一些自卑的感觉,不太敢为所欲为地干涉孩子。但是一旦涉及生孩子、养孩子的问题,父母往往都很自信:“我跟你们没有差距,而且我比你们更有经验、更有智慧!你们必须听我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我已经把你带大了,你现在健健康康的,活得很好,这就说明我是非常成功的!你在教育孩子上是新手,我已经教育几十年了,你才当父母,你必须听我的!”

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很多公婆、父母都会在孩子的教育上有非常频繁的、严重的越界行为。

经常干涉孩子父母养孩子的方式,小到应该用尿布还是用尿不湿,到底什么时候应该加辅食,辅食应该吃什么,孩子到底要不要睡在父母旁边,要不要穿开裆裤,甚至什么时候吃奶粉,该不该吃奶粉,妈妈应该吃什么样的营养品,或者应该喝多少汤,吃几个鸡蛋才能保证给孩子的奶水很健康等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细节。

当过父母的人一定深有体会,对生活中无数的小细节,自己的爸妈、公婆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干涉。

他们认为养育孩子是他们最擅长的领域。这真的是非常让人头疼的状况。

和“重大抉择的界限”以及“心理上的界限”一样,我们的父母、公婆侵犯的理由永远是“你是我生的,我就比你厉害,你就应该听我的”,他们背后有非常统一的心理状态。

你有了孩子之后,他们会说孩子不是你一个人的。

在这时候,建议所有的小夫妻一定要坚定信念,你们是孩子的父母,他们只是孩子的祖父母。

祖父母在本质上来说只是亲戚,不属于孩子的原生家庭。

这一点,我们在意识上要非常清醒。

在建立下一代的界限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要非常清醒地明白,我们是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只是亲戚关系,再近也是亲戚而已;第二,我们要像建立经济界限和行为界限一样,感恩他们的好意,但拒绝他们的过界。

有人很害怕拒绝父母和公婆的行为。

例如,婆婆一天炖三份汤,一定要逼你喝完,也许你没有胃口甚至反胃,还是不好意思或不敢拒绝,因为你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好意。

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记住,你需要感恩他们的好意,但是要拒绝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的行为已经越界,让你不舒服,你要保护自己。

怕拒绝是因为害怕父母和公婆不高兴,但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你永远都因为害怕对方不高兴,就选择了让自己不高兴,那你就是正在给自己创造一种“受害者”人生——在每一次的人生选择当中,你都选择让自己不高兴,来成全对方的高兴。

对方的“高兴”和你认为的“和谐”,实际是由你的自我牺牲换来的。

你要问问自己,这样的人生是你想要的吗?

或者你确定要用你的委屈来成就“和谐”?

如果你要的不是这种“和谐”,那么在建立界限的时候,就一定要坚持自己。

有时候,父母这一辈的人,也需要经由不高兴的情绪,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们才可能反思自己的问题,回到自己该回到的领域。

愤怒、悲伤这样的负面情绪,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或者坏的。

负面情绪也有存在的意义。负面情绪会引领我们成长。

有些父母经常参与、干涉孩子,长期不改变,就是因为孩子也让着父母。这些父母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永远是孩子受气,父母没有不高兴的时候,他们不需要反思,也没有机会成长。

有时候,建立界限可能避免不了会有冲突。这是一个反抗之战,有人高兴就有人不高兴,它是一个争取权利、建立边界的过程。

在刚开始的练习阶段,可能对方会不高兴,因为对方先把“和谐”建立在“你妥协”的基础之上,你需要调回这个平衡。

从长远来看,我们可以做到双方都满意,只是需要时间。

大家需要慢慢地磨合出默契,磨合出彼此都舒服的距离。

在最开始的时候,要感恩他们的好意,拒绝他们的行为。尤其是对于下一代的教育,要非常清晰地对自己也对他们讲,这是你的孩子,你有更大的权利教育你的孩子,他们只有提建议的权利,做决定的是你。

同与父母要建立经济界限和物质行为界限一样,在与公婆的相处上更是如此。

要减少对他们的依赖和求助,从经济上、空间上、体力上、心理上真正断奶。有很多抱怨公婆的儿媳、抱怨岳父岳母的女婿抱怨的核心,要么是觉得长辈做得不够——没有给够钱、出够力,不帮看孩子等;要么是抱怨长辈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特别多,心理上的界限比较少。

在抱怨的同时,往往他们潜意识也会对父母或对方父母有所依赖。

比如,认为对方的父母出钱、出力帮忙带孩子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划清楚界限的,也很难在树立界限之后就能得到自由。因为越纠缠就越麻烦,越麻烦越没有自由,越没有自由越容易相互抱怨……

独立是建立界限的底气

建立界限的过程是一个清理毛线头的过程,会让彼此的生活、责任、义务越来越清晰,而不是黏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少不了对长辈的依赖和求助的减少,进而在经济上、空间上、精力上、心理上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断奶”。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父母的关爱、公婆的给予是有代价的。“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如果我们对父母、公婆又吃、又拿、又用,其实是浑身上下哪里都“短”。在这种哪里都“短”的状况下,你想要自由、想要尊重、想要界限、想要空间……是非常难的。

有同学说:“爸爸妈妈很不尊重我的饮食,我喉咙发炎了需要吃得很清淡,可是妈妈还是给我做很辛辣的食物,她还问‘你以后跟婆婆住怎么办?’。”仔细想想,这位同学喉咙发炎,需要饮食清淡,她妈妈还做辛辣的食物,觉得妈妈不够尊重她。

但是换个角度,如果你需要饮食清淡,那自己给自己做一份饮食清淡的食物,然后给妈妈做一份她爱吃的辛辣食物,是不是就把问题解决了呢?

你已经吃现成的,还责怪对方不体谅你。妈妈可能边做饭边埋怨“你长这么大,我还要给你做饭吃”,也许妈妈只是没有讲,但她未必没有这样的想法。

为什么心灵成长是独立成长的过程?一个人在心灵成长的路上走得越远,会越独立,他会越能担当起自己该有的责任,越来越变成一个发光体和付出的人,而不是一个索求的人。

一个给别人带来快乐、物质、富足的人,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受欢迎的。

有同学说,他的情绪经常受父母影响,总是看父母的脸色。妈妈经常干涉他的生活,他又想依赖,又想独立,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融洽相处。

如果你又想依赖又想独立,这真是没有办法融洽相处。

因为依赖和独立很多时候是相反的,你依赖了对方,那就要受制于对方;你独立了,自己就要承担得多一些。

我们跟父母、公婆的相处有点像平衡艺术。

很多时候,关系存在能量大小的平衡。儿媳的能量太大,比较自由、能够做主,就谈不上界限的侵犯。

我们常常被侵犯,往往是因为我们的能量太弱了。

我们在生活中,是一个习惯性接受了很多帮助的接受者,而不是做出贡献的给予者。如果我们依然是习惯性妥协,习惯性放弃,习惯性把自己放在第二位,把别人放在第一位,那么我们的能量会变得比较弱,会让我们更处于一种容易被侵犯的状况。

父母关系和婆媳关系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我们一共分析了需要建立的六种界限:

一、空间上的界限;

二、经济上的界限;

三、物质、行为上的界限;

四、心理上的界限;

五、重大事件决定权的界限;

六、下一代的界限。

当六个界限都建立得越来越完善的时候,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公婆的关系一定会越来越改善。

有一个12字的箴言送给大家:多给予、多赞美、少索取、少批判!

这是从根本上和父母心灵断奶、建立边界的不二法则。

当你给得多了,父母就开始感谢你了;当你赞美得多了,父母就开始赞美你了;当你承担多了,父母就没有底气对你指手画脚了。希望大家能够把这12字箴言应用到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