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孝的解读:孝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1.1 孝是爱心的传递

中国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七岁之前是健康心理及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孝是形成美好人性、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基础和关键要素。七岁之前对一个人来说是“建设工程”,相当于我们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如果人生的扣子从孝道开始扣好,剩余的扣子扣好就顺理成章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进行孝道教育,那就是“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想要改变,那就是“改造工作”。

1.1.1 “夫孝,德之本也”

有人说,中国的家长是最重视教育的。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凤,很多家长早早就把孩子送进早教机构,希望能“赢在起跑线上”;还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了条件最好、师资力量最强的学校;有的不惜花重金为孩子请最好的家教;有的承包了一切家务甚至包括帮孩子收拾文具、清理书包等等,希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

然而,常常事与愿违。孩子没有成龙成凤,还出现了厌学、逆反、自私、任性,甚至出现了打骂父母等种种状况,这让很多家长非常困惑:作为家长,怎样做才能培养优秀的孩子?

上好学校,找好老师,一直是在外求。其实,再好的学校、再优秀的老师,再多的才艺也弥补不了道德修养的缺陷。人无德不立,修德是做人之要、立身之本。如何修德?《孝经》早就给出答案:“夫孝,德之本也”,从孝行开始修德才是根本,才能形成正确的三观,这也是我们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不孝之人就是无德之徒,才华越出众,危害就会越大,如同穿衣服,第一粒纽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未来的人生肯定会跑偏下道,走得越远,偏离得越大,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百行德为首,百善孝为先。《论语》中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德的根本啊!由孝行而修出了一个人的私德,再衍生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孝是德性形成的源头,把道德的根牢牢地扎在孝道上,就相当于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剩余的扣子自然不会扣错,未来的人生之路才能走正、走好。

黑龙江女孩马芯洋13岁,她的爸爸在一次车祸中没能醒过来,成了植物人。为了“唤醒”爸爸,马芯洋一边跟爸爸说话,一边主动帮助妈妈挑起生活的重担。担心妈妈太累,她每天会早早起床为爸妈做早饭。

爸爸只能吃流食。于是,她给爸爸精心熬粥,一勺勺地喂爸爸吃,她和妈妈一起把爸爸从床上抱到轮椅上,她又把爸爸的床单、衣服全部换掉来清洗。

每天放学后,她写完作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爸爸洗脚、按摩,她要通过洗脚和按摩来不断地刺激爸爸的脚部神经,她期待着爸爸早日醒来。可是,几年过去了,爸爸仍然还没有醒来,但马芯洋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唤醒爸爸!

很多人以为,马芯洋被家所累,学习成绩可能会受影响。事实恰好相反。马芯洋的学习一直是班级前几名。平时她为了腾出时间照顾爸爸,减轻妈妈的负担,她在学校不敢浪费一点时间,上课聚精会神地听讲,作业写得认认真真。她要让醒来的爸爸,看到一个优秀的女儿!

马芯洋的孝心在当地传为美谈,为此,中央电视台大型公益活动《众里寻你》——2017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找到她,专门报道了她的事迹。她孝敬长辈、为家庭排忧解难、代父母担当家庭责任、自强不息、阳光向上、奋发有为的孝心少年楷模的动人事迹,深深感动了全国各地观众,大家在赞扬她孝敬父母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地帮助她。

这就是“孝心”的力量,能让十几岁的少年用自己的双肩担起家庭的重担!正因为她爱爸爸、爱妈妈、也爱自己,才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因为她心中有希望、有目标。

没有孝心的人,是不懂得关心他人的。价值观扭曲、自私自利,自残自毁,觉得谁都对不起他,从而导致生活没意思,不知道人生为什么活、怎么活,精神空虚,人生迷茫。

而有孝心的少年不仅不会轻生自残,还在尽孝中学会了吃苦耐劳,感恩付出,让善的种子在心中开出了最美的花朵,芬芳了他人,更馨香了自己。清华大学2017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邱勇发表了题为《向美而行》的主题演讲。他希望新生们从今天起,不仅能感受、欣赏水木清华的美,更能努力培育美的素养,塑造美的心灵。要学会欣赏艺术之美和自然之美,用心感受科学之美,用一生去追求人性之美。

人性中有许多美,常常滋养着我们,温暖着我们,也感动着我们。人性之美用爱的火种,点亮了心灯,照亮了人生。心亮了,人生还能黑暗吗?

孝心少年在生命之初就磨砺了品德,彰显了人性的大美,我们相信,这样的孩子一定会用美的乐符谱写其未来人生。

1.1.2 孝是我们与父母爱的链接

对国学颇有研究的曾仕强老师说: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总源头是《易经》;诸子百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易经》的道理,但是最终的结果表现在“孝”这个字上。孝就是道。

《孝经》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意思是,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圣明的君主是通过尽孝来学习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神明,自己本性的光明就会普照四海,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现在的人一说到感应,比如“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就觉得是迷信。其实挚诚的心本来就有感应天地的能力,只是现代人过于相信科技,用进废退,人的这方面能力退化了。《啮指痛心》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就记载了心灵感应的故事。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看到客人走了很远的路,很辛苦地来拜访曾子,曾子却不在家,她不想让这个客人白跑一趟。母亲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用牙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母亲手指一破,儿子心上就有感应,心疼了一下,曾子知道母亲在家里有事了,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并跪问缘故。母亲说明缘由,曾子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经孩子那么爱父母依赖父母,成年后为什么会存在孝的问题?因为孩子长大了,孩子觉得父母爱唠叨、跟不上时代了,发现自己已经比父母能力强很多了,孩子没有耐心等待父母蹒跚的脚步了。世间最让人心酸的事情莫过于白发苍苍之际,却要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地活着。父母是我们的生命源头,我们生理和心理的能量都是从源头汲取的。所以孝敬父母就是在接通我们的生命能量源泉。

1.2 孝是衡量善良的法尺

1.2.1 至孝名扬天下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孝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每个华夏儿女内心深处都想成为孝子贤孙。所以,我们中国人是有根的文化,这是文明的基因。

2005年,山东枣庄的田世国,因为“捐肾救母”的事迹,和刘翔、徐本禹、袁隆平、任长霞等一并荣膺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5年9月被评为山东省首届十大孝星之一;2007年春,以田世国为原型的电视剧《温暖》在央视热播。

田世国是山东枣庄薛城区人,他既是孩子的好父亲,更是父母的好儿子。38岁的他毅然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母亲的生命,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给母亲捐肾时,他是瞒着年迈的父母的。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一个人能够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他就会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帮助许许多多的人。在自然界里,动物都懂得“反哺”,作为人类的我们更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个人家事,也是对社会承担的一份责任。

可以说,孝是我们文化共有的基因和密码,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也是中华民族最朴素、最深沉、最神圣的信仰。

1.2.2 善待父母是最好的教养

孝道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孝是一切德行的基础。孝是人的本性,不孝父母之人,往往会受到道德良心的谴责,社会大众的批判,尤其是大不孝之人,更是天理不容,人神共诛。

2016年,重庆市万州区北山海洋馆附近一家殡仪馆,有两人大闹灵堂,砸掉逝者骨灰盒。大闹灵堂的一个是逝者的长子,一个是逝者的长孙。随后,大闹灵堂砸骨灰盒的视频迅速传遍媒体,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网友的谴责,大家指责这对父子泯灭人性。当天,涉事的蔡姓父子被刑拘。

据警方调查得知,大闹灵堂的父子,是嫌逝者平时偏向小儿子,把房产都留给了小儿子。据这位蔡姓长子说,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居住在小儿子家。由此看出,这个大儿子在母亲在世时也没有尽过赡养义务。得知实情的人们,不仅没有同情他,反而更加指责大儿子的不孝了。

“我不该冲动,更不应该砸骨灰盒,父母是生我养我的人,我的行为是错的。”在看守所,蔡某深深地忏悔道。他此时的忏悔,固然也难能可贵,如果在天堂的双亲有灵的话,或许能够听得到,也许会原谅他。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背负着不孝的名声,接受世人的指责,可谓是“一朝不孝一辈子背负骂名”。

作为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历来被人们所传承和颂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即使是对逝去的父母,也必须心怀敬意。孝是中华文明的根,敬是中华文明的本。孝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独特标志、文明基因和精神纽带。几千年来,它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深入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信仰。谁要是挑战这一神圣的文明,必将像蔡某一样,落得个绳之以法、人人诛之的下场。

1.3 中华文明长河中的孝道浪花

孝文化最主要的核心就是爱老、敬老、养老,自古至今便是如此,积极发扬孝道文化,提高我国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让孝道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永不间断也是如今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孝文化的范畴十分丰富,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社会发展和实践中,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逐步丰富起来,并且在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中都能找到孝的痕迹。

1.3.1 孝治天下

从古至今,孝道文化都在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在我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孝文化已经与社会密不可分,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心中的永恒理念,是我国最古老的文明。

现代人提出,“小孝可以治家,中孝可以治企,大孝可以治国”。其实,我们阅读历史就会发现,周朝绵延八百多年,原因就在于其历代君王以孝和悌来治国。

在周朝,孝悌的概念就有了相当扎实的基础。周武王的父亲是周文王,周文王的父亲是王季,周文王对他的父亲非常孝顺,确实做到“晨则省,昏则定”。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他都必定三次前去问候他的父亲,看看父亲睡的好不好?吃的好不好?假如父亲的胃口不太好,他内心就会很着急并予以调理。等父亲的身体稍微舒适,吃的比较正常时,他才觉的宽慰。

周文王的榜样传给了周武王,周武王侍奉周文王也非常的孝顺。据说有一次周文王生病,周武王服侍在侧的十二天都没有宽衣解带,帽子也不摘下来,时时刻刻都在照顾他的父亲。由于这份孝心,周文王的病很快就好转了,所以周朝以“孝”治天下,绵延八百多年。

1.3.2 孝可感化他人、成就自己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德要道的人伦至理,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孝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与侧重,“孝”文化诠释着中国人的道德伦理,传承优良传统,形成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东汉时,齐国临淄人江革,从小聪明好学,六岁时就表现出写文章的才能。江革少年时,父亲去世了,早早担起侍奉母亲的职责。

有一年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在逃难中,遇到盗贼是常有的事情,这些盗贼不但要抢他身上仅有的财物,还想让他当盗贼,否则就杀掉他。孝顺的江革担心盗贼盗去财物后,母亲挨饿,就不顾自己的安危,向盗贼苦苦哀求,希望盗贼能念他老母没有人赡养,放他一马。

孝心打动了盗贼,他们不忍心劫他,更不忍心杀他,甚至有的还告诉他如何行走,以免再遇到盗贼。有的盗贼被他感动,思念自己的母亲,就纷纷解散了,可见孝心的力量。其实,做盗贼也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因为社会动荡,环境所迫,才轮为盗贼。

后来,江革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孝顺又有才的江革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孝道文化的精华就在于孝无分贵贱,上自天子下至贩夫走卒,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更为可贵的是,孝还能感天动地感化他人、成就自己!

1.3.3 现代孝悌楷模

从孝道文化在古代社会的传承经验中不难发现,孝道文化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生生不息,除了孝道文化自身具有很高的价值外,更多的是民间社会的接纳吸收。孝道作为一种文化,已经开始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了。

2011年,王凯、王锐兄弟俩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孝子”。

王凯和弟弟王锐是黑龙江省兰西县人。2007年,两人年近80岁的母亲在老伴去世后,提出想到外面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因为母亲晕车,王凯和王锐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制作了一辆重达350公斤的人力“房车”,起名“感恩号”。

兄弟俩两次从家乡出发,徒步拉着八旬老母,历时517天,行程37000公里,游遍包括北京、香港在内的1000多个城市和乡镇。他们创造了人间奇迹,感动了全国无数人。

孝是中华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脉,孝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万事孝为先”更是中华传统美德之精髓。我们身为炎黄子孙,要继承发扬孝文化!

1.3.4 孝心少年

提起柯原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还记得2016年11月3日,我国航天员景海鹏在天宫二号实时连线画面中朗读的第一封信吗?

“我们梦想有一天,太空邮局能把我们的歌儿送上太空,那样,我们就可以对着地球上所有的人唱歌儿……”这封“太空信”就出自宁夏自治区中宁县宽口井中石油希望学校春雷女童合唱团学生柯原之手。她也是中央电视台2017“最美孝心少年”。

14岁的柯原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为了生计,父母开了一家小小的凉皮店。

“妈妈没上过学,也不识字,因为这个原因她都不敢出远门,去一趟中宁县城,也要有人带着,我就想着要教会妈妈认字。”怀着这样的初衷,柯原一有时间就教妈妈认字写字。而母亲马保花也深知没文化不行,也渴望识字,虚心地向女儿这个小老师学习着。

在帮妈妈实现梦想的同时,柯原看到爸爸妈妈省吃俭用地给自己攒学费,就想为爸妈分忧。在暑假里,当同龄的孩子跟着父母旅游、度假时,柯原却在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带上干粮到四五十里以外的枸杞种植基地打工,摘一斤枸杞就能挣一块多钱的手工费。正值夏天,她身上被蚊虫叮咬、太阳暴晒,两只小手多次被尖刺扎破也不叫痛、不喊累,她只想多挣些学费,将来考上大学,带着妈妈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最伟大的成就一开始都只是一个梦想。”

“橡果中沉睡着一棵橡树,鸟蛋里蜷缩着一只鸟;人类灵魂的深处蛰伏着一个逐渐醒来的天使。梦想是现实的幼苗。”

有梦的人生不迷茫。梦想是人生的路标,梦想是前行的灯塔,梦想是人生的蓝图,它在引导我们达成我们心愿的过程中,具有非凡的力量。

“妈妈赐予你身体,你点燃她的梦想。你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全家的希望。”柯原带给我们的人生之美是,不仅在于她在为自己的梦想打拼,还要帮助妈妈圆梦。

很多人都以为孝道离我们很远,其实,孝道就在我们身边。小孝孝父母之身,中孝孝父母之志,大孝孝父母之慧。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子、年仅14岁的柯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平凡的生活中践行的是孝道中的大孝。

1.4 孝经中的心理学:爱与情商

1.4.1 孝的三个层面

我们中国人重视孝道、讲究孝道,《孝经》作为儒家经典,字数不超过两千字,却把家庭里的伦理关系讲得明白、透砌,很容易得到人们的共鸣,堪称经典之作。

孝经的理念,小处讲治家,大处讲可以扩展到修身、治国、平天下。即使在如今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下,孝依旧有它不可或缺的价值。因为经由孝生发出来的智慧,遍布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孝经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

1.4.2 孝的第一个层面,爱自己,接纳自己

我在刚刚读《孝经》时看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后面又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我很不解:怎么两个“始”,两个“终”呢?当我反复学习《孝经》时,才有了新的感悟。

其实,第一个“始、终”说的是孝的原理;第二个“始、终”说的是尽孝的途径和方法。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让其有所损毁伤残,这是孝顺的开始。也可以理解为爱自己就是孝。

周国平说:“自爱者才能爱人,富裕者才能馈赠。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

爱自己是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和话题。一个人不接纳别人和不接纳一些事情,主要根源是因为他不接纳自己。我们做心理疏导就是用心理技术引领咨询者找到接纳自己、爱自己的力量,从而改善他的不良状态。

不爱自己、不接纳自己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和坎坷,就会怨天尤人,进而会怨恨自己,或自暴自弃。更有甚者,有自残和自杀等过激行为。这种连自己都不接纳,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何以接纳父母?不接纳父母,自然也谈不上孝了。

所以,学会接纳自己,学会爱自己,既是心理学中的疗愈,也是孝的开始。

我在讲课时,一说到第一要务是要学会爱自己,很多人的第一反映是:爱自己不是自私的吗?

我们想想,乘坐飞机的时候,乘务员会告诉我们:不管你是带着不会走路的孩子还是带着年龄大、行动不便的老人,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先要用救生工具武装自己,然后你才能够去帮到别人。否则的话,你不仅不能帮助你的孩子和你的老人,你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保证不了。

在生活中也是同理。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爱,或者是没有学会爱、不会爱的话,我们就没有能力去爱我们的父母,长大之后也不可能真正的爱我们的另一半,也不会真正的爱我们的孩子。

有一年春晚有个小品,好像是说要给驴做广告,不管前面说什么,他都是最终说出驴字!我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那些出现心理问题的人,不管他是什么问题,我们追根溯源的时候,顺着他的成长经历和故事梗概往回追溯,这些人的共同病根——不接纳自己、不爱自己,感觉自己不够好,没有价值或没有能力……

如果我们想进一步确认,你问咨询者:你爱自己吗?你喜欢自己吗?

如果咨询者非常诚实的话,他会告诉你:不爱、也不喜欢自己。或者告诉你,我哪儿哪儿都不好,不值得喜欢和爱。

我在讲课时经常会做一些互动:

“现场的各位朋友,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爱自己的请举手!”

会场会有大部分的人举手。

“好,感谢大家的配合!那我再做一个调查:认为自己不孝的请举手?”

刚才那些认为自己不够好、不爱自己的朋友却不举手了。

中国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你可以说我不好,但不能说我不孝。其实它是一回事。不爱自己、不接纳自己,用孝经的理念来说就是不孝。

这里说的爱自己、接纳自己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能确认和悦纳自己身体、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正面价值,不因自身的优点、特长和成绩而骄傲;二是能欣然正视和接受自己现实的一切,不因存在的某种缺点、失误而自卑。

接纳自己,既要接纳自己的优点,也要接纳自己的缺点。自我接纳是接纳他人、爱他人的基础。

我们今天是通过向西方学习心理学才了解的心理原理,原来我们祖先在2500多年前就懂得,而且一直在运用和教化后人,只是我们不学,也不知道,还盲目地认为孝是迂腐做法。

什么是孝?从心理学的角度说,爱自己、接纳自己,顺便赚了一个孝的美名。

1.4.3 孝的第二个层面:实现自我价值

所谓实现自我价值,就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工作对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自我价值的实现必然要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他把人类所有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列为阶梯状。

马斯洛提到的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孝经》中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思是一样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也是让自我价值淋漓尽致体现的途径。

古代的贤臣名将,诸如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卫青、霍去病、岳飞、王阳明等国之栋梁之才,就是通过做官、立身行道来为国家、民族做贡献,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后人仰慕的英雄和榜样。即使在今天,人们也是利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和社会做事情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享誉世界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民营企业华为位居全球前列的任正非,在互联网大潮中创立阿里巴巴的马云等等。

从灵性层面说,每个人最大的任务就是成为自己、活出自己。这是我们能为这个世界做的最大的贡献,也是我们灵魂的渴望。

1.4.4 孝的第三个层面:孝经中的情商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人的自然禀赋叫作“性”,顺着本性行事叫作“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作“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作“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

喜怒哀乐是每个人天生都有的情绪,正确地表达这些情绪才是顺着本性行事,也就是在“道”上。现在心理学中有个很时髦的课程叫情绪管理,并把情绪分为积极情绪也叫正面情绪和消极情绪也叫负面情绪。因为现代人的负面情绪过多,所以情绪管理更多的是教大家如何管理负面情绪和如何保持正面情绪,好像只要是负面情绪都是不好的。

现在的家庭教育也过分地强调快乐教育、赏识教育,只要快乐情绪,不要其它情绪。一些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每天把孩子照顾得周全妥贴,在他们看来,孩子要天天高兴,天天微笑,不能哭,更不能有一点的悲伤。只要孩子脸上带一点忧虑,就慌乱了,轻则嘘寒问暖,重则怀疑孩子患有心理疾病,甚至带孩子寻求心理老师。

其实,人的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积极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悲伤的情绪只要“表现出来符合节度”就好,而积极的情绪在悲伤的环境里表达出来就是“不符合节度”,不仅不能给我们愉悦的感觉,还会引出麻烦。

原任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杨达才,2012年8月26日,在延安交通事故现场,因面含微笑被人拍照上传到网上,引发争议并被举报受贿而获刑。

2017年11月15日,安徽高速发生一起连环车祸,18死21伤,现场异常惨烈。而有一位年轻的女主播以现场被烧得面目全非的车骨架为背景,自拍欢快的剪刀手和灿烂的笑容,引起了众怒。有人骂她丧失了良心和人性,虽然这位女主播在事后向公众道歉,说这只是别人邀请拍照的,未多加思考,但她还是被解雇了。

人的喜怒哀乐情绪的表达要与环境相符,与氛围相融。《孝经》告诉我们,当喜则喜,当哀则哀。高兴时可以大笑,悲伤时可以大哭,只要“表现出来且符合常理、有节度”即可,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人。

纪孝行章第十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二十四孝《戏彩娱亲》中的老菜子,在孝顺父母、供奉双亲时,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孝经》中第十八章:“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擗踊哭泣,哀以送之”。

意思是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

平时斯文的孝子,在哭丧时,可以哭天抢地、捶胸顿足,不必顾及斯文。

我们现在有些家长怕影响孩子的学业,家里有丧事时不告诉孩子或不让孩子参加送葬仪式;有一些有身份的成功人士在至亲丧事中也表现得极为冷静,怕影响自己的形象,殊不知,躲避或一味地压抑所谓的负面情绪的做法,就是在培养没有情感的机器人。

这样的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缺少同理心,不能及时地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不会换位思考,不会共情,情绪表达与环境不相匹配,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情商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