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项羽:勿错如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 恪守道德底线,项氏号令诸侯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九月,在陈涉造反两个月后,会稽郡守殷通主动召来项梁对他说:“现在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你和桓楚统领军队。”

当时桓楚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在外逃亡,没人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羽知道。”

会稽郡守殷通就让项梁召项羽前来问话。

项梁从郡府出来,找来项羽,吩咐好该做的事情,让他持剑在外面等候。项梁进来跟郡守殷通说:

“项羽来了,让我把他叫进来问话,让他奉命去召桓楚。”

郡守说:“好。”

项梁于是把项羽叫了进来,乘郡守不备,项梁给项羽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

于是项羽拔剑砍下了郡守殷通的头。

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着郡守的官印走了出来,郡守的部下顿时大乱。项羽一连杀了一百多人。整个郡府上下没死的人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

项梁于是召集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发动吴中之兵起事。

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侯、司马。项梁自己做了会稽郡守,项羽为副将,带兵去占领下属各县。(16)

上述文字,虽然人物的对话未必可信,但是整个事情至少可以提供几点历史事实。

第一,项梁不是通过战斗占领会稽郡府的。

与我们前面提到的齐国贵族田儋不同,田儋是绑着自己的家奴假装向县令请示,从而骗进了县衙门,然后杀人夺印起事造反。项梁不同,他是会稽郡守请进郡府衙门的,请的目的也是要拉项梁入伙一起造反。一个郡的郡府,相当于省委省政府,当时差不多等于一个小诸侯的封国。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去的,更不可能随便带着武器进入。但是,殷通却允许项羽带着刀剑进入。这才给了项羽杀死郡守,占领郡府的机会。

第二,项氏满腔仇恨知恩不报杀殷通。

毫无疑问,会籍郡守殷通对项氏是有恩的。项梁一家被秦始皇迁往咸阳,其中有一个含义就是切断项氏家族在楚国故地的联系,防止生事。然而,项梁逃出咸阳回到故地,殷通没有制止,没有上报,放纵其在郡府吴中居住生活。

项梁回到楚国故地并不安分,结交豪杰,张罗郡内各种重大活动,出头露面网络人才。对于项梁在楚地逐渐积聚起来的人气和名声,殷通完全可以找个由头将其打压下去。但是,殷通却没有这样做。没有嫉妒,没有制止。因此,殷通对项氏有放纵之恩。

项氏家族虽然在楚国故地树大根深,但是,随着楚国的灭亡,项氏家族封国被没收,举家被迫迁往咸阳,项家在楚国故地的仇家,不免大快人心。现在项梁回到故地,想要重新开始,在楚国旧地张罗大事,历练自己,网络人才,必然受到仇家的对抗。婚丧嫁娶殷通管不了,可是大规模的徭役得官吏认可。而掌管大规模的徭役,在郡守的认可下指挥众人,对于杀人潜逃的项梁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认可,地位的提升。殷通对项氏有抬举之恩。

殷通不以郡守和统治者的傲慢对待落魄的项梁和项羽;不怕嫌疑而允许项梁、项羽带剑入室;打算造反第一个就与项梁商量,可见其并没有把项梁这个亡国的旧贵族当外人。殷通对项氏还有知己之恩。

相反,如果殷通要想打压项氏则太容易了,也太应该了。派个人去咸阳查问一下,项梁的杀人命案就会暴露,项梁就得被处死。即使不这样,派人将项梁管制起来,也是理所应当。殷通没有这样做。为什么没有这样做?是因为本人就是楚国人,对项氏家族心存敬仰?还是因为秦始皇有御令不准歧视六国贵族,官员要与当地望族搞好关系?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体现了秦始皇的仁慈和会稽郡守的宽容。

然而,项氏对殷通却没有知恩图报,也没有引为知己一同起事。对秦帝国的仇恨使他们进而仇恨所有为秦帝国工作的人。项羽毫不犹豫地砍下了殷通的头,杀死了郡府中一百多个无辜的人,举旗造反。

由于项氏家族在楚地的声望,也由于地方官吏都是楚国人,所以会稽郡下属各县没有经过战斗,都归附了项梁。

虽然项氏的造反和其他人一样,都是乘乱而起,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奇怪事情,凸显出项梁不同于其他只顾争权夺利的造反者。

(1)项梁被骗,受封上柱国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一个奇怪的故事:陈涉起事后,命令他的一个名叫召平的部下去攻占广陵。结果战事不利,广陵没有攻下来。正在这时,陈涉兵败逃走,生死不明,秦军步步逼近,召平进退两难。

回去请求援兵肯定是不可能了,就算回去也不知道该上哪儿找组织了。满世界虽然都是造反者,但是去投靠当一个走卒,心有不甘,也不一定有人接受,没准还会被杀。

召平万般无奈只好铤而走险。他南渡长江,来到项梁的属地,假托陈涉的命令,拜项梁为陈涉的上柱国,并命令他带兵向西攻打秦国。

说召平这一招是铤而走险一点也不过分。

第一,陈涉犯上。

项梁是项燕的儿子,豪门之子,项家世代在楚国为将。而陈涉不过是楚国的一个平头百姓,要为楚王,也应该项梁而不应该是陈涉。所以,如果按当时造反者为称王互相残杀的情况来分析,项梁应该有杀陈涉之心。

第二,太岁头上动土。

历来只有项家在楚国的地面上发号施令作威作福,什么时候轮到陈涉这个草民了?现在竟敢派个无名鼠辈来委任项梁什么上柱国?一个上柱国算什么?要想当王项梁现在就能当,用得着封吗?反了你!

第三,我不向西而要向南。

天下纷争,人人割地为王,凭什么要向西?向西必然与秦军相遇,打起仗来输赢不保,生死难料。干吗那么傻?我要向南,向南没有秦军主力,向南又是楚国过去的广大地盘。等把楚国旧地占了,用不着向西,就能割据一方。沿长江划江而治,不用担风险,不用吃劳苦,何乐不为?

那么,项梁会怎么对待这个召平?

一无所有时候的项梁,都可以让项羽一剑砍下一郡之守的脑袋,现在兵强马壮,一个召平无名鼠辈,还不是手起刀落,人头落地。

但是,让人奇怪的是,项梁却没有这样做。

《项羽本纪》记载,项梁随即按照召平假传的圣旨,带领八千人马北渡长江,向西进军。(17)

一个连自己的部下都指使不动的陈涉,怎么能指使得动世代为楚将的项梁?

项梁为什么会听命于一个自立为王的人?为什么不恼怒陈涉在自己的地盘骑在自己头上自立为王?

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项梁心中有个道德底线,那就是灭亡秦国为祖先复仇。由于是陈涉首先打着亡秦的旗号造反,所以项梁认可陈涉这个王,认可西进灭秦的军事行动,为此愿意放弃自己的私利,同心协力对秦帝国作战。

由于有这个道德底线的约束,使得项梁摒弃种种杂念,放弃向南割据为王,毅然率军渡江西进。

项梁北渡长江后不久,就与秦军章邯发生了战事。项梁战败,向东败退到今天微山湖东面的薛城,依据广阔的湖水抵挡章邯,并杀死了战败逃跑的将军。即使是这样,项梁也没有放弃执行召平假传的陈涉命令,掉头向南割地为王。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进一步显示了项梁恪守道德底线的事实。

(2)联合陈婴,攻打秦嘉

《项羽本纪》记载:项梁率军北渡长江之后,听说有个叫陈婴的造反者已经率众占据了东阳,项梁就派使者去东阳,想要同陈婴合兵西进。

陈婴原先是东阳县的一个官吏,一向诚实谨慎,人们称赞他是忠厚老实的人。东阳县的年轻人杀了县令,聚集起数千人造反,群龙无首,众人就来请求陈婴做首领。陈婴虽然力辞但还是没能摆脱,由于陈婴的号召力,县中追随者很快达到两万人。

这时,造反者中几个年轻人想立陈婴为王,为与其他军队相区别,用青巾裹头,以表示是新起的一支军队。

陈婴的母亲对陈婴说:“自从我做了你们陈家的媳妇,还从没听说你们陈家祖上有显贵之人,如今你突然有了这么大的名声,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依我看,不如去归属别人,起事成功可以封侯,起事失败也容易逃脱,因为那样你就不是为世人所指名注目的人了。”

陈婴听了母亲的话,没敢称王。他对军吏们说:“项氏世代为楚国大将,在楚国是名门。我们要成大业,非得借助项家不可。我们依靠名门望族,才能灭亡秦国。”

于是军众听从陈婴的话,把军队归属于项梁。

项梁渡过淮河向北进军,黥布、蒲将军也率部归属于项梁。这样,项梁总共就有了六七万人,驻扎在下邳。

这时候,另一个造反者秦嘉已经立景驹做了楚王,驻扎在彭城以东。项梁对将士们说:“陈涉最先起事,仗打得不顺利,不知道如今在什么地方。现在秦嘉背叛了陈涉而立景驹为楚王,这是大逆不道。”

于是项梁率军攻打秦嘉。秦嘉战败逃跑,项梁率兵追击,直追到胡陵。秦嘉又回过头来与项梁交战,战斗进行了一整天,结果秦嘉战死,部卒投降。被秦嘉拥立为楚王的景驹逃到梁地,不久死在那里。(18)请参见图1,项军放弃南下转而北上,联合陈婴战秦嘉示意图。

图1 项军放弃南下转而北上,联合陈婴战秦嘉示意图

为什么项梁联合陈婴却坚决攻打秦嘉?而且,秦嘉战败仍不放过,一路追击直到杀死秦嘉?

在上述记载中,秦嘉是不是真的想对抗项梁,不得而知;项梁是不是真对部下说了“秦嘉自立楚王是大逆不道”的话,也不得而知。但是,从项梁接受陈涉命令北渡长江,到联合陈婴却攻击秦嘉并一定要杀死秦嘉这一系列行为来看,司马迁杜撰的项梁对部下说的话,是符合当时项梁的心里想法。

项梁认为,既然陈涉率先起事而我等响应,那就应该忠心拥戴陈涉,如有二心,便违背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准则,就是大逆不道,就应该诛灭。所以,项梁要全力讨伐秦嘉,一定要消灭那个大逆不道的楚王。

项梁的道德底线,在得知陈涉死亡之后,表现得更加彻底。

(3)接受范增建议,议立楚王

项梁消灭秦嘉,收编了他的队伍,此时实力应该不止六七万人了。正在这时,陈涉被杀的消息传来。与那些自立为王的造反者相比,无论是名望、资历,还是实力,项梁都最应该为王。更何况陈涉已死,道德障碍已除,正是称王的好时机。但是,项梁没有这么做。

《项羽本纪》记载:项梁听说陈涉确实已死,就召集各路别将来薛城聚会,共议大事。这时,沛公刘邦也前往薛县参加聚会。

居鄛人范增,七十岁了,一向家居不仕,喜好奇计谋略,他前来游说项梁道:

“陈涉失败,本来就应该。秦灭六国,楚国是最无罪的。自从楚怀王被骗入秦没有返回,楚国人至今还在同情他。所以楚南公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如今陈涉起事,不立楚国的后代却自立为王,势运必不长久。现在你在江东起事,楚国有那么多将士蜂拥而至地归附你,就是因为项氏世代为楚国大将,一定能重新立楚国后代为王。”

项梁认为范增的话有道理,就到民间寻找楚怀王的后人,找到了正在给人放羊的楚怀王嫡孙熊心。项梁就袭用他祖父的谥号立熊心为楚怀王。并让在东阳合兵的陈婴做楚国的上柱国,封给他五个县,让他辅佐楚怀王建都盱台。项梁自己号称武信君,继续在前线带兵作战。(19)

项梁为什么不自己称王?

做君王和做臣子能一样吗?

君王掌握着臣子的生杀大权;君王一句话臣子就会被满门抄斩;一旦为君王便世代君王,一旦为臣子也就只好世代为臣子;现在不为君王,将来再想当君王那就是犯上作乱,要被五马分尸,被灭三族。做君王,现在难道不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吗?

然而,项梁选择了做臣子。

在众多无名鼠辈都自立为王的时候,在天下大乱人人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在同样如项梁的世家身份,韩、赵、魏、燕、齐的贵族都自立为王的时候,项梁却选择了做臣子。

他怎么会这样选择?难道仅仅是因为认为范增的一席话说得有理?

同样的话有人也对陈涉说过,可是陈涉却为什么没能经得住称王的巨大诱惑,而项梁却经受住了?

只能有一个解释:项梁的道德底线起了作用。既然起事是为了恢复被秦始皇灭亡的楚国,那就应该恢复楚王名正言顺的王位;既然自己起事是为了向秦帝国复仇,就一切行为就应该以有利于推翻秦朝为目标。

基于道德的约束和实现亡秦目标的需要,项梁最终选择了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称王机会,而立熊心为王,自己甘愿为臣。

后人有批评范增的建议和项梁的选择,说立熊心为楚王给项羽亡秦之后争夺天下埋下了隐患。以至于后来项羽不得不杀熊心,因而授人以柄,最后兵败身亡。

提出这样批评的人,其实是忽略了道德规范在乱世中的作用。

道德这东西很奇怪。它在国家拥有正常秩序时软弱无力。这个时候,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交往,靠的是法律。而在乱世,当所有的法律秩序被打碎之后,人们干任何坏事都不会受到惩罚的时候,道德反而变得有力而且重要了。造反者不论是依靠江湖义气、知恩图报,还是干亲师徒,只有通过道德的约束,才能建立起一个对外血腥残暴,对内却忠诚团结的强大集体,才能在乱世中活下来。

贪欲之心人皆有之。如果项梁不立楚怀王而自立,就会激发起自己部下的贪欲之心。乱世之中,如果没有起码的道德底线来约束,贪欲之心一起,人人都是魔鬼。如果这样,恐怕根本等不到秦帝国灭亡,项梁可能被项羽所杀,项羽也可能被其他部下所杀,下场如同陈涉、吴广、武臣、韩广等造反者一样,很快便窝囊并且悲惨地死去。

恪守道德底线,使得项氏集团在乱世中具有凝聚力,成为其发展壮大最有力的武器。

(4)项梁努力与秦军作战,各路人马不断归降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梁立熊心为楚王,建都盱台。项梁没有像陈涉那样,躲在都城里享受权利,让部下去冲锋陷阵卖命。出生豪门的项梁,亲自带兵与强大的秦军作战。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梁亲自率军攻打亢父,随后又和齐将田荣、司马龙且军队一起去援救东阿,并且在东阿与秦军大战,打败了秦军。项梁打败秦军后,继续向西推进。项军去攻打城阳。攻克城阳后继续西进,在濮阳以东又遇秦军发生战斗,项军打败了秦军,秦军退守濮阳城。

濮阳原来是卫国的都城,估计城池坚固,易守难攻。所以,项军没有攻打濮阳城,而是去打定陶。攻打定陶的战役又失利。项军绕过定陶继续向西推进,沿路攻取城邑,直到雍丘,打败秦军,杀死了秦帝国宰相李斯的儿子,时任三川郡守的李由。然后回过头来攻打外黄,没有攻下。请参见图2,项军分兵作战示意图。

图2 项军分兵作战示意图

由于项梁恪守道德底线,并努力与秦军作战,各路造反军为了生存,便纷纷投奔项梁。吕臣原是陈涉的部将,陈涉死后他曾率领自己发展起来的苍头军杀回被秦军占领的陈县,杀死了谋杀陈涉的庄贾。吕臣不久归附项梁,后来被楚怀王任命为司徒,他的父亲吕青担任楚怀王的令尹。

六县人黥布,其造反起事早于陈涉,他带领一伙人在长江上做强盗。陈涉起事后,黥布说服番县县令吴芮一起反叛秦朝,聚集了几千人的队伍。番县令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章邯消灭了陈涉、打败了吕臣的军队之后,黥布就带兵北上攻打秦军,在清波打败了左、右校的军队。然后带兵向东挺进,并和蒲将军一起归属了项梁。

刘邦在得到项梁资助的人马之后,回去报复陈涉的部将,战斗失利后也归附了项梁,并按照项梁的指令,攻打城阳。

秦嘉手下的董緤、朱鸡石、郑布、丁疾等人也都归顺了。

没有人愿意投靠一心只想自己称王,而要别人卖命的陈涉;

没有人愿意归附只想享受权利,只求割据一方的田荣、秦嘉;

也没有人愿意依附只想报丰邑反叛一箭之仇的刘邦。

只有项梁,高举亡秦的大旗并身先士卒努力作战;

只有项军,恪守道德底线,君臣父子,将尉伍卒各司其职;

只有项氏,只要是为亡秦而战便是友军便可慷慨解囊。

所有这一切,使得项氏这一支造反军在境界上高于其他造反者,得人心,靠得住,少有内乱,散兵游勇愿意归附,因而不断发展壮大,终于成为各路造反者中最强大的军队,其政权终于形成最可靠的国家格局,最终能够号令诸侯。

然而,正当项梁领导楚国不断发展壮大的时候,项氏集团的主心骨项梁意外地战死了,刚刚脱离了放羊娃命运的楚怀王立刻私欲膨胀。和其他六国后裔一样,他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力,而不是亡秦。为了不做项氏家族的傀儡楚王,楚怀王开始明目张胆地打压项羽。

项梁刚刚建立起来的楚国和楚军,面临着和陈涉等其他造反者一样的内战危险。

注:

(1)《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涉、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涉、吴广皆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2)《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11月第一版76页。《秦律·徭律》: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殹,及诣。水雨,除兴。

(3)《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佐之,并杀两尉。

(4)《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5)《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於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

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使韩广略燕,李良略常山,张黡略上党。

李良已定常山,还报,赵王復使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乃还之邯郸,益请兵。未至,道逢赵王姊出饮,从百馀骑。李良望见,以为王,伏谒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将,使骑谢李良。李良素贵,起,惭其从官。从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赵王素出将军下,今女儿乃不为将军下车,请追杀之。”李良已得秦书,固欲反赵,未决,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道中,乃遂将其兵袭邯郸。邯郸不知,竟杀武臣、邵骚。赵人多为张耳、陈馀耳目者,以故得脱出。

(6)《史记·陈涉世家》:阳城人邓说将兵居郯,章邯别将击破之,邓说军散走陈。铚人伍徐将兵居许,章邯击破之,伍徐军皆散走陈。陈王诛邓说。

(7)《史记·陈涉世家》: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婴后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强,还报。至陈,陈王诛杀葛婴。

(8)《史记·陈涉世家》:陈涉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9)《史记·陈涉世家》: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

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

(10)《史记·陈涉世家》: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

(11)《史记·陈涉世家》: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铚人董緤、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陈王闻,乃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秦嘉不受命,嘉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告军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

(12)《史记·陈涉世家》:秦嘉等闻陈王军破出走,乃立景驹为楚王,引兵之方与,欲击秦军定陶下。使公孙庆使齐王,欲与并力俱进。齐王曰:“闻陈王战败,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请而立王!”公孙庆曰:“齐不请楚而立王,楚何故请齐而立王!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田儋诛杀公孙庆。

(13)《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赵王乃与张耳、陈馀北略地燕界。赵王闲出,为燕军所得。燕将囚之,欲与分赵地半,乃归王。使者往,燕辄杀之以求地。张耳、陈馀患之。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舍中皆笑曰:“使者往十馀辈,辄死,若何以能得王?”乃走燕壁。燕将见之,问燕将曰:“知臣何欲?”燕将曰:“若欲得赵王耳。”曰:“君知张耳、陈馀何如人也?”燕将曰:“贤人也。”曰:“知其志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赵养卒乃笑曰:“君未知此两人所欲也。夫武臣、张耳、陈馀杖马箠下赵数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岂欲为卿相终己邪?夫臣与主岂可同日而道哉,顾其势初定,未敢参分而王,且以少长先立武臣为王,以持赵心。今赵地已服,此两人亦欲分赵而王,时未可耳。今君乃囚赵王。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燕将以为然,乃归赵王,养卒为御而归。

(14)《史记·陈涉世家》: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

(15)《史记·高祖本纪》: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秦二世二年,陈涉之将周章军西至戏而还。燕、赵、齐、魏皆自立为王。项氏起吴。秦泗川监平将兵围丰,二日,出与战,破之。命雍齿守丰,引兵之薛。泗川守壮败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沛公还军亢父,至方与,未战。陈王使魏人周市略地。周市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沛公怨雍齿与丰子弟叛之,闻东阳宁君、秦嘉立景驹为假王,在留,乃往从之,欲请兵以攻丰。是时秦将章邯从陈,别将司马(尸二)将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砀。东阳宁君、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还收兵聚留,引兵攻砀,三日乃取砀。因收砀兵,得五六千人。攻下邑,拔之。还军丰。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沛公还,引兵攻丰。

(16)《史记·项羽本纪》: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17)《史记·项羽本纪》: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

(18)《史记·项羽本纪》: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凡六七万人,军下邳。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项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乃进兵击秦嘉。秦嘉军败走,追之至胡陵。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景驹走死梁地。

(19)《史记·项羽本纪》:项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此时沛公亦起沛往焉。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涉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涉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