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2018年全国职工收入分配的总体状况

(一)职工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

2018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效果明显,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企业经营环境持续改善、经济效益较快增长,激发重点群体活力的各项收入分配政策开始发力,使城镇职工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国家统计局每年从三个口径公布全国职工的年均收入水平,即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又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和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因此,我国职工队伍目前由以下三个群体构成,即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又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和农民工。

2018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2461元,比2017年的74318元增加了8143元,同比增长11.0%,增速比上年加快了1.0个百分点,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7%。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9575元,比2017年的45761元增加了3814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1%。全国农民工年平均工资为49284元,比2017年的45660元增加了3624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上年加快了1.4个百分点,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7%(见图1)。

图1 2009~2018年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国家统计局:《201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82461元》《2018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9575元》《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网站。

10年来,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一直高于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年平均工资。尽管在这一期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年平均工资名义增长率高于同期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长率,但二者的差距始终未能明显缩小。2009~2018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年平均工资从相当于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的56.44%和52.74,分别增长到60.12%和59.77%,10年仅增加了3.68个和7.03个百分点。2018年二者的工资水平仅相当于5年前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

将2009~2018年我国经济增长与职工收入增长率进行比较可以看到,10年来,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并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9~2014年,我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与农民工的年平均工资增长率分别达到14.86%和15.11%,超过了同期年均13.10%的经济增长率;而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增长率为11.81%,低于同期经济增长率。2015~2018年,我国经济增长波动下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与农民工的年平均工资增长率分别为7.79%和6.93%,比前一阶段下降了7.07个和8.1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大于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幅度。同期,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增长率仅下降1.85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判断:经济增长的波动对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和外出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影响要远大于对城镇单位职工收入水平的影响(见表1)。

表1 2009~2018年经济增长率与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率比较

(二)2008~2017年城镇单位职工年加权平均工资

自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职工队伍结构中非公有制单位职工、农民工的比重日益增大,职工队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0年我国城镇全部就业人员为21274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为19138万人,占城镇全部就业人员的89.96%;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为1268万人,占城镇全部就业人员的5.96%。2017年我国城镇全部就业人员为42462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为17643.8万人,占城镇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降至41.55%;私营企业职工则增加到13327万人,占当年城镇全部就业人员的31.39%。[2]如果考虑到17185万外出农民工的因素,这个比例会更高。

由于职工队伍人员结构的变化且不同群体之间的年平均收入差距较大,用什么指标来代表全体职工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私企职工、农民工占比超过50%的今天,如果再沿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代表全体职工的收入水平,就难以准确反映全体职工实际的年平均收入水平了。

为此,课题组今年继续测算了2008~2017年的城镇单位职工加权平均工资,并以此代表城镇单位全体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见表2)。

表2 2008~2017年的城镇单位职工加权平均工资

表2 2008~2017年的城镇单位职工加权平均工资-续表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加权后,平均下降13.42%,加权后的职工平均工资基本上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年度全体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3]为此课题组一直认为,在考察经济活动时,用加权平均工资来代表城镇单位全体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可以更准确地衡量现阶段城镇单位全体就业人员实际收入水平,这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各级工会维权工作都是很重要的参数依据。[4]

2019年4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其中第三条“调整社保缴费基数”中明确提出:“调整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计算口径。各省应以本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加权计算的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核定社保个人缴费基数上下限,合理降低部分参保人员和企业的社保缴费基数。”这样,城镇单位职工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基数就从之前规定的以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调整为将城镇非私营单位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加权计算的全口径平均工资作为核定职工缴费基数上下限的指标,降低工资水平缴费基数可减轻职工缴费负担。

以上述计算的2017年加权平均工资为例,2017年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193元,原个人缴费基数下限为3716元,如某职工月工资水平为3100元,需按缴费基数下限3716元计算缴费金额。计算口径调整后,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加权月平均工资为5169元,个人缴费基数下限相应降低到3101元,该职工就可按3101元计算缴费金额。前后对比,月缴费基数减少615元,个人缴费比例8%,月缴费负担相应减轻49.2元。如其所在企业以个人缴费基数之和确定单位缴费基数,则企业每月缴费基数也相应减少615元,企业缴费负担也可进一步减轻。

(三)初次分配中职工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对于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速减缓,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的增长过程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因此,如何判断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的“高与低”,以及收入增长的“快与慢”,不仅是我国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直接关乎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以及几亿名职工的切身利益。课题组认为,职工工资水平高低主要看其劳动收入份额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在资金流量表中,非金融企业部门是由主要从事市场性货物生产或提供非金融市场性服务的非金融企业构成,该部门的劳动者每年新创造的增加值占我国当年GDP的60%上下。通过测算该部门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变化,可以考察企业职工收入水平的变化。为此,课题组对2000~2016年资金流量表中非金融企业部门(以下简称企业部门)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计算。2000~2016年企业部门职工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情况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0~2011年,这一时期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呈下行的趋势,从2000年的45.24%下降到2011年的35.88%,下降了9.36个百分点(见图2)。同期,生产税净额占比从15.50%上升到21.05%,上升了5.55个百分点;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从33.45%上升到34.51%,上升了1.06个百分点;企业财产收入占比从5.82%上升到8.56%,上升了2.74个百分点。企业部门中各要素报酬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企业部门在收入分配中劳动、资本、政府三者关系的变化。总体来看,劳动报酬占比的持续下降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劳动报酬减少的份额有60%转为政府税收收入,其余40%转为企业收入。

图2 2000~2016年企业部门劳动报酬占部门增加值的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1~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第二阶段为2012~2016年,这一时期劳动报酬占比开始回升,从2011年的35.88%上升到2016年的42.16%,上升了6.28个百分点,扭转了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自2000年以来持续下降的势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从2011年的34.51%下降到32.32%,下降了2.19个百分点;生产税净额占比从2011年的21.05%下降到2016年的17.07%,下降了3.98个百分点。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劳动报酬占比连年持续上升,其中63.4%是由于生产税净额下降所致,34.9%是由于企业营业盈余下降所致。

总之,企业部门初次分配领域的这种变化实际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政策以及各种减税措施实施的结果,也是近年来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的反映。

企业部门劳动报酬占比上升的溢出效应对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2016年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还没有达到2000年的水平,但与最低的2011年相比,2012~2016年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分别提高了3.01个、5.14个、5.47个、6.41个和6.28个百分点,相当于劳动者报酬在这5年分别增加了9721.2亿元、18466.8亿元、21483.5亿元、26130.6亿元和27593.4亿元,按照居民最终消费占可支配收入比重64%计算,等于5年增加了66173.1亿元的市场消费需求,这对我国经济结构从投资拉动到消费拉动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际劳工组织在《2016~2017年全球工资报告》中通过对1995年和2014年133个样本国家(地区)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情况的研究发现,有91个国家(地区)出现下跌,32个国家(地区)上涨,另外10个国家(地区)保持稳定,所估算的劳动收入份额中位数从1995年的55%下降到2014年的53%,下降了2个百分点。研究表明,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虽然不是普遍的,但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而且,下降与国情无关,既有发达经济体国家,也有新兴经济体国家。国际学术界一致的看法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造成的总需求不足是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国际劳工组织在分析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时指出:当中国经济中劳动份额下降1个百分点时,会导致家庭消费比例下降0.412个百分点,投资比例没有受到影响,净出口比例会上升1.986个百分点。即劳动份额的降低,例如把工资降低到平均劳动生产率以下以获得竞争力,这可能会给国内消费(国内交易的产品和服务)带来负效应,必须通过净出口的大量增加来抵消其对总需求的消极影响。在近几年中,中国政府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重新达到平衡的政策使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份额增加了。为此,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各国(地区)能否通过一些长期性政策巩固近期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的势头,这将成为我们未来关注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表明,2016年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为42.16%,这一比率与我国全社会劳动者报酬占比相比较是偏低的,根据资金流量表的数据计算,2016年我国全社会劳动者报酬占比为51.80%,高出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9.64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了0.36个百分点。综上所述,课题组认为现阶段还不能得出在初次分配领域企业部门职工收入水平过高的判断。

(四)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趋势

目前,我国有4亿多职工,工资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分析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及增长是了解其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变化的关键。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考察职工工资水平的增长趋势,还需要考虑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这两个因素,也才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职工收入增长的快与慢。为此,课题组测算并分析了我国近10年的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与职工平均工资三者之间的变动趋势。

2008~2017年我国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和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劳动生产率以劳动者的实际人均GDP衡量,经济增长速度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第二、第三产业GDP增长率,职工的平均工资以全口径城镇就业人员实际加权平均工资计算。课题组通过对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和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以下判断。

1.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和经济的增长基本实现了同步增长

2017年,实际加权平均工资指数为254.60,经济增长指数为265.78(见图3),二者在这10年间分别增加了154.6%和165.8%,同期劳动生产率增加了120%,低于平均工资和经济的增长。

图3 2008~2017年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和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2.劳动生产率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率

课题组研究发现,这种情况是在近几年才出现的,如果将考察的时间延长20年后发现,职工劳动生产率指数始终高于经济增长指数。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劳动生产率由于某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资本边际收益递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等因素的作用,出现了比经济增长更快的下降,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3.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2017年,劳动生产率指数为221.5,低于同期实际平均工资指数。进一步分析表明,2008~2011年实际平均工资指数为142.98,劳动生产率指数为140.87,二者基本是同步增长,2012~2017年二者拉开了差距,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从12.18%下降到6.42%;实际平均工资的年均增长率从12.55%下降到8.74%,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下降的更快些。

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劳动报酬占比从2012年开始持续上升做出了解释。但是,劳动生产率从2012年增速减缓的原因不能用劳动报酬上升来解释,而是需要从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资本边际收益递减、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降等方面来解释。

(五)中国工资增长对全球工资趋势的影响

国际劳工组织在《2018~2019全球工资报告》中估算,2017年全球工资增速不仅低于2016年,而且降至2008年以来的最低增长率,远低于全球金融危机前水平。按实际价值计算的全球工资增幅已从2016年的2.4%下降至2017年的1.8%。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其工资的快速增长对全球平均工资水平有显著影响。因此报告指出:如果将中国排除在外,全球工资实际增长率则是从2016年的1.8%下降到2017年的1.1%。中国将全球劳动者的年平均工资增长率拉高了0.7个百分点(见图4)。

图4 2006~2017年全球实际工资年均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2018~2019全球工资报告》。

为此,国际劳工组织指出:目前普遍的共识是缓慢的工资增长已经成为实现全球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阻碍,提高工资仍然是全球要面临的挑战之一,而中国已成为推动21世纪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