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牌坊的起源与发展
牌坊,又称牌楼,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旌表褒奖德政科第及忠孝节义的门洞式建筑,属于礼制建筑。牌坊起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初起源于门,是由古老的衡门发展演变而来。《诗·陈风·衡门》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除此之外,华表、乌头门、棂星门、牌匾等传统文化形态都对牌坊的演变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性,并为牌坊的独立成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宋代牌坊正式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形态文化,并兼具纪念追思、记载传承及旌表标榜等功能。其虽独立成型开始使用,但范围有限,主要有仕途功名类牌楼、寺庙墓祠类牌楼、书院文庙类牌楼、纪念颂扬类牌楼。例如安徽歙县的“丞相状元”坊,建于南宋时期,是一座旌表歙县槐塘村程氏家族的功名坊,雕式简单、结构严谨,其形体结构可追溯到中国早期的牌楼。(见图1-1)宋代封建思想观念逐步深化,统治者提倡的忠、孝、节、义已逐渐渗透并应用在牌坊上。
图1-1 安徽歙县槐塘村“丞相状元”坊[自摄]
元代只是巩固了牌坊这一风俗文化的发展,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在元代牌坊的特殊之处是,民间可以自发建立纪念、标榜性的牌坊,如安徽歙县的“贞白里”坊,属旌表功名性牌坊,是家族成员自发建立的,以昭示后人牢记祖训、树立美德。(见图1-2)
图1-2 安徽歙县郑村“贞白里”坊[自摄]
明代牌坊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立牌坊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且成为全社会最高等级的旌表方式,有力地促进了牌坊的发展,民间牌坊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牌坊逐步下渗到民间社会,但是在明代立牌坊有明确的规定,需地方官员严格审查,逐级申报,皇帝恩准才能获得建坊资格。清代进一步继承了明代牌坊的规制,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并进一步向民间民众转变,使用范围更加广泛。明清时期,“立牌楼从皇家神圣的规制向民众世俗方向转化,最终成为与民众相通、民众喜闻乐见的风俗文化。”[2]
一般来说,明代多为屋宇式牌楼,清代则多为四柱冲天式牌坊,但按照功能性可将牌坊划分为四类:大门性牌坊、标志性牌坊、装饰性牌坊、旌表性牌坊,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旌表类牌坊。旌表类牌坊数量最多,主要是为了褒奖具有丰功伟绩的功臣、科举才子、贞洁妇女、忠臣孝子等,使其名扬四方,受到全社会的敬仰。此类牌坊内容大多为宣扬忠、孝、节、义,大致可分为功德坊、仕科功名坊、孝贤孝子坊、乐善好施坊、贞洁孝懿坊。为什么旌表类牌坊是牌坊数量中最多的呢?这就不得不谈到中国古代的旌表制度,“旌表制度是历代王朝倡导封建礼教,为道德优秀的人树立如匾额、碑石、牌坊等物化标志对其进行彰显和标榜,以美化风俗、教化民众的一种制度”。[3]它不仅深刻地印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指向的有效方式。在明代,旌表制度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措施,立牌坊作为旌表制度中的一种方式,在明清时期成了人们追求的一种最高规格的荣誉。
从古至今,牌坊的历史已逾千年。在古代,牌坊是综合了旌表褒奖、引导标识、纪念追思、道德教化、情感承载等多重社会功能的建筑。而在当代,牌坊最主要且最基本的旌表褒奖的社会功能已淡化,更多成为一种纪念性、标识性的人文建筑。昔日的风光虽已不在,但牌坊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人。
图1-3 安徽歙县许国石坊[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