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论坛(2019年第1辑/总第9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四研究

主持人语

王光东[1]

2018年12月29日,上海大学文学院现代人文研究中心主办了“民间精神与百年五四”的主题学术沙龙,“五四”和“民间”是这次主题沙龙的关键词,在“五四”100周年来临之际,回望百年路,通过多元谱系参照进一步开掘民间精神源流、廓清中国新文学的包容性价值和民族品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五四”在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为中国现代文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精神资源,滋养着知识分子的灵魂,正是因为有了“五四”传统,当代文化、文学才有了内在力量。在这次主题沙龙的讨论过程中,与会学者系统回顾了民间理论和新文学史民间源流的发展过程。“民间”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理论问题是陈思和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其后许多学者的讨论进一步丰富了这一问题的研究,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维度和批评方法。民间对于我们而言,还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流和诗性关怀,这种关怀自“五四”以来不断召唤我们眼光向下、植根中国大地和民族文化的深层,形成中国文学的民族品格和诗性力量。这样一种民间源流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具体的表现形式,在百年历史中间不停地构造精神的回响。

“五四”以来的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关系虽然已有较为深入的探讨,但许多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展开,这组文章就是从参与这次沙龙的论文中选编的,我们期待通过这些讨论进一步拓展“五四”与“民间”课题的新思考。上海大学杨位俭、幸鑫以《新青年》“一战”相关刊文为中心,重点讨论“一战”如何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对于理解新文学的国际性起源富有积极意义;湖北大学刘继林从“五四”回溯,对前现代中国社会“民间”的话语存在形态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考察;上海大学谭旭东讨论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与五四精神的深刻关联;嘉兴学院周敏以20世纪30年代为背景,讨论了大众文艺转向的民间维度;李榛涛、王哲、幸鑫以民间视角分别讨论了相关文学个案中的地方语言、诗学和现代性问题;黄娟和马悦以《文艺复兴》和《耶路撒冷》为个案,重点关注了民间文化潜流以及文化重建的问题。

Host’s Words

Wang Guangdong

About the Author:Wang Guangdong(1961- ),Ph.D. of Literature,Deputy Director and Full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Literature,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iefly dedicate to research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and folk culture. Major works include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olk Culture,The Meaning of the Folk,etc. Papers published:The Modern Value of the Folk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etc.


[1] 王光东(1961—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民间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民间的意义》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有《民间的现代价值》等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