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吴尚贤
薛正昌
吴尚贤(1920~2001年),宁夏青铜峡人,著名水利专家。1946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水利系,曾任甘肃省水利局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仍从事水利工作,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局副总工程师、副局长。他一生做过的与水利建设相关的有重大影响的事,一是主持了新中国成立后宁夏第一条新渠的修建,二是参与和领导了清水河、葫芦河、泾河三大水系的水利工程规划,三是提出在南部山区“打水窖,种柠条,修隔坡梯田”的防旱抗旱措施,四是他找到了根治宁夏北部黄灌区土地盐碱化造成小麦黄苗、坐苗、死苗的办法,五是治理黄河沿岸的塌方,六是主持撰写《宁夏水利志》。50余年间几乎参与了宁夏所有水利工程的建设。1983年以后,任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第四、第五、第六届副主席,兼任第五届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全国农田水利学会委员,宁夏地方志编审委员会顾问。
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宁夏的水利事业。他淡泊名利,崇尚实干;他坚持真理,不畏权贵;他低调处事,品德高尚,被誉为“宁夏水利建设的活字典”,是一位官员型的新时代的乡贤。
河西历练
吴尚贤写过一篇《水利工作五十年》(《宁夏文史资料·第23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的文章,是对他一生钟情于水利事业的追述和总结。
1946年,吴尚贤从中央大学水利系毕业。经原黄河水利委员会宁夏工程总队队长严恺的推荐,他得以分配到黄河水利委员会宁夏工程总队,参加宁夏引黄灌区的勘测设计工作,投身于宁夏平原黄河灌溉的研究工作当中。作为宁夏走出去的优秀专业人才,他有幸服务于桑梓,是他的心愿。一年多之后,经时任水利部水利总监严恺的推荐,被调到甘肃省水利局。当时宁夏属于甘肃省辖,进入省水利局,他的发展空间更大,视野更宽。这期间,一是参与了山丹县川口沙河截引地下水工程,二是主持修建了高台县马尾湖水库,三是完成了武威黄羊河工程的勘测设计和施工灌。
主持截引临泽沙河地下水工程的过程中,正值解放军挺进河西走廊、国民党溃败之际,人心浮动,许多人都逃跑了,吴尚贤处乱不惊,他留了下来。他认为水利是利国利民的善事,“无论什么朝代都要兴修水利,强国富民”。他坚守岗位,以身作则,不但使工区的留守人员和财产未受损失,而且协助解放军解决军队生产的水利问题,得到当时指挥大军进入新疆的王震将军的赞誉。特殊时期,做出了特殊贡献。
河西走廊这几处水利工程的实施,尤其是他作为工程主持者,工程建设考验着他,也历练了他。对于年轻的吴尚贤来说,是他人生的一段特殊经历。
黄河治理
吴尚贤是宁夏水利工程发展变迁的见证者。20世纪40年代末,他随宁夏政府官员接待过国家层面上黄河水利考察团的专家组成员,两次都在1947年马鸿逵主政时期。在他的记忆中,两次考察对治理黄河、兴修水利,“似未见实效,但对黄委会宁夏工程总队在宁夏的测量设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起到了好的作用”。同时,肯定了宁夏水利开发成就,提出了盐碱危害的问题,要注意观测地下水(吴尚贤《接待两次视察黄河的回忆》, 《宁夏文史资料·第13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这两次视察虽然短暂,但对年轻的吴尚贤有着深远的影响。
1951年3月,吴尚贤调回宁夏水利局,全身心投入到宁夏水利建设工程当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宁夏平原黄灌区渠道亟待勘测设计修整,新渠亟须勘测设计开挖。这期间,他参加了秦渠上段扩整工程和清水沟整修工作,主持了新中国成立后宁夏第一条新渠——农场渠的修建。此渠全长31.6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7万亩(实际灌溉20万亩)。设计修建过程应用了钢筋混凝土、桩基等新技术、新材料。当年修建,当年竣工,当年冬灌,工程质量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1952年春天,吴尚贤调到河西工程处,开始整治唐徕渠。整治过程他采用黄河灌溉的新理念,即采用“裁弯取顺”的办法,下大力气将旧渠的“弯度”取直,对渠口到银川城区西门桥104公里进行裁弯、疏浚、加,改建桥闸,合并斗口等,共裁弯17处,改建和新建各类建筑物55座,渠身缩短了十余公里。这次“裁弯取直”的整治实施,不但使西门桥以上渠道焕然一新,而且取得了改造旧渠的成功经验。这样,使得渠水流速加快,流量增大,有利于全线灌溉。从长远看,惠及宁夏平原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他还参与了宁夏平原引黄灌区其他干渠的整治,包括排水沟的修建等。
固原水利发展
1958年之后的几年里,宁夏的水利建设重点转向南部固原地区各县。这其间,吴尚贤参与并领导了清水河、葫芦河、泾河三大水系的水利规划,开工并修建的各种坝型的大中小型十余座,原州区沈家河水库就是当时修筑的较大水库之一。在那个特殊年代,生活条件很差,他们住窑洞,吃黄米,喝苦水,不畏艰难,奔波于各个水库工地,为南部山区人民造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几十年过去了,至今沈家河水库不但仍在发挥着灌溉作用,而且成为原州区最大的水域,水上旅游开发已引起高度关注。
1939年,吴尚贤读高中期间,集体参加国民党并任区分部委员。“四清”运动中被定为“历史反革命”,撤销了工程处副处长职务。“文化大革命”开始,又被打入“牛鬼蛇神”之列,举家迁赶回大坝老家,监督劳动改造。这期间,乡亲们很关照他,但他并未因当时的特殊环境而放弃自己的水利情结,仍关心着黄河水利事业。劳动一年多后,他回到单位,被派去中宁防黄河冰凌。因黄河刘家峡下闸蓄水失控,下游冰凌险情剧增,飞机轰炸也未能奏效。紧急关头,吴尚贤为指挥防凌决策者提出自己的建议,即采取加高堤防和搬迁临河人家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淹没损失。
“文革”时担任固原地委书记的程焕卿,是吴尚贤的老朋友,知道他是个水利建设方面难得的人才。陈焕卿以借调的名义把吴尚贤请到固原,给地、县领导当高参,帮助固原地区搞水利建设。2018年,中央一台播出电视连续剧《初心》,农民将军甘祖昌在“文革”时期修水库,请两位水利专家出来为民造福。吴尚贤在固原的这段经历,与《初心》里甘祖昌的故事有相似之处。1971~1973年,他在固原时,为固原各县修建中、小型水库30多座,发展水浇地20多万亩(卢德明《一个献身水利事业的人——吴尚贤》, 《宁夏文史资料·第21辑》)。这是吴尚贤在他的人生困境中,带给固原人民长期受用的福祉。
根治盐碱地
1977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吴尚贤的职务得以恢复,人生青春焕发,再放异彩。他主动请缨,率领年轻的水利工程技术干部到宁夏平原北部治理盐碱地。在他看来,盐碱化厉害的根源,是排水不畅所致。他的团队驻地在平罗县城,出行与考察条件十分简单,四人两辆摩托车,早出晚归,奔波在沟沿上、洼地里,跑遍了平罗、贺兰、石嘴山各地。经过月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研究,针对这一带广袤灌区灌排现状和盐碱化程度,提出了“明水不过冬,常年无积水”治理措施,畅通排水。这一根治理念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同。此后,成立了银北治碱改土工程指挥部,负责治理盐碱。吴尚贤以副总指挥的身份负全责推进这项工作。1978~1979年间,打井6000眼,建短沟小站200处,修复电站近百座,清淤水沟近200公里。治理的结果,根除了因盐碱而连年减产的小麦黄苗、坐苗、死苗的现象,盐碱治理大见成效。宁夏平原是千年粮仓,塞北江南的富庶之地。吴尚贤治理宁夏平原黄河灌溉,为这个古老的灌区融入了新的治理措施和理念,为宁夏平原北部农业发展从根本上解除了制约的深层因素,取得巨大的成功。这是提升粮食产量,为老百姓造福的百年大计。
治理黄河塌方
1979年冬,吴尚贤被任命为自治区水利局副局长、副总工程师,政府为他赋予了更多的为宁夏水利建设发展献计谋划的权力。黄河永宁县东升处,自1976年以来不断向西岸塌陷1.7公里,形成6.4公里的急弯。之前曾采取修筑码头防护,但不能奏效,屡修屡被河水冲毁,大片农田淹没,已塌陷近7000亩,而且塌陷民生渠300余米,已造成很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持续冲毁将危及到惠农渠的安全。面对如此现状,吴尚贤责任在肩。他多次到现场抢险、察看,提出力主用人工裁顺弯道的治理方案。但当时由于领导层如何治理思路不清晰,且有说法不一,致使工程一误再误。1980年春,才最终按照“裁顺弯道”的治理方案进行。具体实施办法,在东升对岸开工挖了一条长2.4公里,宽50米,平均深度3.5米的引河,利用河水力冲淘,当年形成新的河道。这样一来,为患数年、耗资近300万元的河患消除。东升堤岸裁弯取直成功后,上游北滩,下游通贵、星火等弯道塌岸的现象都得到缓解和治理。
水窖梯田
吴尚贤不仅是黄河治理的专家,对宁夏山区抗旱、蓄水等都十分关注,提出独到的治理措施。为解决宁夏南部山区干旱的情况,吴尚贤根据古法提出在山区“打水窖,种柠条,修隔坡梯田”等防旱抗旱措施。固原山区梯田的修建,他根据雨水量总结出“修隔坡梯田比逐坡梯田好”,能使水肥足,抗旱力强,粮食产量高。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他倡导多打水窖以蓄水。为了水土保持,他提出广种易活耐旱的柠条在盐池等县栽种,成效显著。黄河黑山峡建大柳树水坝,是他多年的心愿。吴尚贤力主在大柳树段修建高坝,蓄水发电的同时亦能引水进入宁夏南部缺水地区,使南部山区万亩荒地变良田的梦想成为可能。
大柳树工程
1983年,吴尚贤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连任3届15年。他一生挚爱水利事业,虽身在政协,仍心系水利。不只是过问水利,仍经常去看渠、看沟、视察水库,包括农田灌溉、水土保持等。1992年,他还组织有经验的离退休水利工作者,现场调查,实地走访,将水利建设与传统治河经验、防水措施结合起来,开展为期一年半的黄河坍塌岸调查研究,研究成果形成《黄河塌岸防治研究》专辑。东升黄河塌岸的治理,找到了一种既节省开支,又易行可靠的治理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切,同样以一个水利人的眼光和实践,从不同的层面为宁夏人民谋福祉。
黄河黑山峡河段的开发,根据1954年10月“黄委会”编制完成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定为两级开发,即小观音高坝,大柳树低坝。吴尚贤对黄河灌溉与黄河宁夏段地理环境极有研究,他根据自己的勘探考察、理论研究和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自然生态空间,结合黄河灌溉整体开发的现状,提出并力主修建大柳树高坝方案。小观音高坝与黑山峡大柳树高坝之间争议拖延了40年后,20世纪90年代初,经全国水利与地质专家的反复论证,终于推荐大柳树高坝方案。在《9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国务院明确提出“开工建设黄河大柳树工程”。吴尚贤“仍念念不忘黄河黑山峡大柳树高坝一级开发的方案和建议”。(吴尚贤《黄河大柳树水利工程论争回忆》, 《宁夏文史资料·第25辑》,第225页)这是一位水利工作者大半生的心愿。
吴尚贤在《黄河大柳树水利工程论争回忆》(《宁夏文史资料·第25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一文里追忆,自1956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勘测设计到1978年,李先念副总理对宁夏革委会副主任杨一木关于修建大柳树水利工程的报告指示说,如果在西北黄土高原上能蓄上130亿到160亿立方米的水,对于改善西北干旱区的面貌,促进工业和农林牧业的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多快好省地建成这个项目。1981年秋,黄河上游发大水。时任水电部部长的李鹏为防汛亲莅宁夏,吴尚贤参与高层接待。李鹏部长欲说服宁夏的同志同意小观音工程开工,吴尚贤据理力争,历数小观音不可取之理由,小观音之开工再次被搁置。198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来宁夏,自治区党政领导李学智等陪同考察青铜峡电站。赵紫阳对大柳树高坝的争议点一一提出,吴尚贤逐一做了解答。
1981年11月,陕西、内蒙古、宁夏三省区联合呈报国务院请求建设大柳树工程。12月,水电部总工程师李鄂等10人来宁夏考察大柳树坝址。1986年,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院长罗西北,率黄河上游水电经济开发综合考察团数十人至西北考察到了宁夏。这次实地考察,罗西北也转向支持大柳树一级开发方案。之后,黄河水利委员会资深的王化云主任,生前明确指出,黄河黑山峡的开发方案以大柳树一级开发为当。
这是吴尚贤经历或亲历的关于黑山峡大柳树工程论证的历史,也是一位黄河水利人大半生倾心关注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人生写照。
一生结晶
吴尚贤与黄河治理灌溉的一生,除了受祖父吴复安黄河治水思想的影响外,他一生都在实践和思考着黄河治理、宁夏平原黄河灌溉、水库淤积,包括人畜饮水等问题。他在《水利工作五十年》中说:“我从事水利工作几十年,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第一,导、蓄、泄是防治山洪有效措施。山洪对于宁夏引黄灌区傍山的渠道带来的危害极大,而且由来已久。他追溯历史,西夏时期的昊王渠,明代改造并更名的靖虏渠,就是因贺兰山山洪而冲毁渠道,进而影响农田灌溉的。青铜峡口引水,沿贺兰山东麓南北三百里之地,但凡有山洪经过之处,“渠迹荡然无存”。所以要导、蓄、泄多种措施并举,既是治理,也是传承和延续。这是治理引黄灌区傍山渠道山洪防治的有效经验。
第二,淤积严重的水库的治理。水库淤积问题,主要指宁夏南部山区。20世纪中期以后的数十年间,宁夏南部山区先后修建大小水库近200座。已淤积的水库,不存水就无水可用,若存水就出现淤积,已失去蓄水待灌的作用。通常治理淤积的办法,就是采取主坝加高,或“排浑蓄清,空库迎汛”的措施,实际上仍摆脱不了库区淤积。长远看,治本之道在于保持水土;短期内,同一水系可实行多库联用,流域管理,既能存放间用,又能泥水并用于田间,“一举两得,利莫大焉!”
第三,水窖是解决干旱地区人畜饮水的有效设施。水窖又称为旱井,每家都可修建。群众有修建、管护、用水窖的传统和经验,夏天的雨水,冬天的雪,都可成为井水的来源。他倡导一户三窖,就能解决五口之家两三年的人畜饮水。1998年年底,南部山区已打水窖32万眼,而且发展成为微灌农田,为干旱地区防旱抗旱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修隔坡梯田。梯田出现在宁夏南部山区,已经修了数十年。从治水的角度,吴尚贤对梯田的修建有独到的研究。他认为年降水量小于500毫米的地区应修建隔坡梯田,隔坡梯田比逐坡梯田好,其原因是隔坡面的雨水和地表的肥土没有流失,增加了梯田的水肥,抗旱力强,粮食产量高。同时,还可以缓解农牧争地矛盾。具体修建过程中,田面与坡面之间也有相应的比例。
第五,排灌结合,井渠结合,是治理盐碱地和解决灌水高峰期供水不足的有效措施。排灌结合,既可降低地下水埋深,防治盐碱,又可补渠水之不足,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同时,应将排水的电排站改建为排灌结合的站。井渠并用,是节水灌溉最为有效的措施和途径。
第六,黄河在开阔地带左右递变规律,形同洪积扇的形成过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黄河改道有其规律可循。他用宁夏平原洪积扇形成过程的原理,解释和审视黄河改道就低左右递变的原因。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黄河入海口及所有大江河入海口的三角洲。
作者简介:薛正昌,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自治区政协文史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