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农村供水消毒现状与对策
2005年以来,全国新建了大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幅改善了农村供水状况。但由于水处理和消毒环节薄弱、工程管理不规范等,供水水质合格率还比较低。其中首要问题是饮用水微生物指标超标。2011—2013年期间,本书作者等通过承担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重点项目“农村饮水安全消毒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对陕西、湖北、四川、河北、辽宁、江西6省的6个示范县、80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消毒现状进行调研,并结合参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场检查等,深入了解和掌握了农村供水消毒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1.3.1 农村供水消毒现状和问题
6个示范县80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基本情况:地下水源工程53处,占66.3%,地表水源工程27处,占33.7%;供水规模1000m3/d以上的工程17处,占21.2%,供水规模1000~200m3/d的43处,占53.8%,供水规模200m3/d以下的20处,占25.0%;有水处理设施的工程39处,占48.8%,其中12处工程采用一体化净水设备,11处工程采用除铁锰设备,10处工程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常规处理工艺,6处工程采用慢滤或过滤处理措施,没有水处理设施的工程41处,占51.2%。
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80处集中供水工程消毒设备配备、运行情况和消毒效果如下:
(1)原有消毒设备情况。在80处工程中,没有消毒设备的27处,占1/3;有消毒设备的53处,占2/3。从消毒设备类型看,在53处有消毒设备的工程中,采用二氧化氯消毒设备的45处,占84.9%,占大多数;采用液氯消毒的5处,占9.4%;采用其他方式消毒的3处(漂白粉消毒2处,次氯酸钠消毒1处),占5.7%。从消毒设备性能看,在45处二氧化氯消毒设备中,采用高纯型二氧化氯发生器的1处,占2.2%,性能合格;采用复合型二氧化氯发生器的44处,占97.8%。其中不带加热装置,属劣质品的24处,带加热装置但加热温度不达标的14处,属不合格品,两者合计38处,占86.4%。也就是说,现有农村供水消毒主要采用复合型二氧化氯发生器,大部分不合格。
(2)多数消毒设备运行不正常。如图1.1所示,在有消毒设备的53处工程中,能够连续运行的29处,占54.72%,其中消毒剂投加点和投加量不正确的6处;仅夏季运行或间歇运行的6处,占11.32%;根本不运行的18处(消毒设备合格的4处,不合格的14处),占33.96%。也就说,在配有消毒设备的农村供水工程中,有半数以上不运行或不能正常运行,不能保证消毒效果。
(3)消毒设备运行环境条件不完善。主要包括清水池和消毒间的有无及达标情况。集中供水工程一般设置清水池,用于调节制水和供水的时间差,实现均衡供水,同时为消毒剂与水充分混合创造有利条件。根据《村镇供水工程设计规范》(SL 687—2014),清水池有效容积一般为供水规模的20%~40%。清水池容积过小,不能保证消毒剂与水混合时间;清水池容积过大,将使消毒剂在池中停留时间过长,消耗过大,不利于出厂水消毒剂余量达标。从80处工程看,没有清水池的27处,占1/3;有清水池的53处,占2/3。其中清水池容积超过供水规模40%的34处,占有清水池工程数的64.2%。根据SL 687—2014,供水工程应单独设置消毒间,并配有通风和保温设施,以保证消毒设备正常、安全运行。但许多工程缺少单独消毒间或保温设施,不利于消毒设备正常运行。

图1.1 原有消毒设备运行状况
(4)大部分供水工程消毒效果不合格。如图1.2所示,在有消毒设备的53处工程中,出厂水消毒剂余量检测不合格的43处,占81.13%;消毒剂余量检测合格或基本合格的10处,仅占18.87%,均为供水规模大于1000m3/d的工程。由此说明,大多数供水工程消毒效果不达标,但规模化供水工程消毒效果较好。

图1.2 供水工程消毒效果状况
1.3.2 农村供水消毒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综合分析农村供水消毒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1)部分地方主管部门和工程管理单位对农村供水消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有1/3的工程没有配备消毒设备,在有消毒设备的供水工程中,有半数以上不运行或不能正常运行。此外,少数农村用水户对消毒气味不习惯,也是导致水厂消毒剂投加量低、消毒效果不达标的原因之一。
(2)工程建设投资标准低、工程设计不够合理,致使一些工程没有配备消毒设备、没有建设独立的消毒间,以及消毒技术及设备选型不合理、清水池容量设计偏大等。
(3)采购和使用的消毒设备不合格。有一些工程建设单位对消毒重要性认识不足,应付工程检查和验收,故意采购低价、不合格消毒设备;也有一些工程建设单位不了解合格消毒设备信息、技术性能和标准要求,没有对消毒设备供应企业进行调查评价,盲目采购。另外,一些消毒设备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和性能不过关,通过低价或不正当手段推销劣质产品,也是大部分农村供水消毒设备不合格或不能使用的重要原因。
(4)消毒设备运行管理不规范。由于一些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人员素质低,不能正确操作和使用,或由于缺少消毒效果检测手段,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一些供水工程管理单位怕麻烦,或为降低运行成本,不想使用。也有消毒剂原料采购渠道不畅等问题,致使消毒设备不能正常运行。
(5)行业监管和人员培训不到位。由于近年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重、时间紧,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特别是县级主管部门人员不足,监管手段落后,缺乏对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和人员培训,大多数工程没有建立供水安全责任制、供水许可、持证上岗等制度。
1.3.3 对策与建议
针对农村供水消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建议采取以下四项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和宣传。农村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和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要深刻认识供水消毒对提高水质合格率、保障饮水安全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农村供水消毒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复杂性;组织有关专家深入调研分析影响消毒效果达标达标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全面排查农村供水工程消毒设备配备与使用情况,对没有消毒设备或消毒设备不合格的工程进行调整和更新,对不能正常使用或消毒效果不达标的工程,及时查找原因,督促整改。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饮水安全宣传教育,使广大用水户充分认识农村供水消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建立消毒设备市场准入制度,防止和避免采购不合格产品。鉴于目前市售消毒设备良莠不齐,许多企业产品质量或性能不合格,市、县级招标采购部门难辨真假的实际,建议水利行业或省级主管部门实行消毒产品认证与市场准入相结合制度,或通过省级组织专家评审、产品抽检与工程应用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一批适合本地区农村供水特点、质量合格、性能可靠的消毒设备,面向全国或全省推荐。同时建立年度备案、监督抽查及不合格产品退出机制。对没有通过产品认证或省级专家评审的产品,工程设计和建设施工单位不得采用,以从源头上防止假冒伪劣消毒设备进入农村供水建设市场。
(3)严把工程设计审查与验收关。省、市、县级农村供水主管部门应严格供水工程设计审查和工程验收,严格消毒工艺设计与设备选型审查,严格清水池容积复核。对工程设计不规范、缺乏消毒设施、消毒设备不合格的工程不予审批和验收。
(4)切实加强工程运行管理、技术培训和行业监管。县级政府应进一步明确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单位对保障供水安全的主体责任和要求,加快建立供水许可、持证上岗等制度。市、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农村供水工程消毒设备运行情况、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供水水量、水压等监督检查与水质检测,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并采取相应奖惩措施。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协调解决工程设计不合理、设施设备不完善、水质检测手段不足、消毒剂原料采购渠道不畅等问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6个示范县80处农村供水工程存在的消毒问题是农村供水快速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实施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项目“农村饮水安全消毒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在6个示范县建成了60多处农村集中供水和60多处分散供水消毒技术示范工程,形成了适宜不同水源水质、不同供水规模的农村供水消毒技术模式,筛选了一批产品质量和设备性能信得过的消毒设备生产企业,通过组织召开全国及省级农村供水消毒技术培训与推广会等方式,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成套技术、经验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