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有限元数值分析理论基础
3.1.1 土石料的本构模型
堆石坝筑坝堆石料是非线性材料,变形不仅随荷载的大小而变化,还与加荷的应力路径相关,其应力应变关系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性。堆石体的计算模型通常采用非线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等。各参建单位不断修改和改进这类大型计算程序,使用了不同的土的应力应变模型,如邓肯⁃张模型、成都科大的K⁃G模型、清华大学弹塑性模型以及沈珠江院士提出的双屈服面弹塑性模型等。
3.1.1.1 邓肯⁃张模型
邓肯⁃张模型公式简单,参数物理意义明确。邓肯模型是堆石坝中最常用的模型之一。三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对土体应力应变非线性特性亦能较好地反映。邓肯⁃张E⁃μ模型以切线弹性模量Et和切线泊松比μt作为计算参数。其中,切线弹性模量表达式为

切线泊松比为

其中

式中:pa为单位大气压力;G、F为试验常数;D为假设的轴向应变εα渐进值的导数;S为剪应力水平,反映材料强度发挥程度,表达式为

式中:(σ1-σ3)f为破坏时的偏应力,由摩尔⁃库仑破坏准则得:

上述各式中:K、c、Rf、n、φ、G、F、D为模型参数,由常规三轴试验确定。
由于式(3.1)计算的Et值偏大,且在求取G、F、D时带有不确定性。邓肯等人又建议用切线体积模量Bt代替μt,即

对于卸载情况,采用卸载回弹模量Eur进行计算:

式中:Kur为试验常数,可通过试验测定。
3.1.1.2 成都科大的K⁃G模型
土的总应变dε等于剪切应变dεs与体应变dεv之和,即

如果考虑球张量与偏张量的耦合作用,纯粹的剪切过程可以产生体积变形,平均法向应力之和的改变也会引起剪切变形,则

式中:p=(σ′1+2σ′3)/3和q=σ1-σ3(轴对称情况,即ε2=ε3)为有效平均应力和广义剪应力;εvp和εvq分别为p和q引起的体应变;εsp和εsq分别为p和q引起的剪切应变。
对于一般应力水平下黏性粗粒土或高应力水平下的粗粒土,可忽略剪胀作用,故可得到成科大简化K—G模型的切线体变模量、切线剪切模量和考虑中主应力影响的破坏准则如下:


式中:Ki、αK、Gi、αG、βG、a和b为试验参数。
3.1.1.3 沈珠江弹塑性模型
沈珠江提出的新弹塑性模型,其应力⁃应变关系具有剑桥模型形式,其有关参数则象邓肯E⁃μ模型一样从普通三轴剪切试验的应力⁃应变⁃体变关系曲线中得到。新理论只把屈服面看作弹性区域的边界,不再把它与硬化参数联系起来,具体建议的双屈服面方程如下:

其中
式中:r和s为参数。
根据塑性应变增量理论,可以求得双屈服面理论的体积应变增量和剪切应变增量分别为

在三轴剪切试验状态下,Δp=Δσ1/3;Δq=Δσ1;Δεs=Δεa-Δεv/3;定义Et=Δσ1/Δεa和μt=Δεv/Δεa,可解出A1和A2,有

其中

该模型特点是假定三轴剪切试验中q—εa的关系曲线为双曲线,而εv—εa关系曲线为抛物线,方程如下

则Et可按E—μ模型计算,μt则是代替E—μ模型中μt的切线体积比,则两者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εvd、εad和(σ1-σ3)d分别为最大正体应变及其对应的轴应变和主应力差;Cd、d和Rd分别为代替E—μ模型中的F、D和G的3个参数,分别代表σ3=1Pa时的最大体应变、体应变随σ3变化的幂次和εvd发生时的应力比Rf(σ1-σ3)d/(σ1-σ3)f。Ei为初始弹性模量;Rs=Rf(σ1-σ3)/(σ1-σ3)f;其他参数意义同前。
3.1.1.4 清华大学弹塑性模型
清华弹塑性模型是以黄文熙教授为首的研究组提出来的。其特点在于不是首先假设屈服面函数和塑性势函数,而是根据试验确定的各应力状态下的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然后按照相适应流动规则确定屈服面,再从试验结果确定其硬化参数。
1.弹性应变
弹性应变部分采用K⁃G模型计算。其中体变模量K从各向等压试验的卸载曲线确定;剪切模量G从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确定,其一般形式为

2.屈服面的确定

关于清华弹塑性模型的详细介绍,可参考李广信编《高等土力学》,在此不一一赘述。
3.1.2 材料非线性问题的有限元解法
对于材料非线性问题,采用的有限元方法主要有增量法、迭代法以及混合法等。增量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可以考虑逐级施加荷载,这不仅能反映出施工过程中各阶段的应力和变形情况,而且能体现结构本身随施工过程的变化,更好的体现材料的非线性,因而更适于堆石坝逐级加荷的情况。下面介绍一下增量法的原理。
增量法是将全荷载分为若干级微小增量,逐级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对于每一级增量,在计算时假定材料性质不变,作线性有限元计算,求出位移、应变和应力的增量。各级荷载之间,材料性质变化,刚度矩阵变化,反映了非线性的应力应变关系。该方法实际上是用分段直线来逼近曲线。增量法分为以下几种。
3.1.2.1 基本增量法
各级荷载下的材料性质是由刚度矩阵D来体现的,无论弹性矩阵还是弹塑性矩阵都决定于应力状态,基本增量法是根据每级的初始应力来确定刚度矩阵D的,其计算步骤为:
(1)用前级终了时的应力,也就是本级的初始应力{σ}l-1,确定刚度矩阵Dl。对于弹性非线性问题,就是确定切线弹性常数Etl和μtl。
(2)由Dl形成刚度矩阵Kl。
(3)解线性方程组Kl{Δδ}l={ΔR}l,求出位移增量{Δδ}l,相应的位移总量为{δ}l={δ}l-1+{Δδ}l。
(4)由{Δδ}l求各单元应变增量{Δε}l和应力增量{Δσ}l,则{ε}l={ε}l-1+{Δε}l,{σ}l={σ}l-1+{Δσ}l。
(5)对各级荷载重复上述步骤,可以求出最后的解。
3.1.2.2 中点增量法
基本增量法由于用初始应力求D,每级荷载都有一定的误差。事实上,对于某一级荷载,应力从初始状态变化的终了状态,弹性常数也是变化的。如果用该级荷载下的平均应力所对应的D进行计算将会使得结果有所改善,这就是中点增量法。为了求平均应力,要做一次试算,按基本增量法先算一次,得出的应力与初始应力平均,就得到该级荷载的平均应力,再求D,重新计算一次。第l级荷载的计算步骤如下:
(1)~(4)同基本增量法。
(5)
(6)由平均应力再形成
(7)解方程组求出位移增量{Δδ}l,相应的位移总量为{δ}l={δ}l-1+{Δδ}l。
(8)由{Δδ}l求应变增量{Δε}l和应力增量{Δσ}l,进而求应力和应变全量。
3.1.2.3 增量迭代法
对每一级荷载增量,用迭代法多次计算,使其收敛于真实解,再加下一级荷载。但增量迭代法计算的时间较长,从理论上讲,解的结果最精确。但对于土体而言,由于本构关系的复杂性,迭代未必都是收敛的,因此,工程中广泛应用的还是中点增量法。

图3.1 程序流程图
3.1.3 模拟施工步骤的实现过程
(1)根据试验资料,计算坝体的初始参数,包括初始弹性模量Ei和初始泊松比μi,然后根据坝体材料分区分别赋予坝体各部位特定的初始材料参数。
(2)利用给定的材料参数、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进行填筑坝体第一步的计算。
(3)通过上一步的计算,确定每一单元的应力状态。根据第一层单元的应力状态,计算其切线模量Et和切线体积模量Bt。
(4)修改填筑坝体第一步的刚度矩阵,进行新填筑部分和已有坝体共同作用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
(5)重复(3)~(5)步,进行坝体施工过程模拟,直至坝体竣工并蓄水完毕。程序流程图见图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