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動「藝術在社區」,政府有責!
2010年10月在觀塘海濱花園舉辦了為期六個月,以「木棉」為主題的裝置藝術,反映着:從飛鵝嶺到觀塘市中心和工廠區,馬路兩旁生長的「木棉」見證着東九龍由疏落的鄉村發展成為今天繁盛的市區,市民如木棉樹般,有着強勁的生命力和堅韌的精神,沒有畏懼,沒有嗟怨,積極奮鬥,「同舟共濟」地貢獻社區。逆境過後,木棉紅花綻放!「木棉」裝置藝術展覽令海濱花園增添吸引力,有長者和幼兒園學生前來觀看,也有澳門大學生集體來欣賞,更有結婚的新人來拍攝婚紗照。
2011年5月在觀塘鯉魚門海濱走廊舉辦了為期五天,以「鯉魚報平安」為主題的裝置藝術。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發生九級大地震和海嘯。日本的災民需要什麼?是關愛、力量和勇氣!鯉魚具有堅韌不屈的生命力,藝術家以具中國文化象徵意義的手法製作「鯉魚旗」,以表達對日本災難的關注、對人民的關愛。在藝術家和老師的帶領下,由六千多位同學和義工在15天左右的時間內,製作了近七千多條「鯉魚旗」,並進行賑災籌款。令人讚嘆的互動裝置藝術,充滿愛心的行動,傾注着藝術與公共空間的結合,編織成一幅氣勢磅礴的公共藝術圖像。
受市民喜愛的裝置藝術能不能長期展示或延長展示期?答案是無奈的「不可以」。因為:受政府的政策所限!受資源所限!政府雖然經常舉辦一些地區性的藝墟活動,在公共空間作一些有限度的藝術表演,但對於在政府的建築物擺放一些裝置藝術,並沒有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措施去推動,而工商界的投入也不多,若由民間獨自推行,過程中會遇到重重困難,容易卻步。如政府有關部門能提供一些支援,就能透過「藝術在社區」來推動藝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