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章 司马光解说宋朝国制

宋仁宗君臣在开封朝会。大臣说到,皇帝与辽国和平几十载,彪炳史册,应大赦天下,与天下臣民共乐。仁宗心里高兴,立即下诏大赦天下。举国沸腾。仁宗兴奋了几日。过了几日又有人说到,澶渊之盟乃如春秋城下之盟。乃国之耻也,陛下不应该太高兴。仁宗听后又闷闷不乐。急问大臣怎么办。有大臣说到:春秋之盟乃败中求和。今宋辽之战,乃我军先胜利后,为减少伤亡而达成的盟约。非城下之盟,我国乃战胜国也,陛下不用担心。陛下应该封禅泰山,向天地祭奠祈福,为国家永保平安。仁宗于是便答应了。有大臣又命人在宫中摆了很多福禄,在树上挂了很多福禄。又在屋顶上命人洒下很多的福禄。命人告诉仁宗说是天降祥瑞。乃吉祥之兆也。仁宗十分高兴,命人准备,前往泰山封禅,祭奠天帝诸神。又亲自前往河东祭奠后土。各大臣于是纷纷上祝贺之词。但是也有忠良大臣认为此举劳民伤财,与国家不利。仁宗十分不悦,为宋辽之战和平,祭奠天地,告慰诸神,敬神爱民,祈福大宋,保大宋国泰民安,民心有慰藉,与民同乐,有何不可,有些大臣真是无事生非。这时又有大臣上奏说,有人等人居功自傲,目无君上。仁宗听后,也觉得是如此,便下诏将反对封禅的人贬往雷州。升任上奏的人为参知政事,主持朝政。

这几天司马光没事,在家陪伴妻子和儿女。有一天妻子问道:“大宋国的制度是怎么样的,大人能给我说一下吗?”司马光说道:“我就给你讲一讲大宋中央行政军事制度。地方上的制度我常年在地方为官,你应该都了解。妻子张氏说道:“好吧。”司马光说道:“一、中央主要行政机构大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繁荣的朝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登峰造极的时代。同时宋朝的职官制度也十分完善,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三师、三公的设置。三师、三公职务不常授人,不干预政事,只是授予一些德高望重的元老级官员的荣誉性职位。如对开国元勋赵普,文彦博,则被授予太师的职位。宰相职官的设立及其演变北宋的宰相制度,在前期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真相之任”。简称“中书”,或称“政事堂”。大宋还设有副宰相“参知政事”一职,辅佐宰相行政。实际主持中央日常政务,而正宰相为故旧功勋,多处于半隐退状态。如范仲淹宰相就担任过参知政事之职,其他人在开始庆历新政之初,也担任过参知政事职务。参知政事掌副宰相,毗大政,参庶务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的设置与演变中书省掌进拟庶务,宜奉命令,行台谏章疏、群臣奏请兴创改革,及中外无法式事应取旨事。中书省“凡命令之体有七”,即职权主要有七个方面:曰“册书”,曰“制书”,处分军国大事。曰“诰命”,曰“诏书”,曰“御札”,曰“敕书”,曰“敕榜”。中书省的内部机构设置在北宋初期分为八房,在元祐更化后,有些增加和变动,但主要职权范围和内容并未发生大的改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设置及其职权范围。六部的长官都叫尚书,都隶属于尚书省管辖,负责主要的行政管理职能。处理日常的政务。户部的职能在北宋初年和神宗以后的时期变化很大,在大宋初年的经济财政职能属于三司,户部实际职权并无太多内容,到现在三司使的职能弱化,甚至被撤销,户部才有了经济和财政的职能。其他五部的职能在大宋期间无太多变动 。中央主要军事机构枢密院的设置及职权。枢密院是大宋的军政机构,与中书省对掌文武二柄,号为“二府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侍卫亲军步军。以上三军使为大宋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三军长官也是最高军事统帅。三军合称“三衙”。但三衙无调动兵马之权,枢密院掌“发兵之权”,三衙“掌握兵之权”,相互牵掣。中央主要经济管理机构三司使是北宋的一个特殊的经济管理机构,将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从行政机构中独立出来,另立机构和官员进行管理,三司使的长官“计相”的职能与宰相的职能进行了分割,三司使的长官地位虽在参知政事之下,但亦可视为副宰相。中央主要监察机构御史台的设置与职权。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御史台就是北宋的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与今天的监察机构有些类似,专管官员的纪律与作风问题。御史台的职权在北宋时期没有太大的变化。二、北宋中央主要职官设立的原则、原因和特点继承前朝,大宋的中央职官很多都因袭唐朝或五代旧制,如三师、三公,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都是前朝已有之职官,宋朝继承了唐和五代的一些职官制度。但进行了一些变动,以适应宋朝的新形势。如枢密使在唐朝时为宦官担任,五代时多为军人担任,在北宋时多为文臣担任。三司使也是继承五代的职官制度。权力分立原则。大宋时期是中央集权的鼎盛时期,枢密院与宰相分掌军政与行政权,三司使专管经济与财政,计相将财政经济大权从宰相的行政职权中分走,宰相再无权干涉经济与财政,宰相的权力受到进一步的削弱。在军事体制上,枢密院又与三衙分掌“发兵之权”与“握兵之权”,权力分割明白,互相牵制,皇帝成为最后的决策者。究其原因,五代的军阀混战和政权频繁更迭,给宋朝提供了前车之鉴,北宋政府吸取了教训,不使权力过分集中于一个大臣手中,而进行分权和制衡,这样皇权才会稳固,政权也才会稳当。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的北宋军事管理和指挥制度的改变很能够说明这一点。重文治。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的北宋,在国家政治机构中,主要用文官充任各级行政机构的官员,就连枢密院这样的军事机构,也改由文官充任,武将只能担任三衙等系统军事机构的长官。用文官对武将形成制衡,限制武将的跋扈。甚至以文官统领军队。如范仲淹与韩琦皆文官,却被派去负责对西夏的边防。北宋的文治的基石是科举制的兴盛,在宋朝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科举制度为北宋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受过教育的文官,他们中举或及第后,便直接担任各级官员。这与唐朝有些不同,唐朝虽然也有科举制,但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靠科举这项制度选拔的,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之一还有门荫制度。唐朝职官的“出将入相”制度,即武官出任文官职务的制度,在宋朝变成了文治政府制度,即文臣专任文官,甚至文官出任武官职务,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与唐朝和五代有很大的不同。三省无实际职权,名不副实。宋朝中央主要职官制度的特点。北宋中央主要职官制度的特点和核心内容就是“二府三司制”或“二府制”。就是中书省、枢密院和三司,分别掌握行政、军政和财政大权,是本着循唐、五代之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设立的,这是北宋中央职官制度的核心,也是基础。这个制度实际上是总结了唐和五代旧制的实践经验,并结合了宋朝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综合。虽然三司可以忽略不计,即使废除,恢复三省制。但枢密院与行政系统分掌军政和行政的格局并未改变。文臣典枢密院,并与行政系统分掌军政、行政权力,被当作北宋的“祖宗家法”,并被坚持下来。三、北宋中央主要职官制度的影响,北宋时期的三省制度与唐朝相比发生了改变。但枢密院这个军事机构和御史台等中央监察机构却被保留下来。只不过枢密院经常由丞相兼任,而御史台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完全照搬北宋的制度。同时北宋的中央职官制度还对辽朝有很大的影响。辽朝不仅设置了三省,还模仿宋朝设置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翰林院、大理寺以及三师、三公和其他一些汉制职官机构,都是受北宋职官制度的影响。北宋的中央主要职官制度其中的中央职官分权制和重视文治的原则很重要。但防止某个机构的独断专行的制度设计。虽然北宋的中央主要职官设置制度有些庞杂,而且前后变化较多,但整个大宋从开国到现在无宦官专权,无武将谋反,无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与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不无关系,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鲜明的特点都是值得坚持的。”妻子说道:“大宋朝的制度真是好,怨不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