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武思量二十载寻母记
盛夏,一个炎热的中午,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大门口突然鞭炮声四起,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震天响的鞭炮声所吸引,大家不约而同朝大门口望去。大热天,也不是过年过节,是谁会在平平淡淡的大门口燃放鞭炮?
人们聚拢后才发现,刚刚燃放鞭炮的是星夜兼程从老家乘车赶来,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的一位流浪受助人员的儿子。他一见到工作人员立马跪下磕头,一再感谢他们让他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妈妈。
这位磕头感谢的小伙子叫武思量,那年27岁,家在湖北省武汉郊区。他妈妈是前一段被救助站甄别成功,寻找到亲人的一位女性流浪受助人员。
从记事起,武思量就不记得有妈妈。上小学报名时,老师问他妈妈的名字叫什么,他只能抬头看看身边的爸爸。
从那以后,武思量才知道,妈妈在他刚出生不久,就因严重的产后抑郁症而出走了。爸爸和其他亲人曾四处寻找,都没有下落。后来爸爸为了照顾他,加上妈妈离家时间一长,寻找妈妈的事就拖了下来。但是,同学们还有邻居等,往往说他是没有妈妈管教的野孩子。在武思量心里,他憎恨自己,怨恨爸爸,经常做梦见到妈妈。
一次,他从梦里惊醒。他告诉妹妹:“我在江边玩耍,只见妈妈在长江那边呼喊我的名字,我就划船过去,但当船快到对岸的时候,妈妈就无影了。我喊呀,喊呀,妈妈,妈妈……”
转眼,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武思量发现爸爸经常喝酒喝得烂醉,而家里又没有妈妈。在当地,这会被人家看不起。人们都认为谁如果嫁到武家,那是不会幸福的。时间在一天天过去,武思量心里着急,时常对喝醉酒的爸爸发脾气,自己性格也变得孤僻起来。
终于,武思量还是遇到了自己心爱的那一半。当他24岁时,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情人终成眷属。武思量在武汉打工时巧遇的爱人,是位贤淑女子,除了生活上关爱他之外,积极帮他打听母亲的消息。只要一听到类似情况,她就会前去查看。
转眼,又是两年过去,妈妈依然没有消息,但是武思量在妻子的照顾下,性格有很大好转,也有了爱情的果实——一个可爱活泼的女儿。一家三口享受着幸福安稳的生活。
一天中午饭前,武思量接到当地居委会的电话,让他下午去派出所一趟。武思量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去了派出所才知道,上海传来消息,很有可能失散多年的妈妈找到了。他听到这消息后,一时难以置信,不停喃喃自语:“莫不是搞错了吧?”
但事实却是非常真实可靠的。武思量在上海见到了天天想念的亲妈。妈妈见到记忆中的儿子时更是泣不成声,手里紧紧拉住儿子,却不敢多看一眼因为自己生病之后没再多照顾一天的亲儿子。如今一个堂堂的大个子站在了眼前,他就是来接自己回家的亲儿子!她怕会再和儿子分开,她不再松开儿子的手。
寻亲,现在国内除了救助管理站(人们习惯称之为救助站)以外,也有其他各类形式和组织在努力。比如,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等着我”栏目组;缘梦基金框架下的“缘梦寻人工作站”和民间发起的“宝贝回家”等其他社会公益组织。
流浪,大都出于无奈,或贫穷困难。然而,现实中却有不少是遭遇突发事件,抑或一种生活病症所致,还有文化不足和智力障碍以及精神疾病等。当然也有一种是因生活方式和家庭事务矛盾从而走上流浪生活的。
随着我国的富裕和强大,脱贫已经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所以,如今在外流浪的各类人员不少是由于特殊原因而走上无家可归之路的。而帮助这部分人尽早找到家,寻到亲人,最大限度地摆脱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局面,从而实现由解决阶段性临时性的救助,帮助其脱贫解困的中国式寻亲,就成了救助管理机构必不可少的任务。这些充满波折的寻亲故事,直接反映了救助管理机构的救助水平和管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