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五裂的地形
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意大利历史才开始变得与众不同且至关重要。此前,它只是早期人类经历的一段段稀松平常的史前阶段而已。当时,在意大利全境内,农耕者逐渐取代采猎者,后来建立起来的国家,又被分成不同的部落聚居地。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分裂是由部落族群规模大小不一、实体经济政治集群缺乏所致。
就意大利而言,它的地形极不利于民族团结。这种情况如今依然存在。特别是,意大利多山,平原、河谷又相对较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波河河谷与相对平坦的伦巴第平原。波河河谷属亚地中海气候,在寒冷冬季那里雾气弥漫。伦巴第平原以南还有些其他平原,尤其是靠近罗马、如今已大多淹没于城市扩张洪流中的坎帕尼亚,那不勒斯湾的内陆平原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阿普利亚(意大利人称之为普利亚)。但它们没有一个比得上伦巴第平原那种规模。
意大利少有的平原与河谷,又常常被令人望而生畏的群山隔断。由于第三纪大陆漂移,阿尔卑斯山脉是意大利“最近”一次撞向欧洲其他地方形成的剧烈地质运动的结果。它把意大利与欧洲大陆分隔开。克劳迪亚·奥古斯塔路,是第一条穿过阿尔卑斯山脉的罗马大道。它修成于公元46—47年,从维罗那到现代奥格斯堡途中经过雷西亚山口。另一条罗马大道,是2世纪时从奥地利穿过布伦纳山口直通意大利的大道。1777年,人们铺设了一条穿过山口的马车道。直到18世纪80年代,在滕达山口连接了尼斯与皮埃蒙特大区的库内奥后,阿尔卑斯山脉西部才出现可供来往车辆通行的关口。但其他大多数地方直到很久以后才通车。
1801—1805年,拿破仑下令在辛普朗山口修建一条连接瑞士与皮埃蒙特大区多莫尔索拉的道路。即便是在当时,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末,关口都会关闭,不通车。1906年,辛普朗隧道开通,使得乘火车旅行成为可能。
继续往南,连绵的亚平宁山脉从内部将意大利分割开来。事实上,这条山脉是一系列复杂山区的集合。由于这种特殊地形的存在,意大利对意大利民族而言,就是彼此隔绝的各个地区。西班牙也是这种情况。但是,因为意大利没有像西班牙那样自15世纪起就是统一国家,所以它也就不存在中央与边疆的紧张局势。后来,西班牙的这种对立很快凸显出来,尤其是在卡斯提尔与加泰罗尼亚、巴斯克三省的竞争中。相反,意大利的此种冲突基本上是在1860—1870年,即意大利统一后的一段时期内才爆发的。
与地形有关的水土流失是个大问题。因此,之前沉积下来的山地土壤被耗尽,水土流向山谷、平原与海洋。实际上,在意大利较早的历史时期中,由于人类的长期定居,当大面积植被遭到砍伐时,水土流失进程加剧。结果,如今意大利大多数高地地区都是不毛之地且长期如此,由此导致的水土流失也经常是严重的。
此外,许多山谷谷陡坡深。在现代筑桥技术出现前,在通常较短的河道与融雪、暴雨产生的水流的共同作用下,山谷难以通行。因此,河谷的情况因季节而异,变化极大。可能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就像阿尔诺河洪水那样。它在1740年、1966年两次重创佛罗伦萨。1870年,罗马也暴发了洪灾。1849年,一场疟疾夺走了朱塞佩·加里波第之妻阿妮塔的生命。因此,1875年,他计划让台伯河改道,让它不再流经罗马,并把它改造成适航的水道。但是,这项计划并未付诸实施。洪水也影响了河道及跨河交通运输,扰乱了诸如磨坊一类依靠水力运作的行业,破坏了最富饶的农产区,还导致疟疾的出现。
地形问题极大凸显了距离的影响。按照早期人类的尺度来看,地图上的距离本身是相当遥远的。事实上,时至今日,虽然旅行已经快得多得多,距离却依然很遥远。即使忽略必须在山脉上爬上爬下,或因绕行而产生的额外距离,忽略与之相关的许多反复出现的困难,从阿尔卑斯山脉到意大利本土的卡拉布里亚大区顶端的旅程也是相当漫长的。当时,如果人们要到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岛屿西西里岛去的话,还要跨越墨西拿海峡。墨西拿海峡给人带来了一些更严峻的问题。在蒸汽机出现以前,由于逆风或无风,海上航行充满艰辛。无风时,人们要靠划船或是用帆来获取动力。墨西拿海峡位于西西里岛东端与卡拉布里亚大区西部之间。这里也许是关于六头海怪斯库拉与毁坏船只的大漩涡卡律布狄斯的传说的起源。它们最初见于荷马的《奥德赛》中。事实上,墨西拿海峡确实有个天然漩涡。这个传说证明它们给人类带来的恐惧,也说明传说是对地形的铭记方式。同样地,还有位于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东北部的巨岛。据说,奥德修斯刺瞎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后,率领船队夺路而逃。巨人向船队投掷石块,从而有了这座岛。
距离与地形妨碍了交通联系。罗马人试图通过修路来解决这个问题。罗马大道是1925年开始兴建的,是最早的高速公路。当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时,它连通了米兰与瓦雷泽(如今称作A8高速公路)。如果是在地形平坦的地区,问题就会容易得多。因此在16世纪初,一封特快专递可于24小时内将消息从米兰飞快送至威尼斯,甚至能在50小时内跨过亚平宁山脉,将消息从罗马传到威尼斯。但这些时间调度安排并非常态。直到19世纪,随着铁路、汽轮、电报,以及由烈性炸药开辟的隧道的出现,这方面才有了重大进展。此前,旅行与信息传递通常缓慢、不可靠,冬季尤其如此。遇到政治动荡的时期,情况则会更加恶化。
意大利的城市居民普遍将亚平宁山脉看作一道屏障。但它不仅是一道屏障,也是许多人生活的地方。其实,很多农民与牧民在山坡上生活、工作。长期以来,意大利社会存在政治与宗教上的紧张局势。矛盾的起因是城市当局试图控制在他们看来无足轻重、惹是生非的高地。例如,这种对抗体现在对阿尔卑斯山脉西麓韦尔多教派的宗教迫害上。它也更普遍地体现在16世纪、17世纪的反宗教改革运动,18世纪的“启蒙运动”政府,拿破仑政权,以及1861年新意大利王国的建立。虽然包括皮埃蒙特大区、那不勒斯、摩德纳与意大利在内的地区向统治者们贡献了忠诚可靠的军队,但阿尔卑斯山区与亚平宁山脉北部地区在1943—1945年是反抗纳粹德国与墨索里尼的重要基地。这种基于地形而产生的文化矛盾,如今仍是一大突出特点。
谈到另一个话题,在另一张完全不同的时间表上,由于亚平宁山脉在地质上的特殊性,意大利也面临着剧烈地质活动带来的诸多问题。火山爆发使土壤地力肥沃,但熔岩也会造成巨大破坏。埃特纳火山(这座欧洲海拔最高的火山,据说是因为女神雅典娜把西西里岛压在巨人恩克拉多斯身上形成的)与维苏威火山尤其如此。与诸如斯特隆博利岛之类的火山岛不同,这两座火山都靠近主要居民区。公元79年,著名的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与赫库兰尼姆两座城市因此遭了殃。1669年,埃特纳火山喷发,进而吞没了卡塔尼亚。该城浴火重生后,人们仿照巴洛克风格重建,让它至今仍然与众不同。
地震一直都是具有毁灭性的,就像1511年、1976年的弗留利地震,1693年、1968年的西西里岛地震,1979年、1997年的翁布里亚地震,1980年的那不勒斯地震,2012年的曼图亚地震,2016年的意大利中部地区的地震一样,不胜枚举。1908年的地震摧毁了墨西拿与雷焦卡拉布里亚,导致8万~10万人丧生。据可靠消息称,死亡人数保守估计是77000人。这场灾难造成的破坏甚至超过了战争的影响,而当时的政府又处置不当。1915年,另一场地震摧毁了罗马以东的意大利中部地区,30500人丧生。
这样的经历与威胁,构成了个人与集体的生活体验,同时也塑造了意大利的文化:宿命论与宗教信仰都得到强化。1756年,撒丁国王、皮埃蒙特统治者卡洛·埃马努埃莱三世及皇族成员出席都灵大教堂庆祝活动,感恩都灵基本毫发无伤地躲过了最近的一场地震。1769年3月有地震预报说,那不勒斯将完全毁于地震之中,这让一些当地人陷入恐慌,教堂里一时人满为患。
就意大利历史而言,大多数时候,疾病也一样有着严重的破坏力。1423年,威尼斯在利多对面的拿撒勒圣母教堂岛(如今称作老拉扎雷托岛)开设了第一家疫症院,即永久性传染病医院。后来当瘟疫不再肆虐时,它成了穷人的庇护所。随后,1468年,威尼斯开办了第二家疫症院。热那亚及其他地区迅速效仿威尼斯体制。瘟疫持续造成严重影响,直到1743年意大利的最后一场传染病在西西里岛与卡拉布里亚夺去47000条生命才结束。是年,威尼斯派出战舰前往亚得里亚海,阻挡自疫区驶来的船只靠岸。寒冬也阻断了威尼斯与意大利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国法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因此摩德纳公爵弗朗切斯科三世也被迫隔离。1781年,意大利采取大量预防措施,阻止瘟疫继续传播到巴尔干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