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研究创新与局限
(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理论创新。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规划出台时间较短,国内学术界专门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定性阐述。本书通过构建江西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绩效评价框架开展实证研究,并探索示范机制,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
(2)应用特色。针对“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极强的应用背景,着眼于对江西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绩效进行评价,并探索示范机制,本项目成果可以为江西正在开展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3)研究方法运用上是一项新的尝试。现有研究以规范研究、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本书综合采用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用到了很多计量分析工具[如拓展的DEA模型、Malmquist指数、SSAR-Tobit模型、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滞后模型(SLM)等],在研究方法上显著区别当前本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受客观数据资料的局限,本书重在探索性和思辨性,对所研究的问题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研究框架的局限。本书着眼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目前在该研究领域还缺乏令人信服的研究框架,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框架是基于江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特殊性,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提炼和归纳而成的,其科学性和可靠性还有赖于后续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2)研究内容的不足。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涉及的内容很广,不同指标的选取导致结果差异较大。本书并未对江西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各维度作详细划分,可能影响最终政策的针对性。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将江西重点生态功能区各维度进行划分,尤其是考察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绩效的差异性,以及相应的分类政策优化取向。
(3)研究数据的限制。有关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数据缺失严重,尤其是县域层面的研究数据非常欠缺,如衡量相关绩效投入的数据、反映绿色产出的相关数据等都难以获得。鉴于研究数据的缺失,本书的研究结论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1) 李佐军.生态文明在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升为千年大计[N].经济参考报,2017-10-2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