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楼上的文化含蕴
楼上周氏家族在500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以耕读文化为特点的传统村落。而楼上古寨是中国明清时期贵州汉族移民发展史上的经典样式与活态例证,是家族文化、耕读文化与贵州本地文化融合共生、高度发展的典型代表,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在历史上,楼上所在地是夜郎故地,是百濮、氐羌、南蛮、濮越及苗、汉、土家等族系的交互汇聚之地,又是历代屯军之所,更是历代中原各民族避难迁徙的要道之一。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和相互融汇、文化习俗的相互融合、文化意识和观念上的相互影响,使得楼上周氏家族所居之地的风俗、文化具有历史汇融性和多元性等文化特点。楼上周氏家族文化,同样也是江南、巴蜀、荆湘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所生发形成的文化奇葩,特别是其耕读文化,是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典型。
在500多年的耕读生活中,周氏家族始终传承周公之礼,崇尚儒道之学,融合思、石两地民族习俗,并由此生发、绵延、拓展,所不断积累而成的文化。归结起来,在于敬天地自然、敬祖宗祖训、敬文化教育等,在敬畏中又凝聚,逐步生发,形成了一种敬畏文化。周氏家族始终以敬畏之心来对待自然、社会及生活,并通过家族耕读生活表现出来。其耕读目的,在于通过耕以足衣食、读以养身心,因而,人生有着落,内心有存放,精神有追求。在生活及行为中,逐步形成一些家族的内在逻辑,包括敬畏一心、耕读有则、至公是守、礼让是序、睦邻友好、扶危救难、家族一体等风尚与规范。
对传统文化尊重,对家族自身的文化发展,对家族的治理,对家族价值观的确立、肯定与努力践行,是楼上周氏家族发展绵延的根本。在生存繁衍及家园建造中,对天地自然敬畏与道法自然的运用、对祖先礼敬、对教育重视、对族识凝聚、对人情浓厚,已成为一代代人价值的内化和对生命的深刻领悟。这些是楼上周氏祖先留给子孙最宝贵和丰厚的精神资产。其中许多思想观念,对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和思想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其家族所蕴含的文化特征表现在:
敬祖宗,感恩泽
楼上周氏是一个十分崇敬祖先的家族,其村落的核心是宗族祠堂,对祖宗、祖训,始终心存敬畏。族有宗祠供奉祖先,家有香堂敬仰先人。楼上周氏分别建有宗祠和昭宗祠。现存的楼上周氏宗祠,建于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用以供奉、祭祀周氏历代祖先,同时也是家族治理议事、调解纷争、处理族事的重要场所之一。
敬祖宗还表现在为祖先立碑修墓和每年的清明祭祖活动。周氏家族500多年来,从一世祖而下,所有祖墓都立有石碑,每年在清明都要举行清明会,进行祭祀缅怀。在清明期间,每家都要对祖墓进行修理、垒砌。周氏家族自明清以来,一直靠勤劳与节俭生活,再苦再累,也敬祖为先,不包坟也要立碑,以此表达子孙对先祖的感怀与敬仰之心,可谓是至诚至恭、独特而深厚的。
敬天地,礼神明
周氏家族一直保持敬天地、礼神明的信仰。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先后建有梓潼阁、观音堂、小屯寺、各粮寺、三个文昌阁、观音阁、两座城隍庙、魁星阁、川祖庙、许仙庙、土地庙、山王庙、龙王庙等一系列的文化建筑。在周氏家族中,富裕人家少有,其修房造屋非常节俭素朴,但对修建文化建筑,却不遗余力,所需财力物力,也是现在难以想象的。这种崇尚文化之概,从中可见一斑。
周氏家族,从四世周国祯始,因外任归家,数日七子俱亡,于是晏然悔悟,敬天地,礼神明,救难济急,无善不为,并日日于梓潼阁中修斋念佛,还要求子孙始终坚守。其后周氏家族除耕读之外,修斋敬神,补路修桥,布施急难,朔望神诞,尽礼诚拜,世代不移。而对天地自然,对祖宗祖训的敬畏之心,无论时代如何推移演进,周氏家族传承有序,始终如一,对祖宗敬仰,对先人的祭扫,那种感恩与敬怀,是根深蒂固的。
遵祖训,思传承
楼上周氏家族的祖训、庭训、遗训等代代相传相守。周氏家训多以口头教子、临终遗嘱等形式传承,世代必须遵循家训。最初的家训,是周氏第四世祖周国祯所立,并赐封子孙及后代:“不愿儿孙去为官,唯愿儿孙个个贤。”自此而下,世代谨遵,持守不悖,不求做官,只问耕田读书。周国祯立此家训后,并推行“勤、俭、忍、让、孝、礼、义、耕、读”等处世治家之道,并作为遗训传于后代。
周氏家族还重视家训及家族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到了清乾隆年间,周氏第六代文人代表周易认为“人生最大乐事,莫过于子孝孙贤,而孝子贤孙都由祖宗积德而来”。因此,他特别注重祖德的积累和文化推播,将祖德之范、训诲之言,嘱之子孙,形成文字,传载于族谱。周氏明清以来,从周易开始倡导,周兴元、周之翰等编修族谱,通过族谱记载着家族发展的历史沿革、祖德、族规、族训等,作为家族的历史文献、家族档案、家族记忆,加以珍视和传承恪守。
崇教育,守耕读
楼上周氏从梓潼阁、文昌阁、魁星阁等庙宇文化修建,明末清初,各种私塾应时而开,遍及族里,倡读促耕,养贤树范,举全族之力而为之。在明清,特别是清中后期,周氏家族利用梓潼阁作为族人的庠序之所,用于办学或开设书院。周氏家族的子弟普遍受到了应有的诗礼之教,使周氏家族中,有许多人都能成为明理正直的贤人。
在周氏家族的教育风尚中,六世周易夫妇苦心齐力,训诲有方,事迹最为典型,其四子一婿及五孙都考上秀才,有“九子十秀才”之称。之后,其重教之风,从未间断,并一直保留着“有庐舍以避风雨,有桑田以给衣食,有学校以治身心”的耕读传统。其祖训之“读”,不是为求取功名,而是明礼义、治身心,知情达理以做贤人。在治家、处事、立身等方面,其所保留的诗礼传家、耕读相尚、正直诚信、忠孝慈爱、谦和宽恕、与人为善等风尚,又无不含蕴着农耕文明那种诗意的、含蓄的、朴素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
楼上周氏耕读并重,以诗书为业,虽然生活朴素,却能读书习艺,家庭无论贫富,都重视对子女教育及文化熏陶,使得明清两代贤人辈出,风规遐迩。周氏家族中几乎人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年年春节,家家户户书写春联,上至耄耋,下至稚童,形成风尚,自娱自赏,乐在其中。可以说周氏家族重视读书,已深入族人之心,每家每户对教育重视都是不遗余力的,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之守。
重亲情,凝意识
血缘是楼上周氏最自然的联系,亲情是其共有而深沉的感情。因此,周氏以血缘亲情凝聚着无比强大的家族意志力,而血缘亲情与家族文化也脉脉不断地发展着,有着内涵深邃的文化标志。
周氏是一个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社会形态,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生存方式,有着浓厚的血缘亲情。在其家族500年来的生存状态及家族意识中,家族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家族文化建设,学校、庙宇、桥梁、道路、沟渠、生态,都是家族凝聚意识的产物。特别是在烽烟、匪患严重的清末民初,因意识凝聚而家族一心,抵御外侵,使家族受损减少许多。再如古寨建成几百年时间,只要发生火灾,全寨出动,只需五至十分钟,即将火势扑灭,而避免了多起火灾。这也是至今古寨保存完好的原因。
尚礼义,守孝道
周氏家族500年来,一直秉承祖训,始终以“师三代遗风,亲睦友助,本分持身,以孝以友,忍让为先,以耕读肇根底,以礼义作门户,于己从严,待人从宽”等作为周氏家族行为准则。因周氏家族是周代周公旦的后裔,所以,事事必以周礼为规范,以此作为责任与使命,传承推扬周公之礼,并自然而然形成许多礼义之道,一切族事必讲礼节秩序,必遵族规家训;所有族人必须遵守行必仁义、待必宽厚、交必诚信、处必相帮、友必互助等家族规范。
孝悌仁爱,同样是周氏家族形成的良好传统。对族中孤寡老弱的生活,族中有多项措施予以保证。一是有兄弟叔伯,则由其承担抚养责任;无者,则亲支承担;而无亲支者,族中有能力者,则义务承担;无义务承担,则由族中义田、义仓救济,或全族捐济,总之生养必育、病老必养,爱幼尊长,蔚然代代相尚。
周氏家族长期通过教育、生活、娱乐,不断地、不同形式地宣扬孝道之风,用历史上的家族中的典型进行教化熏染,积德积善,行孝必彰,这样代代相续,“子有孝敬之行,孙必有敬子之思”,凡是家族中不孝之子,有族规相约束外,还族起而谴责之。
强族治,求和谐
楼上周氏家族是一个善于统筹管理、自治有声的家族。对于一个家族的管理而言,几十年,或几代人,这是比较容易的,但十几代人沿袭至今,能和谐相处,能形成统一而凝聚的家族社会,这是极为不易之事。
明清时期,家族实行有效管理,在以德治族的基础上,实行家族的族长委员会的管理方式,也是利用儒家思想对家族治理的一种范式。其表现在治族在于治人,治人在于治心。在管理自治的过程中,家族不仅通过诗书礼乐来熏养子孙,并不断利用家族化的习俗风尚、道德规范来进行有效约束,更是推行并树立“人人是贤人”,使之形成恭俭孝悌、明德知物、知耻达理,心中有家人、有家族、有他人、有礼义、有廉耻、有仁善、有诚信等意识行为,实现家和家族的稳定与和谐。在处理家与族的关系中,强调压缩私利,放大公益,人人遵守,使家族生活有理、有序、有节、有度、有制,达到家族和谐乐融,形成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尚、睦邻友好关系。这也是楼上乡规族约得以有效施行,有序传承与延续的重要原因。
由于周氏家族人口剧增,村居逐步扩大,耕地、山林、水源、宅基地等问题层出不穷,支派关系也变得纷繁,凡是族中事务、纷争与矛盾,必须化解与调和。如何化解纷争,谁来调和,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周氏治族所重者,以德为本,以直为方,并依靠族中德高望重者,来秉公裁决,不偏不倚,使矛盾化解,双方信服,使得家族内部管理不留后患,思虑长远。
明清以来,家族化的自治管理,在楼上得以很好推行,大量家族贤能直接参与家族的管理和村落建设,不仅凝聚家族意识、规范家族风范,逐步实践运用家族自治,来有效地教化和管理家族,也增强了家族集体的自治能力,实现了明清以来一种不同于官方儒学的家族自治管理,并解决了政府长期难以实现村族管理的困局。这些做法提高了楼上周氏家族的文化形质,使得楼上周氏家族达到了和谐统一,因而形成民风淳朴、处事坦率、互助乐处的习尚。
克勤俭,尚精神
勤俭持家、信仰立族,是楼上周氏家族信守不变的治家治族之道,也是其绵绵不衰的原因之一。
楼上周氏,依山而居,地利水源,土少石多,坡坎高低不平,开垦种植,艰辛非常,然而世世代代,凭借勤劳与智慧,或破土筑屋,或垒石砌坎,造田而耕,或修道引渠,皆不计成本,勤劳至极,无与伦比。今天所见之田畴莾莾,起伏错落,皆石砌土填而成,每个屋基、每根田坎,都历尽千辛万苦而不辞。其耕种也因地远田偏而费力难种,其犁田挖土、施肥入种、薅刨管理、秋收冬藏,可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代代如斯。
古人有言,开其源在于勤,塞其流在于俭。周氏奉行俭为美德,人人知之,人人亦能言之,人人亦能实践之。其祖训再三告诫:“至处家之道,勤也俭也忍也。勤而不俭,不如不勤;俭而不勤,不如不俭;勤俭而不忍,不如不勤俭。三者并用,而家道兴,且德业由兹成矣。于是家业赖以守,门楣赖以光焉。”
在楼上周氏的修房造屋、居处往来、日用出入等生活中,厉行节俭,从不铺张,居家建设,即使富余,也以素朴为尚,用材因地制宜,木屋石坎,宜居是则,节俭有方,所以楼上古寨500年家居建设中看不到奢华阔绰之处,再现的是节俭之风。家族文化建设、家族教育开置、家族公共设施、家族娱乐场所、家族生态环境,则不遗余力,竭其所能,人力财物,皆按需足用。其目的在于物质居用,力求简朴;精神生活,力求丰富与充实,并期待文化与精神上的富有。
周氏于劳作、于物质,可谓勤俭备至,于物质之外,非常注重生活中自娱自乐,或琴棋书画,或品茗奢谈,或吟风弄月,或戏剧灯舞,或节庆会典,其生活有品质,情趣富追求,人生有信仰,心中有梦想,家族有望境。
法自然,顺时序
楼上周氏家族,聚族而居,虽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崇尚自然法则,然能因势因地,依山傍水而居,并与周边的山林、农田、河流自然衔接,相互融合,形成具有独特的适应环境、保护环境、利用环境的意识与智慧,无不体现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家园建设,还是农田开既垦、生态自然的保护与利用,更体现其合理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从水源利用与灌溉而论,全族根据地形地利,从火石丫、白岩、消坑田、黄泥田、古寨、官塘、凉水井、上苗寨至灯山,筑有山塘20多个,开沟引渠无数以利灌溉。因此,在河边、沿溪沟泉涧之处,多置碾碓、建造舀水车,在山水集中之坳口、弯湾、坡坨、凼凼处,修筑大小不同的水塘或堰塘等,特别是阁坳口所筑山塘,因古寨东面没有沟渠排水,除蓄水灌溉外,还起到最大防洪作用。楼上古寨处于整座大山下部,春夏之季,暴水倾盆而至时,山洪因山塘吞吐调节,使田土家园不被山洪冲毁。同时,此塘处于梓潼阁、戏楼旁边,还可为防火提供水源,甚至在暑夏还可引水为牲畜饮用、滚澡消暑等作用。而在山塘堤边植树护塘,山塘中或草或荷或蒲,每每春秋之际,一池树影,极为美观。通过对自然守护与利用,逐步实现了人与山、水、田、林、塘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和谐的统一,使得楼上500多年来,未发生过洪灾、火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楼上周氏不仅充分利用自然,而且遵循自然规律与节律,春种秋收冬藏,皆能够同自然的物候节律保持紧密而内在的联系。各因其时,井然有序,甚至生活中的习惯、劳作、饮食、起居、娱乐无不保持一种远古的、质朴的,又是与自然节律广泛相融的联系,深层次地和谐统一。在其生存繁衍中,对自然崇尚不息,参赞化育,感应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与自然相生相融,与自然节律和谐、统一的运行规律。
居望境,美园林
楼上周氏对家园的建设可谓匠心独运之极致。其家园与文化景观建设,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境界,特别是古寨,最富魅力。一是精湛的家园艺术所蕴含的艺术思想、美学境界和艺术方法;二是无论在建筑形式、构造手法,还是在工艺制作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传承的工艺水平,极具审美价值和普遍宜居价值;三是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审美理想,对自然环境及其生态的保护,无不体现其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山水田园相守相望的境域。
周氏以梓潼阁为核心的家族园林建设,更是作为一种大空间尺度的综合性文化艺术的载体,它本身就含纳或聚积着丰富众多的艺术文化门类,其中至少包括建筑、绘画、哲学、文学、园艺、各种工艺美术及日常起居所包含的各种生活艺术、节俗和礼俗等,融汇交织,形成了完整体系、发展脉络与精神内涵。
楼上周氏家园,有着非常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家园体系的特点,以及可触可感的古典园林一样的景观魅力,那无处不在的美景,使民居建筑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通过筑塘蓄水、植树建亭,使古寨四面皆成天然画卷,步移景换,处处可观,而应接不暇。
楼上通过长期的人文积累,对山水田园进行多种多样的文化赋予,丰富其人文内涵,逐步将楼上之景,进行提炼概括,又不断充实丰富,再浓缩、再赋予而升华成为今天的“楼上十二景”“漻崄河十二景”等著名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