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铿锵豪迈的湘音震撼神州,传遍世界。从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关于新中国国名的讨论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新政协筹备会阶段,关于国家名称却有个集思广益、深入探讨的小插曲。
政协筹备会第四小组,负责起草政府组织法草案,工作进展比较顺利。筹备会工作小组起草的文稿中,使用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一名称。因为,在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在致辞中说:“过去,中华民国是名不副实的。现在,我们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并且他还呼喊“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的口号。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华社资料照片)

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新华社资料照片)。
在最后一天的讨论中,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先生提出质疑说:“有几位老先生嫌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名字太长,他们都说应该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且民主一词democracy来自希腊字,原意与人民相同。”后来,经过讨论和表决,最终确定新中国的国名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确定,在国体和政权基础上体现得“鲜明、准确、完备”,凝聚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位代表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极其负责的精神和审慎的态度。
国名简称的争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确定之后,还有一个关于国名的简称问题,需要仔细斟酌。原来,在起草《共同纲领》草案时,有代表提议,考虑到照顾人民的传统和习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称后面,加了一个“中华民国”的简称。最初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中,也有“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简称中华民国”这一内容。后来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后,这一简称仍然保留。
对于使用简称的问题,周恩来总理解释说,中华民国叫了38年了,一下子换了,会使落后的政治水准很低的人不能接受。所以,我们许可简称中华民国,但这个中华民国的性质与过去是有区别的,它不包括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在内。
然而,“中华民国”这个简称还是在政协代表中引起很大争议。1949年9月21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后,马叙伦、陈叔通、郭沫若等代表即递交一份提案,提议取消中华民国的简称。政协会议主席团对是否取消国名简称采取了审慎态度。9月26日,由周恩来和林伯渠联名在六国饭店宴请二三十位年逾七旬的辛亥革命以来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周恩来开宗明义地说:今天请来赴宴的,除几个人外,都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长辈。我们国家有句古话,叫作“就教长者”,今天就是就国号简称问题专门听取各位长者的意见。
周恩来点题之后,中国民主建国会的黄炎培第一个发言。他说,由于老百姓教育落后,感情上习惯用“中华民国”,一旦改掉,会引起反感。留个简称,是非常必要的。他还说,待政协会议三年后换届再来除掉,并无不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何香凝说: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个成果,那是用许多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关于改国号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能照旧用它,也是好的,如果大家不赞成,我就不坚持我的意见。清朝进士周致祥表示不同意,他认为中华民国是一个祸国殃民、群众没有什么好感的名称。
这时,年逾八旬的海外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站起来发言说:我是参加辛亥革命的人,我尊重孙中山先生,但对于“中华民国”4个字,绝无好感。理由是中华民国,与民无涉。22年来更是给蒋介石与“CC派”弄得天怒人怨,真是痛心疾首。我们试问,共产党所领导的这次革命是不是跟辛亥革命不同?如果大家认为不同,那么我们的国号应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抛掉又臭又坏的中华民国的烂招牌。国号是一个极其庄严的东西,一改就得改好,为什么要三年之后才改?语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仍然叫作“中华民国”,何以昭告天下百姓?我们好像偷偷摸摸似的,革命胜利了,连国号也不敢改。我坚持反对什么简称,我坚决主张光明正大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司徒美堂的话使在座者感同身受,报以热烈的掌声。人口学家马寅初教授立即表示拥护司徒美堂的意见,他还补充说,中华民国这个简称实在不伦不类,不像话的。
接着,张澜、陈叔通、沈钧儒、陈嘉庚等发言,均赞成司徒美堂的意见。陈嘉庚还说,大家对中华民国绝无好感。当然,落后的人会一时不习惯,过些时候就好了。
周恩来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并把这些意见综合后送主席团常委会参考。后来,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文件中,都去掉了“中华民国”这个简称。
“人民万岁”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日子。当天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典礼,被称为“开国大典”。
清晨五六点钟,参加庆典的人群,怀着无比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从四面八方向天安门广场集中。上午10时,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参加开国大典的30万军民已经齐聚,热情的欢呼声、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人们翘首期待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1949年10月1日,首都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的盛况。(新华社资料图片)

图为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开国大典上冉冉升起,迎风飘扬。(新华社资料图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华社资料图片)
此时,昔日残旧的天安门城楼已经装扮一新。天安门正中央挂着毛泽东的巨幅彩色画像,城楼上八个大红灯笼高悬,红墙两侧写着两条横幅大标语。大约下午2点50分时,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乘车到了天安门城楼下,从左侧一步步走上来。当毛主席踏上最后一个台阶时,大喇叭里传来播音员丁一岚和齐越的声音:“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顿时,整个广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响彻云霄。

图为开国大典之夜。(新华社资料图片)
下午3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开始。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用他浓重的湘音,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庆典仪式结束后,已是华灯初上,群众举行盛大游行。当游行队伍经过主席台时,人们都高兴得手舞足蹈,“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声音,令每一位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天安门城楼上,面对群众震耳欲聋的呼喊声,毛泽东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他探身栏杆外,不停地向广场上的群众挥手致意,情不自禁地在扩音器前大声高呼:“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领袖和群众的呼喊在城楼上下相呼应,将人民对领袖的爱戴和领袖对群众的挚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庆典结束后,毛泽东乘车回到中南海菊香书屋,仍然激动不已。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人民喊我万岁,我也喊人民万岁,这才对得起人民呀!”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砸碎旧的国家机器,在这片古老而又灿烂的土地上真正站立起来,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
庞松:《共和国的年轮(1949)》,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