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共和国记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64年 描绘现代化宏图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正式和完整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初绘“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

近代以来,中国无数志士仁人为实现强国富民的现代化梦想,先后提出“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主张,进行了不懈努力,但都没能够实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现代化继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最初,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是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的。早在党的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革命胜利以后,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党对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逐渐清晰起来,内涵更为丰富。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词中说: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23日,周恩来在这次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他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摆脱落后和贫困”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1964年12月21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周恩来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资料照片)

在提出现代化构想的同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还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步骤。1956年,党的八大前夕,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初步工业化。第二步,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党的八大召开期间,毛泽东把实现第二步目标所用的“几十年的时间”明确为50年到100年。也是在党的八大上,“四个现代化”目标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要“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1957年二三月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提法,将交通运输业归入工业,不再将其单列为现代化的一项内容,创新之处是将科学文化纳入现代化范畴,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科学文化和工业、农业并提,现代化的内涵更为丰富。这也表明,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召开之后,党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重视知识分子和发展现代科技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

1959年末至1960年初,毛泽东提议重新加上国防现代化。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周恩来建议将“科学文化现代化”修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1963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体系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用50年到100年时间,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至此,“四个现代化”目标形成了完整的表述。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了出来。

周恩来重申“四个现代化”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四个现代化”正式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同时描绘了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从此,“四个现代化”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这一宏伟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方针,原本准备从1966年起开始实施,但是“文化大革命”打断了这个进程。

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刚开始实施就被迫中断,国家经济建设遭到十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据统计资料,在1967年到1969年动乱最严重的三年中,我国经济建设已经陷于停顿和倒退。“文化大革命”后期,面对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局面,毛泽东和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把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72年7月,毛泽东在会见刚果国务委员会副主席拉乌尔时说:“你们现在愁你们的经济,我们也愁怎样把经济搞上去,搞上去不是搞几个原子弹。”1974年11月,毛泽东作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

1975年1月13日晚8时,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77岁的周恩来已经是重病缠身,抱病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因为身体极度虚弱,5000余字的报告,周恩来已经没有气力读完,面对2864名代表的期待,他只念了头尾两段。当读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时,周恩来站了起来,用沉稳有力的声音重申:“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时隔10年之后,再次听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代表们无比激动,报以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

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总理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资料照片)

1月17日,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提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再次唤起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然而,要把这一宏伟蓝图很好地付诸实践,那还得“文化大革命”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

参考文献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