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
在本书中,人际距离主要是指人际交往时关系的远近与疏密。当然,这个概念的使用并不仅仅限于心理范畴,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它同样被用来描写言语交际中的距离即语用距离、非言语交际中的空间距离即身体距离、人际交往中所存在的社会距离以及文化距离。文化距离作为一种宏观的范畴潜在地影响着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交际行为,所以是本书对人际距离进行深层次挖掘的依托。跨文化的概念在本书的实证调查中主要涉及中国与德国两种文化,但是,在阐述和梳理跨文化研究理论时,则该概念不受这一限制。在实证调查中,中国留德学生系指从中国大陆赴德国以学习和研究为目的的中国人,既包括国家及单位公派到德国高校及研究机构进修、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的访问学者和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也包括自费奔赴德国高校攻读学位的学生,但未将中国港、澳、台地区的留德学生列入本书的研究范畴之内。上述群体在本书中泛指时统称为留学生。“学习”这一概念很容易被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狭义的学习,即在学校等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尤其与留学生这一概念结合起来更容易使人产生这种理解。但在本书中所谓的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主要是指对环境的认知、适应过程和对自己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再)认识、调整与改变,这实际也包括狭义的在教育机构所进行的知识、技能的学习。
笔者选择留德学生的跨文化学习这一视角,试图在跨文化学习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留德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留学生在德国这一异文化环境中对人际距离体验的第一手资料,挖掘留学生跨文化学习过程中人际交往的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的深层次原因,从学术角度实施对这一群体的指导与关怀。这些构成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课题要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从跨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视角探讨跨文化学习概念及理论,从中发掘跨文化学习理论对中国留学生在异文化环境中的跨文化行为能力的指导意义。
(2)阐明人际距离在人际交往中不同层面上的表现形态:身体距离、语用距离、心理距离、社会距离、文化距离。探讨人际距离这五个不同层面的关系,揭示文化因素对人际交往的这几个层面上的距离的影响程度。
(3)将距离原则纳入与言语及非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和“权势”/“平等”原则的对比分析之中,论证距离原则是更基本的原则,无论是礼貌原则,还是“权势”/“平等”原则,都是距离原则的体现。因而,人类行为的各个层次的动机最终都可以用距离原则加以阐释。
(4)通过问卷调查与追踪访谈等研究方法实施对中国留德学生的调查研究,并建立留学生的主观理论结构图,挖掘他们在本文化和异文化环境中对各层面人际距离的不同体验、对异文化的适应和学习历程,构建被研究者视角上的人际距离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学习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