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人际距离问题研究综述
空间会说话。——霍尔
距离“也具有一个体系”。——钱敏汝
保持合适的距离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人们的每一种相互作用都是建立在“建立距离”([德]Distanzaufbau)与“消除距离”([德]Distanzabbau)的辩证基础之上。[1] 因此,对于人际距离的观察与思考一直伴随在人们的交际行为过程中,从未间断过。
Roeder(2003)通过美国心理学杂志的搜索引擎“Psychinfo”搜索“personal space”(个人空间)及“interpersonal distance”(人际距离)两关键词,对20世纪60年代至2003年期间涉及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的研究做了统计。根据其统计数据,人际距离问题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后,于60年代得到初步发展,研究成果逐步增多;进入20世纪70、80年代,关于“人际距离”和“个人空间”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显学,在70年代后期达到顶峰,呈百家争鸣之势;此后相关研究骤然减少,学界已经不再蜂拥于该现象的研究;进入90年代后,相关研究降至谷底;进入21世纪之后,学界对该现象的研究兴趣进一步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