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日益紧迫的今天,大学教师的教育职责虽然一直都被强调着,却屡遭质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稳步推进的当下,大学教育的任务艰巨,但大学教师的精力常常分散至多处。究竟应该如何从大学教师本身着手,推动大学之教育功能的实现,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且是一个关键的实践命题。已有研究要么更多地关注大学教师学术职业这一综合性的身份,要么更多地采用思辨的方式指出大学教师职业伦理之应然状态,真正聚焦于大学教师教育者身份的研究寥寥可数。然而,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大学教师的教育者身份究竟具有何种内涵”这一前提性的问题,那么,对大学教师发展、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就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
正是基于如上理由,本书以“当代大学教师对教育者身份的理解与建构”为研究主题,通过对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取径的应用,采用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对15名受访者的访谈文本进行话语资源和话语秩序分析,以期能够通过鲜活的教育现场,揭示当前大学教师在教育者身份的自我理解与建构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时代特征,从而有利于人们准确把握大学教师教育者身份的内涵,进而拓展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视阈,并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大学管理者关于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定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
本书最重要的研究发现是:受访教师并非基于一种清晰的职业角色定位来践行自己的教育者身份,而是根据其自身的认识,“自由”选择教育者身份的定义。这种自由选择直接表现为他们对职业认同的双重误读,而这种误读在中国大学的特殊情境中又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默许的。
具体而言,本书的研究结论包括如下三方面:
首先,受访教师是通过内容、权责、意义和性质四个方面来描述其自身的教育者身份的。其中,受访教师对于教育者身份性质的理解影响其对其他几个方面的理解。根据教育者身份性质的两条属性(即教育者身份是否纳入职业身份中,教育与研究是否相结合),可以把受访教师分为六种类型:平行型、教支持研型、重研型、重教型、研支持教型和融通型。前三种类型的教师仅仅以制度所赋予的“大学教师”称谓来作为获得教育者身份的合法依据,其实质是一种以组织认同替代职业认同的做法。而重教型和研支持教型的教师仅仅以个人对教育之一般属性的理解来完成对大学教师的教育者身份的全部描绘,这是一种以自我认同替换职业认同的行为。
其次,无论受访教师是否存在职业认同上的误解,他们在建构自身教育者身份时,都使用了一些类似的话语资源,如市场话语、管理话语、知识话语、身份话语、同侪话语和教育话语。只不过不同教师所构建的话语秩序有所不同:有的是市场置顶型,有的是管理置顶型,有的是教育置顶型。从表面上看,话语资源的选择和话语秩序的组建似乎是由教师个人意志所决定的。但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大学教师对于自身教育者身份的误认,实际上是得到大学以及大学之外的中国社会情境的默许的。从大学的角度看,大学组织功能对职业内涵的替代性解读,大学知识特性对职业内涵的混淆式定位以及在此基础上存在的高等教育的迷失,都为大学教师对教育者身份认同的误认提供了中观的组织环境。从大学之外的政治和经济的角度看,中国社会的“官场+市场”的发展模式为大学教师的教育者身份建构提供了一种宏观的社会情境:强管理的模式使得教育工作化,教育管理的市场化导致教育的物质化,而学术的市场化又带来了教育的边缘化。这些因素的存在客观上为大学教师的教育者身份误认提供了可能。
最后,既然大学教师的教育者身份存在误认,我们就需要重新确认这一身份。本书提出了确认的三重路径:其一是职业身份的伦理建构,其根本目的是让大学教师回归本原性的教育者身份;其二是组织认同的文化建构,旨在为大学教师践行本原性的教育者身份提供组织保障;其三是自我认同的精神建构,重在唤醒大学教师的本真性教育者身份意识和意义感,从而为其教育者身份的有效落实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教育者身份;职业认同;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双重误认;本原性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