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提格:一则旧金山的故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65/34153765/b_34153765.jpg)
第3章 译者序
19世纪下半叶,南北战争之后,美国进入了“镀金时代”。这个时期美国经济开始自由大发展,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自由贸易体制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商业竞争激烈,资本垄断严重,社会开始严重的两极分化,失业、惶恐、贫困充斥在美国人民的生活之中,人们的美国梦也开始一点点破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弗兰克·诺里斯于1899年发表了《麦克提格》一书,被称为“美国自然主义的宣言”。本书以真实事件为蓝本写成。1893年,美国旧金山一名男子帕特里克·柯林斯用极其残忍的方式谋杀了吝啬的妻子,最终被判处绞刑。当时的社会新闻这样评论柯林斯:“看到他,你就会明白,这样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犯下谋杀案是自然而然的……”,并称他“注定是要上绞刑架的”。诺里斯从这桩谋杀案中获取灵感,写就了经典自然主义小说《麦克提格》。
小说前半部分真实地描写了十九世纪末旧金山底层人民的生活情景,后半部分诺里斯把主人公麦克提格的悲剧归咎为生理上的缺陷,描述他“善良的外表下流淌着世世代代的邪恶暗流”。本书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经典小说,其中对社会底层人民悲惨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极大地显现了它的魅力。诺里斯以科学实验手法,对人物进行理性分析,描写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集团垄断、贪婪、生活的腐朽和遭受的苦痛,揭示了人们残酷、蜕变、暴力和堕落的非人性心理。此外,小说中所蕴含的对权力不公的控诉体现了诺里斯作品的前瞻性和价值所在。但是,这部作品因涉及血腥情节,全面表现人性的堕落,一度遭到美国文学界的猛烈攻击。20世纪20年代,对诺里斯的研究经历了一场复兴。《麦克提格》开始重新受到广泛关注。
1924年,好莱坞改编并将《麦克提格》搬上荧屏,导演是冯·斯特劳亨(Von Stroheim),片名改为《贪婪》(Greed)。影片长达四个半小时,被视为美国电影默片时期的经典作品。1999年,为纪念其问世75周年,影片经剪辑为两小时长度后首次在电视上公映。连音乐家们也对这部小说感兴趣。1992年,芝加哥歌剧院上演了歌剧《麦克提格》,媒体称之为“表现严酷的美国生活的音乐剧”。
小说《麦克提格》自问世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文学界对它的研究层出不穷。探讨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自然主义决定论的角度分析其主题思想和人物。受到法国小说家爱弥尔·左拉(Émile Zola)的深刻影响,本书有着鲜明的自然主义特点。大部分研究都阐述了遗传、欲望和环境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影响。此外,诺里斯的写作风格还受到了意大利知名犯罪心理学者塞萨·布罗索的影响,他认为人的犯罪特质源于由“神经系统恶化”导致的行为沦丧,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遗传的影响。
二是对书中女性性格与形象上的研究。书中的女性作为苦难的承担者、暴力的牺牲品,仍然具有着坚韧不拔、抗争到底的精神。国外不少学者认为,诺里斯在《麦克提格》一书中将女性受害者塑造成罪有应得的形象,而用无数铺垫为男性施暴者辩解,对于女性这个被遮蔽的群体是极大的不公。
三是对小说《麦克提格》和电影《贪婪》进行比较研究。在进一步理解了诺里斯和冯·斯特劳亨的哲学思想背景之后可以看出,小说《麦克提格》和影片《贪婪》不是两个相似的孪生兄弟,相反,它们代表了两种极不相同的世界观。诺里斯遵循的是一种同自然和人生体验相联系的“生命”的艺术与哲学体系,认为通过依赖正当的自然力量,人类的潜力可以得到发展。而冯·斯特劳亨信仰的则是传统的犹太——基督教思想,认为人类从一开始就是腐化堕落的,其注定的命运就是接受对罪恶的惩罚。
毫无疑问,《麦克提格》是一部优秀的自然主义作品,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首先,书中没有多余的人物和情节,除了主线麦克提格夫妇的故事外,还穿插了两条副线——玛丽亚和泽尔科,以及老格兰尼斯和贝克小姐。三对夫妻的故事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生活与麦克提格夫妇都有一定的交叉。玛丽亚和泽尔科预示了麦克提格夫妇的结局,而老格兰尼斯和贝克小姐两人与麦克提格夫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他们本应该很美好的结局。
此外,很多细节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因此,情节的“突转”不会给人突兀的感觉。如麦克提格总是在弹奏“那六首哀伤的曲子”,在追求特里娜以及结婚当天,都唱了一首不详的歌曲:“没有人去爱,没有人去亲吻,独自留我在这个世界的荒野里。”这里似乎也预示了麦克提格在死亡谷荒野中的悲惨结局。又如,在结婚前,麦克提格和特里娜去看戏,这个情节看似无关紧要,实则跟主人公的命运环环相扣。戏院的第一出戏——关于一个穿蓝色短裙的女孩和一个房客的故事,其实影射了麦克提格和特里娜的未来。而麦克提格在看戏的时候却“捧腹大笑”,全然没有意识到他笑的是自己日后的命运。
有学者认为,《麦克提格》一书是了解美国“镀金时代”主体深层心理世界的一个典型案例,然而,这部小说此前在国内竟无译本,实属遗憾。此译本权当抛砖引玉,希望以后有更优秀的译者,能更加充分地展现出诺里斯作品的魅力,将经典传播给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 谢祎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