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二|从创意广告人到自家茶园,这“茶”啊,就是人在草木中
尽管是茶园里长大的孩子,32岁以前,桃二没想过自己往后的人生会跟茶关联到一起。
她的家在浙江杭州富阳的一块茶山上,小时候放学回家,来不及扔下书包,就要舀上一搪瓷杯茶水咕咚咕咚喝下。不管爱不爱喝,从小喝的就是茶水。家家都有的茶园,她也没感觉有多稀罕。
32岁那年,她从工作了八年的广告公司辞了职。在老家茶山回血的空当里,开了一家淘宝店“茶画家”,在网上卖父亲做的龙井茶,搭配好看的茶礼、布巾,制作成精美的手作礼盒。
“茶画家”的茶礼,既净又野。来自山林的质朴和自然的奔放,经她的手传递到客户手中,很快形成口碑。“茶画家”成了一个知名的生活美学品牌。创业第三年,她在杭州开了一家线下茶空间。第四年,她把返乡做茶的心路历程写成了一本书《我能做的,是为你泡杯茶》。
几年过去,她的淘宝店和同名品牌迈入了正轨,她买了房子,有了两个同路的伙伴。而这一切的起点,来自五年前的觉知:“我生来就是土地的,我喜欢和土地,和亲近土地的人打交道。”
第一次看见了茶
没有专门做茶以前,朋友知道她家种茶,每到茶季会找她拿个三五斤,她就在市场随意买个盒子装了。喝过的都反馈说好,她也没什么特别感觉,“因为那时我也没有花什么心思”。
直到那年春天,广告公司安排她为客户定制春茶。怎样把自己都认为老派的茶做出“礼”的新意,怎样从日常之物里提炼出人文的意涵。这项工作让她第一次开始审视早被忽略在身后的茶园,还有茶园里忙碌的父母。
每年三四月,父母天蒙蒙亮就上山采茶,一直到傍晚收工。妈妈趁着灯火摊青,爸爸熬夜炒茶。小时候她还会帮着做些小杂活,长大后上大学、工作,她离茶园越来越远。
回望茶山,她的眼中第一次看见了茶。开始搬着凳子,坐在父母身边,重听小时候他们制茶时一遍遍告诉过她的那些叮咛。
这茶啊,
就是人
在草木中。
龙井是炒青绿茶,这茶,要怎样采才又省力又到位,不然摊青时候要揲掉的蒂头和奶片,可比采摘时更费劲,采摘时的手势更决定了茶形;炒茶时要怎么控制时间和温度为茶叶去水、压扁、回锅,茶色黄绿几何,茶形是否扁平匀整,茶香正不正,都在这手上制茶功夫。
一到茶时,父母会把每日采下的茶,用小纸片做上标记,哪一天在哪一块地上采的,来历明晰,待炒制完,又添上炒制的日期、重量,有些会特别注明“高山西面”“特别香”“个小肉壮”“稍许奶片”。以往不明白的茶与茶之间的分别,她从父母包满茶浆发黑开裂的双手、一抬头鬓角藏不住的白发、熬红的双眼,还有这永远到不了茶客手中的小纸片中,看到了。
在自家茶园,体会到天地万物的支撑
把父亲的茶做成手工茶礼分享给更多的人,这个简单的想法促成了2013年7月“茶画家”品牌的诞生。
以多年广告人经历形成的美学系统作为支撑,桃二重新以设计师身份出发,从选择产品到定位、创意、文案、摄影,亲手包裹一份礼物,全部自己完成。第一份茶礼送到年轻的朋友手中时,这个宣纸包装、手搓麻绳绑着的老派茶包,里面放着她父母手作的龙井,把年轻的朋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包茶礼
制作礼盒是一个随机创造的过程,比如她会在里头偷偷放两颗松果,一个院子里刚摘下的柚子,一只私藏的手工杯,甚至只是用山上剪下的树藤来裹一个茶包……这些充满不确定的细节就是她的心思和诚意,也是她表达自我的一种创作方式。慢慢地,一个叫“礼物美学”的概念,在此间形成。
在创作的过程中,她不断与自己对话,紧紧抓住脑子里时不时蹦出的新想法。她称之为灵感的练习。
她从小就是一个内心敏感又丰富的姑娘,每天脑子里灵感乱蹦。曾经不管不顾地创业两次,在杭州开过自己的广告公司、摄影工作室,又在知名广告公司工作多年。做广告和摄影,就是喜欢接受其中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挑战。她说,自己的身体里住着两个她,一个是野兽,一个是尼姑。过往种种闯荡,源于她内心中的两种渴望——对个人在社会中最大限度自由的寻求,对某种完全投入自我的极致的追寻。
但是做了多年创意人,她感觉不到这和她的生活有具体的关联,始终有些抽离。直到她重新回到生养她的土地,记录茶园里的故事,做一件看得见摸得着能投入情感的产品,她的心里生出了安身立命的踏实感。站在自家茶园深呼吸,她体会到天地万物的支撑。那一刻她发现自己生来就是属于土地的,她找到了自己的根——自家的茶园和世代种茶的家人。
从那以后,茶园成了她春日里的头等大事。
过年前就开始构思“明前龙井”茶包、礼盒,整个三月,都待在她命名为“九龙山茶园”的富阳老家,陪着父母一边采茶、摊青、炒茶,一边聊聊生活琐事,饭间还偶有争论,父母对她的包装提点建议,她要求每一批的茶有更高的品质。每每收到顾客的好评,她都会反馈给老爸老妈,二老高兴不已,“我爸说这几年和我一起做茶,整个人都更年轻了”。
桃二回想起最初选择回家做茶礼,在于那一瞬间的发现——每个茶季过去,父母就老去一岁。从来都选择任性做自己,突然像被狠狠砸了一榔头,“是时候该做回‘女儿’了”。和父母一起工作,原本是作为女儿的体谅,收获的却是父母又一重的付出。
这茶啊,就是“人”在草木中
一份茶礼,包含着父母的汗水与桃二的创意。收到的反馈,从好看到好喝,已经不能涵盖那些因茶而生的缘分。
一位客人预订了150元的茶盒,却打了900元过来,请她过后慢慢推荐好茶;一位青岛姑娘特意跑去海边捡金色贝壳,专程开车送到杭州,说要给她包礼物用,后备箱里还装满了送给桃爸的有机大米和青啤。
“你给出了真实的自己,也会得到对方的礼物。”各地有故事的食材、各种可能为她所用的布匹、纸张、包装袋,从天南海北寄来,每一个素未相识的网友,都成了知心好友。“每一次这样的连接,都让我心里涌起知足和感恩。哎,这人生怎么那么好。”
还有的成了她的好友,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只需一口,就能判断出茶叶有没有农残、够不够干净。有两位姑娘,原是她的客户,也是茶评师。因为都在杭州,常常找她到一处喝茶,后来两个人都成了她的员工。
这些奇妙而真实的连接,促使她从“礼物美学”中醒悟过来,包装做到再极致也不是她想要的,她想要的就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真实。
第二年开始,她把茶从“产品”回归到了“生活”。通过茶,分享土地的味道,传递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温情。“我希望我的礼物是一种连接,连接土地、你我,连接任何你想连接的人。我只是一个邮差。”
桃二记得,少年时每到茶季,父亲会早起背着很大的茶包去市场里卖茶,那个背影在她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如今,已过32岁的她接过了父亲的背包,想要传承的竟然也还是父亲的那句口头禅:“这茶啊,就是‘人’在草木中,片片皆辛苦。”得惜物,得惜人。
◎每到茶季,挑茶下山的茶人
在茶的学问里玩耍
等进入茶的世界,才发现里头的学问很大,走进一扇门还有另一扇等着打开。经由专业人士的引领,桃二开始尝试不同地区产的不同茶叶。云南南糯山的红茶,福建福鼎的白茶,还有普洱茶、岩茶。
虽然创作的心思已经不在包装茶礼上,但茶本身带给她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喝一盏南糯山红茶,就像看一个甜美的包着花布头巾的姑娘浅笑。而一款又野又香的武夷山红茶,就像是在IMAX电影院里看一场视觉特效电影那样,充满爆发力。她又回到了那种灵感练习的状态。
除了有无农残,好茶是没有标准的。除了看专业的茶经、茶人书,她只能靠一杯一盏地喝,建立起自己的系统。这种刻意积累、打通五感的灵感练习,就是她独特的品茶或者说创作方法。她玩得乐此不疲,享受着这种一直在学习的状态。
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茶,她要回茶园采茶、到处去访茶,还要上架新茶、经营线上线下店铺。每天下午,还有各色各样的朋友到店里来找她聊天喝茶。她似乎又回到了在广告公司时那种像陀螺一样连轴转的工作状态。
自己创业的好处就是,这是自己完全喜欢的事,可以按照自己喜好来挑选茶,安排上班时间。每天上午,她都在家看书、写作、冥想,给自己足够时间独处;下午进入工作室就要一直忙到半夜了。
忙归忙,却只是肢体劳累,她的精神不曾倦怠。她喜欢茶这个媒介,把她全部的敏感和深情都接纳了。茶于她,好像又回到了她小时候喝茶水那种状态,只是这是一种日用而觉知的状态。“不追求品茶的仪式,而是用普通的水和茶,泡出有滋味的茶汤。同样的方法用在生活里,不断练习,就能成为一个懂得享受当下的内外平衡的人。”
做美的分享者和传递者
她喜欢这种生活化的艺术感,也喜欢分享和传递这种生活之美。做茶、卖茶是一个手段,帮助乡村建一所所儿童阅览室也是一种方法。
2013年,她的一位朋友出资,请她为富阳老家的12所乡村小学设计阅览室。她发现,大部分的学校都只有借阅室而没有阅览室。每年暑假和寒假,她都会到至少一所小学工作,把走廊或者空余的教室改造成一处适切的阅读空间。有的阅览室在大树下,有的是复古小火车造型,每间阅览室的墙壁颜色都是她精挑细选的。
有一次,她回到了曾经的初中(后改建成了小学)工作。当年的老师认出了她,非常惊讶地说道:“哇,原来是你在做这件事。”他们早就听说杭州有人来帮忙援建阅览室,但是没想到会是以前的学生,而她还不是最出色的那一个。
在大部分人心里,做公益的人要么功成名就要么特别有钱。实际上,出资的朋友只是一位公务员,而她在事业草创的初期,仍然持续把这件事做了下去,一做就是五年。她说,举手之劳,尽力参与,付出就能得到想不到的收获。
她从小梦想有一间自己的书房。如今,她像一个圆梦人一样,给了孩子们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也弥补了自己小时候的遗憾。
现在,桃二被称为“跨界茶农”,她既种茶,也买茶,又卖茶。她喝茶也品茶,茶成了她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她的目标并不是做一个种茶炒茶的手艺人或者茶艺师。只是借由茶,她可以探索自我,连接世界,分享自己对生活和美的坚持。
做一个生活美学的分享者和传递者,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而有情,这是她想尝试抵达的“人情味”。就像鲁米的诗:我们敬万物一杯,也让我们的心灵啜饮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