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礼教特征故实画及其画题的产生
早期的人物画与“成教化,助人伦”[2]的礼教功能和“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3]的宣道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认识在学界较为普遍,如陈师曾(1876—1923)认为中国人物画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伦理的人物画、宗教的人物画和赏玩的人物画,自三代至两汉都属于第一种[4]。这种“伦理”内质和教化功能也就成为早期故实画的显著特征。
谈及先秦时期教化特征的人物故实画,研究者多引《孔子家语》“孔子观乎明堂”见周庙内有尧、舜、桀、纣和“周公相成王”之壁画进而生贤愚、兴亡之叹的记载[5],又举屈原(前339—前278)被逐后“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6],呵壁发《天问》之例。汉代的礼教思想愈加浓重,教化性故实题材壁画遍及帝王宫殿和神庙祠堂,如麟阁、云台上图绘的功臣名将和鸿都门学内绘制的孔子与七十二弟子像等等。王延寿(约140—约165)《鲁灵光殿赋》描述了汉景帝时鲁恭王的宫殿壁画:
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鸿荒朴略,厥状睢盱。焕炳可观,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下及三后,淫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7]
这些记载都透露出当时的故实题材壁画中系统而直接的礼教寓意,这些寓意附着于故实画的题材和内容之上,亦可说是依赖题材和内容而来的思想和价值导引,这也就生发出“故实画画题”的问题。
画题,即绘画的题材和内容。同一题材被历代画家反复摹绘,在世代相袭的过程中,不仅具备了相对恒定的画名,也沉淀了较为稳固的情感寄寓和精神指向。故实画的画题以“故实”为基本内核,同一“故实”被不同时期的描绘者撷取、思考、理解、阐释并再度创造。传统画题不断被新人承继,新生画题又不断变成传统,彼此汇融,层累发展。
在汉代,某种程度而言,故实画画题产生于皇室体系内组织严密的选材、图绘、推广和传播。画题多从汉儒经史著作中来。对于此,《历代名画记》卷三“述古之秘画珍图”中“汉明帝画宫图”一则资料传递了重要信息:
五十卷。第一起庖牺,五十杂画赞。汉明帝雅好画图,别立画官,诏博洽之士班固、贾逵辈取诸经史事,命尚方画工图画,谓之画赞。至陈思王曹植为赞传。[8]
其中提及的曹植(192—232)所撰《画赞序》云:
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忠臣孝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者何如也。[9]
帝王召集经史学者从典籍中选取与官方意识形态相符的故实作为题材来源,再命御用画工依据这些故实内容进行绘制,创造出来的经典图像被体制力量从庙堂向民间推动,也就成为传之四方、以资效仿的故实画画题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