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规划与田园村庄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灾后重建规划实践的案例研究

专门针对村庄地域的灾后重建规划,除了恢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外,还要借此时机,改变以往村镇凌乱、分散的布局,并赋予它更多的新型功能和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些都需要在总结国内外类似案例经验的基础上,提炼经济、社会、空间以及生态等方面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

一、日本新潟县中越大地震灾后重建

日本新潟县的中越地区于2004年和2007年发生两次6.8级大地震,前后涉及27个市町村,造成82人死亡、7000多人不同程度受伤,共有16.4万栋房屋建筑受损,经济损失达到1584亿日元。中越地区的地震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带,随着不断的余震,滑坡、土崩、道路断裂、堰塞湖等伴生灾害也相继出现,对当地观光业、种植业、养殖业等造成极大损害,见图2-1-1。受灾地区的村庄因多处于较为贫困之地,村里的青壮年村民大多走出山区,在附近的城市工作,致使村庄老龄化现象严重,大地震灾害加重了这一现象。

图2-1-1 新潟县区位图及地震灾害现场
资料来源:王晓易,《日本发生6.8级强烈地震引发海啸核反应堆关闭》,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07/0716/10/3JH1FQR30001121M.html

为了使村庄从震灾中走出、走向复兴,以专家学者为主,由县内各界人士和受灾市町村代表等组成的震灾复兴蓝图制定恳谈会提出了复兴基本方针,由此制订了“新潟县中越大地震灾害复兴计划”。复兴计划在村庄家园重建中致力于实现几大目标:(1)建设能够进行安全、安心生活的村落;(2)建设能够进行自立生活的山区村落,并有就业的场所;(3)恢复山古志村原有生活方式。复兴计划立志重建一个比地震前更有活力、更富裕、更安心的生活家园,始终遵循以灾民为本的规划建设理念,为受灾群众创造自立自救的重建环境。计划以地震灾后家园重建为契机,以创造性视点提高当地魅力,达到“创造新型山区村落面貌”的目标,基本思路体系见图2-1-2。

图2-1-2 日本新澙中越地震灾后重建思路体系
资料来源:刘如山、林均岐、郭恩栋,《日本新澙中越地震简况及抗震救灾的经验教训》,《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第2期

(一)构建复兴专用基金

为了保证灾后重建工作的长期持续的顺利进行,该地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构建了专款专用的项目基金,为期十年,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基金使用到位。在重建过程中,每年的资金使用规模为60亿日元,10年共600亿日元。

(二)细致周到的灾后重建政策

为了保证受灾村庄从环境到社会的全面复兴,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灾后重建政策。

住宅重建方面。新潟县中越地区利用复兴基金向住房重建群众提供贷款利息补助;利用复兴基金向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租住房的租金补助;利用复兴基金为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受灾老年人提供住房重建贷款(但规定在其去世后把土地和房屋出售以便一次性归还贷款,作为保证)。

生活重建方面。设立“生活支援咨询员”,为受灾人群提供福利服务,其人员费用由复兴基金提供补助;开展“心理关怀事业”,预防和防止受灾群众发生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其工作经费由复兴基金提供;支持农田灾害相关治理工作,由国家和县里专项补助,解决地震后灾害治理,区划重新调整和复耕等工作;对于不属于国家和县里补助的农田生产能力恢复项目,比如水渠修整等,则由复兴基金支持;支持公共基础设施的恢复。

产业恢复政策方面。首先,复兴山区经济,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交流及绿色观光”项目,通过修复和完善农村美丽的景观,建设体验农村种植、养殖业和新兴的休闲活动设施,加强区域交流、加快绿色观光业的发展,开展城乡交流活动,恢复和提高灾后农村的经济活力,吸引游客。其次,振兴旅游观光产业,措施为开展地震后恢复性宣传,消除不利影响,通过复兴基金,为相关旅游团体提供业务工作经费补助。最后,加快城市商业重建,开展大型交易活动,复兴基金还对能够提高销售额的商业街的振兴给予支持。基础设施的综合治理和重建由国家国土交通省与县市联合对山区受灾道路、损毁河道、农业基础设施、堰塞湖和桥梁进行综合性治理和重建。

(三)民众主体机制

新潟县中越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民意调研是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重建规划将民众意见纳入规划建设的每个阶段。为了使复兴计划能够协作统一地完成,相关机构建立了一系列民众沟通与参与渠道。当地专门成立相关组织,旨在支持长期的复兴计划和增强民众的主人翁意识,这些组织代表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包括政府、商业、教育、健康和公共事业各方。同时,为了更加高效地完成复兴计划,最重要的是要聚集一批熟悉本地情况的民众代表,能够经常性地参与复兴计划讨论,协助设计工作者与更大范围的社区取得联系,以了解更多的民众意见。

(四)强调节能减排,注重生态恢复

在灾后重建中,与属于本地区原来最安定状态的“地区固有的自然、生态”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村镇建设的理念。要向自然学习,建设顺应自然规律、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的“共生型”生活环境。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当地政府、企业、居民减少能源使用;改善能源结构,使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制定强制性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通过政府法规的形式鼓励可持续性的设计和设计生态节能型的建筑、景观、城市基础设施;鼓励使用多种能源形式的交通工具以及汽车合用,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特别是在鼓励慢行交通方面,从街头景观和家具、公园和林荫小路的设计、适宜的开发密度,到公共设施的便捷联系等,都是慢行交通环境营造的重要考虑因素。

二、四川都江堰灾后重建

“5·12”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全市村庄居民住房受损总户数达13万余户,其中4.2万户农房被直接损毁,灾毁农户分布广、情况复杂、重建意愿多样,因此,群众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为灾后住房重建的基本思想。都江堰村庄社区灾后重建新貌见图2-1-3。

图2-1-3 都江堰灾后重建村庄新貌
资料来源:张忠、刘裕国等,《四川“两份答卷”一样精彩》,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2/0830/c64387-18871880.html

(一)规划突出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

突出发展性,努力培育产业支撑,实现产业发展与村庄住房重建的有机结合;突出多样性,着力彰显建筑特色,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防止将城市小区布局模式简单复制到村庄;突出相融性,促进自然人文和谐,注重建筑风格与当地风貌相协调,努力形成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的新村庄,空间布局有效结合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设置;突出共享性,提高村庄文明程度,着力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享性,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村庄延伸,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村庄覆盖,城市文明向村庄辐射。

(二)统一规划,并小盘建大盘,聚散院成新村

面对13万余户灾毁农户,都江堰市结合林盘整理,拆小院并大院,统一规划,提高林盘内建筑密度与高度,根据具体情况建设集中安置点。原100户的村民小组由约6个林盘构成,通过重组规划,建筑布局更加紧凑,每户节约65%建设用地用于还耕,同时将部分耕地置换调整,保证耕作最远距离不超过800米。在村落中心配套村级商业、文化娱乐设施,水电气集中供应,污水集中处理,养殖分户集中,环境卫生专队管理,建设用地节约部分可流转创收,生活品质获得提升,同时依然保持原先的农耕环境与生活形态。

(三)规划布局顺应自然,体现特色

在重建过程中,村庄新型社区和村庄住房重建均结合自然环境,顺应地形地貌,避免对山水自然风貌的遮挡和破坏,尽量结合水塘和渠系布局,利用现有林盘的优良环境条件,并结合产业发展,顺应地形,突出地域特色,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相对集中节约地进行建设,在方便生产生活、有利公共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布局。特别是平原地区安置社区的聚落布局,充分考虑川西田园景观风貌的延续,尽量保证田园肌理的完整,避免简单复制城市小区的布局方式。

(四)建设规划关键点:政府组织、尊重民意、群众自主、和谐规划

震后,都江堰市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方法,结合村庄产权制度改革综合成果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只组织不干预,只引导不拍板,只协调不做主”的工作原则,让群众参与安置条件设置、产业发展、安置点管理、“两房”建设等方面的民主提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评议,通过“资源换资金”的方式,让村民做主,解决了灾后农房重建资金的来源问题,实现了村庄住房的全面重建。

三、台湾村庄桃米社区灾后重建

社区营造作为灾后重建的一剂良药,在台湾地区已经有了成熟的研究和使用。社区营造又称参与式规划,是社区发展充分运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条件,凝聚社区共识,改善生活环境,延续文化精神,重塑社区活力的自发过程,也是使社区主体充分参与到影响其生活的社区发展进程中,实现人、文、地、产、景五大面向的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其核心价值是:突出弱势群体的主体性参与价值,重建过程以受灾居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他们参与程度的强弱对重建后村民满意度有着直接影响。无论是从重建目的、重建途径、工作性质,还是从产生的问题来看,社区营造都应成为村庄灾后重建的主要模式。桃米的灾后重建是以震前就建立在埔里镇的“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提供的协助平台为基础开始的。以“新故乡”所发起的“清溪活动”为起始,激发居民意识的自我觉醒,聚集社区民众力量。“新故乡”通过组织专家带领居民,对当地生态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并开设休闲产业相关课程。多方共同讨论设立集有机农业、生态保育和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桃米生态村”的发展目标,并制定了几大主要重建内容。在当局及民间资金支持下,打造以绿色民宿为切入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村庄体验式旅游产业,见图2-1-4。

图2-1-4 桃米社区新貌
资料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台湾桃米村“社区营造”——可复制的台湾生态村经验》,百家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3113658901309

(一)桃米灾后社区营造主体

NGO(“新故乡文教基金会”)、社区居民、专业知识人员以及当局共同构成桃米社区营造主体。整个过程是在NGO的推动下,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在专业知识人员与当局协助支持下完成的。

(二)桃米灾后社区营造机制

资金初期来源主要是基金会、居民个人、当局支持以及社会募捐。之后,居民拿出经营收入的部分作为社区发展共同基金。NGO推动居民自发进行自主重建和营造社区,使得居民的想法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与技术支持下得以实现,整个过程是“自下而上”的。

(三)桃米灾后社区营造结果

灾后的家园得以修复,生活环境空间得到改善和美化,民众的灾后心理创伤在齐心协力的重建中得到修复,关系更加密切,社区凝聚力增强。该地在发掘并保留当地生态资源特色的前提下,形成独特的体验式旅游发展产业模式,经济迅速发展,一改之前贫困状况,经济迅猛发展,并吸引民众返乡,为社区注入新的生命力。桃米独特的灾后重建之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前来拜访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