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00.芽胞的特点是什么?
答:芽胞是某些细菌在生命活动的某个阶段中,其原生质浓缩形成一个椭圆形具有折光性的特殊小体而称之。由于它是细菌细胞内形成,故可称为内生孢子。由于芽胞在结构和化学成分上均有别于营养细胞,所以芽胞也就具有了许多不同于营养细胞的特性。芽胞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抗性强,对高温、紫外线、干燥、电离辐射和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都有很强的抗性。同时,芽胞还有很强的折光性。
101.干热灭菌的方法及适应范围有哪些?
答:干热灭菌有焚烧、燃烧、干烤3种方法。①焚烧:适于污染的废弃物、病理标本、带脓性分泌物的敷料和纸张等。②燃烧:适于微生物实验室接种环的消毒灭菌;某些金属器械、搪瓷类物品,急用时也可用燃烧法。③干烤:适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如粉剂、玻璃器具、金属制品等,时间与温度由物品和烤箱类型定。
102.燃烧灭菌法操作中应注意什么?
答:①注意安全,必须远离火源及易燃易爆物品;②在燃烧过程中,不得添加乙醇等燃料,以免引起烧伤或火灾;③贵重器械及锐利刀剪,禁用此法灭菌,以免锋刃变钝或器械损伤。
103.为什么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的效果好?
答:①湿热灭菌由空气和水蒸气导热,传热快,穿透力强。②干热灭菌主要由空气导热,传热较慢。所以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效果优于干热灭菌法。
104.高压蒸汽灭菌法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常用的有哪几种?
答:①利用高热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是热力灭菌中使用最普遍、效果最可靠的一种医院首选的灭菌方法。适于各类器械、敷料、搪瓷、橡胶、药品及溶液。②常用的有3种,为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预真空式高压蒸汽灭菌及快速压力蒸汽灭菌。
105.下排气式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其有效指标是什么?
答:①利用重力置换原理,蒸汽在灭菌器中从上而下的将冷空气从灭菌器下的排气孔中排出,逐渐使灭菌器中全部为饱和蒸汽,进而利用蒸汽释放的潜热达到使物品灭菌的目的。②温度达到121~123℃,压力为102.97~137.30kPa,20~30分钟可达灭菌目的。
106.预真空式高压蒸汽灭菌器作用原理是什么?其有效指标是什么?
答:①利用机械抽真空方法,使灭菌器内形成2.0~2.7kPa的负压,使蒸汽迅速穿透物品内部达到灭菌效果。②温度达到132℃或以上,压力为205.8kPa,5~10分钟可达灭菌目的。
107.应用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时应该注意什么?
答:①器材与物品在灭菌前必须清洗干净、擦干晾干。包装材料和方法符合要求,器械包重量不超过7kg,敷料包重量不宜超过5kg,物品捆扎不宜过紧。②下排气式高压蒸汽灭菌包体积不可超过30cm×30cm×25cm;预真空式高压蒸汽灭菌包体积不可超过30cm×30cm×50cm。③灭菌锅内物品放置应保持间隔,避免与锅壁上方和左右接触。④易于滞留水分的物品应放在灭菌器的边缘区。加热速度不宜过快,只有当柜室的温度达到要求时开始计算灭菌时间。⑤灭菌物品应等干燥后才能拿出备用,从灭菌器卸载取出的物品冷却时间大于30分钟,温度降至室温才能移动。⑥做好灭菌效果的监测,用压力灭菌指示胶带注明。
108.可用煮沸法杀菌的物品有哪些?
答:用煮沸法杀菌的物品有食具、食物、搪瓷类、金属类、玻璃类、橡胶类耐热不怕水的物品等。
109.煮沸消毒法需要多长时间?
答:在1个大气压下,水温达到100℃后再煮5~10分钟即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煮沸1分钟可杀灭多数细菌芽胞,某些热抗力极强的细菌芽胞需煮沸更长时间,如肉毒芽胞需要煮沸1~3小时才能杀灭;沸水中加入2%的碳酸氢钠可增加灭菌效果,减少对金属的腐蚀性。
110.应用煮沸法灭菌时应注意什么?
答:①煮沸消毒前,物品必须刷洗干净。②物品不宜放置过多,一般不超过容器的3/4;物品要全部浸入水中,空腔导管需先在腔内灌水,打开器械轴节或容器盖子。③碗盘等不透水的物品要垂直放置,以利水的对流。④根据物品性质决定入水时间:玻璃器皿冷水放入,橡胶制品水沸后放入。⑤消毒时间应从水沸后算起,煮沸过程中不要加入新的物品,必须加入时,则应重新计算时间。⑥高山地区,由于气压低,沸点也低,应延长消毒时间,海拔每增高300m,需延长消毒时间2分钟。⑦不宜用硬水煮沸,以免水中沉淀。为增强杀菌作用、去污防锈,可将碳酸氢钠加入水中,配成1%~2%的浓度,沸点可达到105℃。⑧消毒后应将物品及时取出,置于无菌容器中,及时应用,4小时内未用需要重煮消毒。
111.紫外线的杀菌原理是什么?
答:①破坏菌体蛋白质中环状芳香族氨基酸的肽链,使菌体蛋白质光解变性。②使微生物的DNA失去转化作用。③降低细菌体内的氧化酶活性,使氧化能力丧失。④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具有极强杀菌作用的臭氧。
112.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时其有效距离和时间各为多少?
答:①有效照射距离不超过2m,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从灯亮5~7分钟开始计时。②因为紫外线灯是人工制造的低压汞石英灯管,通电后,汞气化放出紫外线,经5~7分钟后,受紫外线照射的氧气电离产生臭氧,增强了杀菌作用。
113.应用紫外线空气消毒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①保持灯管清洁,至少应每2周用无水酒精擦拭一次。②物体表面消毒时,应按时翻动使应消毒的部分受到直接照射。③紫外线消毒的适宜温度是20~40℃,相对湿度是40%~60%。④消毒时间从灯亮后5~7分钟计时,照射后病室应通风换气。⑤定期检测照射强度,需≥70μW/㎝ 2,如无强度测定仪,记录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需更换灯管。⑥加强防护。
114.紫外线对人体有哪些损害?应如何防护?
答:紫外线对眼、皮肤有刺激作用,直接照射30秒就可以引起眼炎或皮炎,照射时产生的臭氧对人体也有危害,一般在没人的环境中使用,必要时应戴防护镜,穿防护衣,照射完毕后应开窗通风。
115.紫外线输出强度(即输出功率)的合格标准及其强度测定方法有哪些?
答:紫外线输出强度的合格标准是≥70μW/cm 2。强度测定方法有3种:①物理检测法:将紫外线强度计置于所测紫外线灯管的正中垂直1m处,开灯照射5分钟后判断结果。②化学检测法:应用紫外线强度与消毒剂量指示卡来测定紫外线灯管是否合格。③生物监测法:应用标准菌片,在紫外线消毒后通过计算杀菌率来评价紫外线消毒效果。
116.微波消毒处理时应注意什么?
答:①避免小剂量长期接触或是大剂量照射,以防对人体造成伤害。②由于微波无法穿透金属,因此不可以用金属容器盛放待消毒的物品。物品高度不超过柜室高度的2/3,宽度不超过转盘周边,不接触装置四壁。③水是微波的强吸收介质,故消毒时在炉内放一杯水或是用湿布包裹可提高消毒效果。④消毒物品应为小件,不应太厚。
117.为什么皮肤消毒时不用95%乙醇溶液?
答:因为乙醇杀菌需要有一定量的水。浓度在95%以上的乙醇溶液,一经接触菌体,便引起菌体表层蛋白质凝固,形成保护膜,阻碍乙醇分子继续渗入菌体内,导致杀菌能力减弱。
118.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液体或气体的化学药物涂擦、浸泡、熏蒸,使之渗透细胞内,引起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或沉淀,酶蛋白失去活性;或使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破裂、溶解来抑制微生物的代谢、生长和繁殖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凡不适于热力消毒灭菌的物品都可选用化学消毒灭菌法。
119.影响化学消毒剂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消毒药物的有效浓度、穿透性能以及消毒过程中应维持的酸碱度。②温度和相对湿度。③消毒时间。④消毒物品的有机质污染量。⑤微生物种类、数量、抗药性。只有在消毒过程中杜绝这些不良因素,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120.化学消毒灭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是什么?
答:①根据物品的性能和各种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②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③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发挥的要加盖,定期检测、调整浓度;④待消毒的物品必须先洗净擦干,全部浸没在消毒液内,并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⑤浸泡消毒后的物品,于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气体消毒后的物品,应待气体散发后再使用,以免药物刺激人体组织。
121.过氧乙酸的杀菌原理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答:过氧乙酸能够产生新生态氧,氧化菌体蛋白质使细菌死亡。使用时应注意:①因其稳定性差,应存放于通风、阴凉、避光处。原液浓度低于12%禁止使用。②过氧乙酸对金属有腐蚀性,对针织物有漂白作用,消毒后应立即用清水冲净。③过氧乙酸易氧化分解,应现配现用,配制时避免与碱或有机物相混合。④浓度过高时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应加强防护。一般物品表面、食品用工具和设备消毒后应用清水冲洗去除残留消毒剂;空气消毒后应及时通风换气;耐腐蚀医疗器械消毒后需用无菌水冲洗去除残留消毒剂。
122.含氯消毒剂的杀菌原理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答:含氯消毒剂在水溶液中能够释放有效氯,通过氧化、氯化作用破坏菌体酶的活性,从而使菌体的蛋白凝固变性。应注意存放于密闭容器中保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处。①使用时应现用现配,如存在大量有机物的情况下,则应适当延长作用时间或是提高消毒液浓度。②不宜用于金属及有色织物、油漆家具的消毒,经其消毒后的物品应及时用清水冲净。③配制好的酸性氧化电位水室温下储存不超过3天,每次使用前应在出口处检测pH和有效氯浓度,使用完毕排放后需再排少量碱性还原电位水或自来水以减少对排水管路的腐蚀。
123.乙醇和碘附的杀菌原理是什么?
答:①乙醇破坏细菌胞膜的通透性屏障,使蛋白质漏出或与细菌酶蛋白起反应而使之失活。②碘附可直接与菌体蛋白质结合,使之变性。
124.环氧乙烷的灭菌原理及其优缺点是什么?
答:环氧乙烷是一种化学消毒剂、灭菌剂。其灭菌原理是与菌体蛋白结合,使酶代谢受阻而杀灭微生物。①优点: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②缺点:有毒性,易燃易爆。
125.哪些因素影响环氧乙烷的灭菌效果?
答:灭菌的物品是否清洗干净,以及环氧乙烷的浓度、温度、消毒时间和使用方法等。
126.使用环氧乙烷灭菌器应如何防护?
答:①环氧乙烷灭菌器应密闭;②排气管须符合规定;③环境应保持阴凉通风、远离火源、静电;④储存温度不超过40℃,相对湿度在60%~80%;⑤工作人员要经过培训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127.医院高度危险性物品指什么?
答:是指穿过皮肤、黏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械,或与破坏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如手术器械、注射器、注射的药物和液体、血液和血液制品、透析器、脏器移植物、导尿管、膀胱镜等。
128.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灭菌必须达到什么要求?
答:灭菌后的器械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消毒时要求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对实验微生物的杀灭率≥99.9%,对自然污染的微生物杀灭率≥90%;如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灭菌,应定期检测消毒液中的有效成分,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消毒后的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129.一般洗手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防止感染扩散。
130.六步洗手法的步骤是什么?
答: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②手心对另一手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两手交替进行。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两手交替。⑤弯曲各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两手交替。⑥指尖在另一手掌心中转动搓擦,两手交替。⑦一手握住另一手腕回旋摩擦,交换进行。
131.洗手的指征有哪些?
答:①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②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③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⑤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⑥穿脱隔离衣前后,脱手套之后。⑦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⑧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132.外科洗手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清除指甲、手、前臂的污物和暂居菌。②将常居菌减少到最低程度。③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
133.外科洗手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①严格遵循外科手消毒原则:先洗手后消毒,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冲洗双手时,避免水溅湿衣裤。②保持手指朝上,将双手悬空举在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指尖流向肘部,避免倒流。涂抹消毒剂并搓揉、流水冲洗、无菌巾擦干等都应从手部开始,然后再向前臂、上臂下1/3进行。③使用后的刷子等,应当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一用一消毒。④手部皮肤无破损,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⑤手部不佩戴戒指、手镯等饰物,修剪指甲时要求长度不超过指尖,保持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
134.护士在执行无菌操作前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①无菌操作前30分钟通风,停止清扫地面,减少走动,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尘埃,操作区域要清洁、宽敞;②操作者要修剪指甲,洗手,戴好帽子、口罩,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135.护士在执行无菌操作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①工作人员应面向无菌区域,手臂须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操作时,不可面对无菌区讲话、咳嗽、打喷嚏。②用无菌钳取无菌物品;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一套无菌物品,仅供一位患者使用,防止交叉感染。③无菌操作中,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不可使用,应予更换重新灭菌。
136.护士在无菌物品保管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①适宜的室内环境要求温度低于24℃,相对湿度小于70%,机械通风换气4~10次/h,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②无菌物品必须存放在无菌容器或无菌包内,无菌包外要注明物品的名称、灭菌日期,物品按日期先后顺序放置。③定期检查无菌物品保存情况,无菌包在未污染的情况下,使用纺织品材料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14天,否则一般以7天为宜;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无菌物品有效期为1个月;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纸、一次性纸塑袋、医用无纺布或硬质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6个月;由医疗器械生产厂家提供的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遵循包装上的标识有效期;过期或包布受潮应重新灭菌。
137.什么是无菌技术、无菌区域和无菌物品?
答:①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些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②无菌区域是指经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③无菌物品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灭菌后未被污染的物品。
138.使用无菌持物钳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①无菌持物钳不能夹取未灭菌的物品,也不能夹取油纱布,不可用无菌持物钳换药或消毒皮肤。②取远处物品时,应连同容器一起搬移到物品旁使用。③使用无菌钳时不能低于腰部。④打开包后的干镊子罐,持物钳应当4小时更换。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无菌持物钳一旦污染或疑似污染应重新灭菌。⑥无菌持物钳若为湿式保存:盛放无菌持物钳的有盖容器底部垫有纱布,消毒液面需浸没持物钳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长度的1/2;无菌持物钳及其浸泡容器每周清洁、消毒2次,同时更换消毒液;使用频率较高的部门应每天清洁、灭菌(如门诊换药室、注射室、手术室等);取、放无菌持物钳时不可触及液面以上部分的容器内壁;放入持物钳时需松开轴节以利于钳与消毒液充分接触。
139.使用无菌容器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①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移动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手不可污染盖内面、容器边缘。②避免容器内无菌物品在空气中暴露过久,从无菌容器内取出的物品,即使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中。③无菌容器应定期消毒灭菌,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
140.打开无菌包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①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无菌包包布通常选用质厚、致密、未脱脂的双层棉布制成。②打开包布时,手只能接触包布四角的外面,不可触及包布内面,不可跨越无菌面。包内物品未用完,应按原折痕包好,系带横向扎好,并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限24小时使用。③如包内物品超过有效期、被污染或包布受潮,则需重新灭菌。④无菌包有效期为1~14天。
141.铺无菌盘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铺无菌盘区域必须清洁干燥,无菌巾避免潮湿。②非无菌物品不可触及无菌面。③注明铺无菌盘的日期、时间,无菌盘有效期为4小时。④手不可触及无菌巾内面,不可跨越无菌区。
142.取用无菌溶液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不可将无菌物品或非无菌物品伸入无菌溶液内蘸取或直接接触瓶口倒液。②已倒出的溶液不可再倒回瓶内。③打开的溶液有效使用时间为24小时。④倒溶液时勿将瓶签沾湿,勿使瓶口接触容器口周围。
143.戴无菌手套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执行无菌操作者或接触无菌物品时戴无菌手套,以保护患者,预防感染。②接触患者的体液和血液时应戴手套,加强自我保护。
144.戴脱无菌手套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①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选择适合手掌大小的手套尺码,修剪指甲以防刺破手套。②戴手套时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或另一手套的里面。③戴手套后如发现有破洞,应当立即更换。④戴好手套后双手应始终保持在腰部或操作台面以上视线内的水平。⑤脱手套时,应翻转脱下,勿使手套外面(污染面)接触到皮肤,脱手套后应洗手。⑥诊疗护理不同患者之间应该更换手套,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145.什么是交叉感染和自身感染?
答:①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②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146.为什么医护人员应禁止戴戒指?
答:医务人员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医院感染。洗手是防止医院感染传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手部戴戒指极易隐藏细菌,而且不能有效洗手,极易引起医院感染。
147.什么是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答:①清洁区是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②半污染区也称潜在污染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③污染区是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
148.戴口罩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保护患者及工作人员,防止感染和交叉感染;②防止飞沫污染无菌物品或清洁食物。
149.戴口罩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①口罩使用时,应遮住口鼻,不能用污染的手接触口罩;②纱布口罩使用4~8小时应更换;一次性口罩使用不超过4小时;每次接触严密隔离的传染患者后应立即更换;使用中如有潮湿或污染也应立即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