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信用与信用管理的概念
一、信用:社会学视角
(一)社会学意义上的信用概念
国内外对信用的定义多种多样:英语中的“Credit”源于拉丁语词根credere,意为信任;汉语中“信用”一词,从词源上考察,《说文解字》称:“信,诚也、从人言。”意思是指诚实守诺,言行一致。按照《辞海》的定义,是指“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信用首次出现于《左传》的“宣十二年篇”,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信用是一种规则,既是伦理上的向度,也是社会制度的反映和需要,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性伦理,也需要坚实的道德主体基础或内在德性条件,最终反映在行为结果上,信用伦理便具有个人美德伦理和社会规范伦理的双重特性。
历史上,我国儒家文化有许多对君子的行为规范,如“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这反映了信用的某些社会伦理属性。
中国传统伦理中,“诚”与“信”最初是两个分立的德目。
第一,“诚”首先是一种个人美德。《周易·乾》云:“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讲的是君子要以诚立业。后来,孟子进一步把“诚”提升为“天道”,将“诚”之意识提升为“人道”。其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在《礼记·大学》中,“正心、诚意”被视为儒家伦理之核心理念系统“八条目”中的两个关节和德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二,“信”同样为儒家伦理所看重。孔子讲“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从社会政治伦理的层面强调民信之于社会国家秩序的重要作用。孟子讲“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将“信”作为“五伦”之一,其伦理地位已经非常重要。在荀子看来及后来的《管子》里,“诚”与“信”被当作一个社会伦理美德的整体。《管子》把诚信的美德看作是天下伦理秩序的基础,其曰:“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在中国传统伦理看来,作为“天下之结”的诚信美德,根源于人心,心正则诚,且只有内诚于心,方能外信于人。政治家以诚取信于民,作为道德典范的君子则以诚取信于人。荀子相信:“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诚实守信才有力量,而虚假浮夸则导致人心不定,社会混乱。
总结起来,社会学意义上的信用是指一种价值观念以及建立在这一价值观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基于伦理的信任关系。信用源自一种社会心理,是一种社会关系,具有伦理特征、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
(二)社会学意义上的信用概念的特征
特征一:信用源自一种社会心理
信用是以信任为前提和基础的。对受信人的信任实际上是授信人对信用关系所具有的安全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这种安全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依赖于受信人的资信水平,取决于授信人的理性判断。信用因其“信任内涵”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
特征二:信用是一种社会关系
信用不是个体行为,而是发生在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随着信用的发展,信用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愈加丰富,信用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也愈加复杂。在现代社会,信用关系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尤其是经济领域。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由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所编织而成的巨大网络。
特征三:信用具有伦理特征
信用属于伦理学范畴,体现为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信用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不仅仅是一种交易方式,它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价值观。诚实守信的人会得到大家的推崇和信任,失信的人则将受到谴责和孤立。当人们都认同并遵守这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时候,社会的信用环境就会优化,失信的行为就会减少。
特征四:信用具有文化特征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表现在对信用的理解上。在中国,长期以来,借债被人们认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人们常常将债务称为“饥荒”,意思是只有到了遭遇饥荒的时候才可以借债。在消费上,东方人更将“寅吃卯粮”看作恶习,主张禁欲节俭和量入为出。在西方,情况则大为不同,人们对透支习以为常,超前消费成为普遍现象。尽管信用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诚实守信”是人类普遍认同的美德,但是不同的文化对信用的理解却具有差异,体现出信用的文化特征。
特征五:信用具有时代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用也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同的时代,信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人们对信用有着不同看法。在当今社会,传统的信用观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人们对信用的理解不断深化,信用前所未有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关系。
二、信用:经济学视角
(一)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概念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信用的解释是:“提供信贷(Credit)意味着把对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予让渡,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钱)的所有权。”
《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是:信用(Credit)“指在作为回报而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服务时,并非立即进行偿付,而是允诺在将来进行偿付的做法”。
信用是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使受信人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得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这种能力受到一个条件的约束,即受信方在其应允的时间期限内为所获得商品、服务或货币付款或付息。这个时间期限必须得到授信方的认可,具有契约强制性。
(二)信用构成的要素与影响因素
信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两个:
(1)信任。授信人对受信人的信任。
(2)时间。授予信用和偿还信用的时间限制。
信用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按期偿还为条件的交易关系和价值运动方式。
从受信人的角度看,有两个因素对信用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履约能力。履约能力是受信人在特定期限内实现付款或还款的经济能力,与受信人的经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二是履约意愿。履约意愿是指受信人在特定的期限内保证付款或还款的主观意愿,与受信人的道德品质有直接关系。
失信意味着受信人由于履约能力和意愿上的限制对授信信任和时间约定的违背。
三、信用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概念的界定
信用是授信人对受信人所做承诺或双方约定的信任。狭义的信用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关系,属于经济范畴;广义的信用包含狭义信用和诚信两种内涵,兼有经济和伦理两种属性。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由政权机关建立起来并具有强制性的社会行为规范。法律是上层建筑,属于政治范畴。
道德是社会群体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内在行为规范和准则。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属于伦理范畴。
(二)信用与法律的关系
1.法律是信用的保证
健全的信用法律体系是信用交易发展的制度性前提。
社会信用意识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道德和舆论的力量,更要以信用法规强制诚实守信。
在法律和道德、外力和内力的共同作用下,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才能养成。
2.信用是法律的补充
法律对各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做出了强制性的规定。然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又富于变化,法律不能完成协调所有经济关系的任务。
很多影响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行为在法律上并没有清晰、明确的界定,或者这些行为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法律对此没有直接的效用。以法制手段协调经济关系要发生很高的社会成本。法制手段具有事后性,它只能在问题出现以后才发生作用。
信用是一种管理手段。它以信用技术对市场主体进行管理,以经济手段对各种“未必违法但却失信”的行为进行防范,以市场机制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维护社会公平,避免资源浪费。
信用具有道德内涵。它以道德的力量提升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使诚实守信变为自觉的行为。
信用是法律和道德的“中间地带”,只有信用、道德和法律的综合运用才能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经济运行效率。
3.信用是信用管理法律规范的立法依据
信用法规是以法律规定对信用问题做出的制度性安排,是国家法制体系中的一个必要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信用进行立法,首先就要探讨信用法规的立法依据问题。信用法规的制定过程中要面临复杂的信用专业环节,需要有专业的信用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其支撑和依据。只有具备充分的专业性依据,才能保证信用法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信用与道德的关系
广义的信用包括两个基本内涵:狭义的信用和诚信。狭义的信用是指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和价值流动的特殊方式。诚信反映的则是受信人的可信赖程度,与受信人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有关。从狭义上理解信用,信用与道德无关,是纯粹的经济学概念,明确地属于经济学范畴。然而,从广义上理解信用,信用的“诚信”内涵必然使信用被纳入伦理范畴,具有道德属性。
信用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其中,履约意愿是受信人偿还信用的主观态度,涉及受信人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种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际上属于道德和伦理的范畴。因此,广义的信用所蕴涵的“履约意愿”和“诚信”内涵,构成了信用与道德的部分“重合”。这一部分“重合”决定了信用的伦理属性和道德内涵,信用是道德在经济领域的延伸和表现形式,是道德伦理的社会性外延之一。
四、信用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个阶段
信用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它是随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私有制出现以后,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大量剩余产品不断出现。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使得劳动者各自占有不同劳动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则使交换行为成为可能。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出现了矛盾——“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经常发生困难。一些商品生产者出售商品时,购买者却可能因自己的商品尚未卖出而无钱购买。于是,赊销,即延期支付的方式应运而生。
(二)第二个阶段
赊销意味着卖方对买方未来付款承诺的信任,意味着商品的让渡和价值实现发生时间上的分离。这样,买卖双方除了商品交换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即信用关系。当赊销到期、支付货款时,货币不再发挥其流通手段的职能而只充当支付手段。这种支付是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正是由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使得商品能够在早已让渡之后独立地完成价值的实现,从而确保了信用的兑现,整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区别于实物交易和现金交易的交易形式,即信用交易。
(三)第三个阶段
信用交易超出了商品买卖的范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本身也加入了交易过程,出现了借贷活动。从此,货币的运动和信用关系连结在一起,由此形成了新的范畴——金融。现代金融业正是信用关系发展的产物。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行为的主体大多以延期付款的形式相互提供信用,即商业信用。
(四)第四个阶段
私有制出现以后,在市场经济较发达时期,随着现代银行的出现和发展,银行信用逐步取代商业信用,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信用形式。
信用交易和信用制度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信用交易的产生和信用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商品交换和金融工具的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成为建立在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信用经济。
五、信用分类
1.按债务人的身份分类
按债务人的身份,将信用分为公共信用、企业信用与私人信用。
公共信用是指社会为了帮助政府成功实现其各项职能而授予政府的信用,其核心是政府的公债。
企业信用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其生产的需要,向债权人举债组织生产,形成企业信用。
私人信用包括消费者信用与商业信用。消费者信用又可细分为零售信用、现金信用与房地产信用。商业信用可分为商品信用和金融信用。
2.按照授信对象分类
按照授信对象分类,信用可以分为公共(政府)信用、企业(包括工商企业和银行)信用和消费者个人信用。其中,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
3.按设立信用期限分类
按照设立信用的期限,信用可以分短期信用、中期信用和长期信用。
六、信用的基本形式
本书按授信对象的分类标准来论述信用的基本形式。
(一)公共信用
公共信用也称政府信用,是指一个国家各级政府举债的能力。政府为对人民提供各种服务,诸如国防、教育、交通、保健及社会福利,需要庞大的经费支出。但是政府税收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支出的增加,政府每年出现庞大的赤字。为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发行或出售各种信用工具。这些信用工具代表政府对持有人所做出的将来偿还借款的承诺,这种偿还债务的承诺来自公共机关,因此称为公共信用。
(二)企业信用
企业信用泛指一个企业法人授予另一个企业法人的信用,其本质是卖方企业对买方企业的货币借贷。它包括生产制造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对企业法人性质的客户进行的赊销,即产品信用销售。在产品赊销过程中,授信方通常是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和批发商,而买方则是产品赊销的受益方,它们是各种各样的企业客户或代理商。买方以自己企业的名义取得卖方所授予的信用。企业信用涉及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以及使用即期汇款付款和预付货款方式以外的贸易方式所产生的信用。
银行也是一种企业,而且是专门经营信用的企业。银行信用是由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授给企业或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在产品赊销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买方提供融资支持,并帮助卖方扩大销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方式授予企业信用,贷款和还贷方式的确定以企业信用水平为依据。商业银行对不符合其信用标准的企业会要求提供抵押、质押作为保证,或者由担保公司为这些企业做出担保。后一种情况实质上是担保公司向申请贷款的企业提供了信用,是信用的特殊形式。
企业信用取决于企业履行自身承诺的能力与意愿。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是不是有积极的履行承诺的意愿,从而使企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信用记录;二是企业是不是具备保持良好信用水平的能力,对这个能力的高低的判定,是信用评级机构所做的工作。
(三)消费者个人信用
消费者个人信用是指消费者以对未来偿付的承诺为条件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关系。消费者个人信用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交易工具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商家为了推销商品,设计出许多创新推销方式,诸如分期付款、赊购证、信用卡等。消费者个人信用的出现扩大了市场的规模,使消费者个人可以提前享受到所要的东西。
消费者个人信用管理是以科学管理的专业技术,扩大信用消费、防范信用风险的技术手段。相对于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两个市场上的信用管理,消费者的信用管理的内容更为丰富,小到信用卡透支、赊销购物,大到购车、买房,涉及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者信用管理的主要功能为:客户信用调查、客户授信、账户控制、商账追收以及利用个人征信数据库推销信用支付工具。
按以信用的使用目的为标准,消费者个人信用可以分为零售信用和现金信用。
七、信用风险概念
(一)狭义信用风险概念
信用风险一般泛指信用关系的一方因为另一方没有履约而导致的可能的损失。
由于对信用风险损失的不同理解,信用风险的概念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信用风险是指当违约实际发生后,信用资产发生的损失,在此之前,债务人信用状况的变化并不直接影响信用资产的价值,即违约模式(Default Model,DM)。在这种模式下,只存在两种状态,即:违约发生,资产遭损失;违约不发生,信用损失为零。信用损失取决于违约是否发生。狭义风险也被称为信用违约风险。
狭义定义已经被普遍接受,国际证监会组织和巴塞尔委员会都使用这一概念。
(二)广义信用风险概念
广义的信用风险既包括直接违约发生的资产损失,也包括违约可能性的变动给资产带来风险。即使债务人不发生违约,只要其信用状况降低,信用资产的价值也相应降低,这样信用损失在违约之前也会发生,即盯市(Market to Market,MTM)模式。在盯市模式下,不同的状态损失是不同的,违约只是其中的状态之一。这种由于信用质量变化带来的风险称为信用级差风险。
现代风险环境的变化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信用风险损失的盯市衡量成为了可能。
(三)信用风险特征
1.信息不对称性
信用的提供方即卖方提供信用是建立在对买方的信任的基础上的,而这个信任又是建立在对买方了解的基础上。在信用交易中,信息对买卖双方来说永远是不对称的,信用的提供方所获得的信息越多,可能发生风险的概率就越小。
2.信用风险累计性
信用风险具有不断积累、恶性循环、连锁反应以及在一定的临界点可能会突然爆发而引起经济危机的特点。
3.信用风险内源性
如果某种风险不完全是由客观因素驱使的,而是含有主观的、无法用客观数据、事实证实的因素,这种风险可认为是很难进行有效管理的,信用风险恰恰是这种风险,它含有明显的行为因素,出于多种目的,公司或个人可以操纵其信用状况。对于企业来说,要管理好信用风险会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造成信用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治风险、信息风险、商业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
信用风险不仅造成债权人的损失,而且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中断信用链条,破坏债权债务关系,动摇公众信心,引发信用危机。
信用活动中始终存在着信用风险,人们只能设法控制和降低信用风险,却难以完全消除它。
八、信用管理概念
(一)广义信用管理
信用管理是指信用活动的参与者利用管理学的方法来解决信用交易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信用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风险,并用各种合理的方法综合性地处理风险。
(二)狭义信用管理
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授信者对信用交易进行科学管理以控制信用风险的专门技术。其主要功能包括五个方面:征信管理(信用档案管理)、授信管理、账户控制管理、商账追收管理、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或推销信用支付工具。
(三)信用管理步骤
1.风险识别
识别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确定风险存在的环节。
2.风险衡量
通过确定的标准衡量潜在的损失概率与损失程度。
3.风险管理办法
开发并选择适当的用于控制风险的各种管理方法。
4.风险监督与控制
实施所选定的风险管理方法,持续地对风险管理方法和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情况和适用性进行监督。
5.风险调整
风险调整也称风险调整业绩,即通过特定的测量方法对机构内部、产品、客户之间的收益进行衡量,将可能的损失和收益进行科学匹配,为机构找到风险平衡的可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