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释义
天姥:天姥山,在今浙江绍兴。《太平寰宇记》云:“天姥山在越州剡县南八十里。”
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赤城:赤城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宋人叶廷珪的《海录碎事》引南朝顾野王《與地志》:“赤城山有赤石罗列,长里余,遥望似赤城。”
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绍兴嵊州市南,曹娥江上游。
谢公宿处:南朝谢灵运曾游于天姥山,有《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诗:“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
谢公屐: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南史》卷十九《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青云梯:萧统《文选》收有谢灵运诗《登石门最高顶》:“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天鸡:晋代郭璞《玄中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皆随之鸣。”金银台:金银筑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晋代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列缺霹雳:电光从云缝中决裂而出。萧统《文选》中收扬雄《羽猎赋》:“霹雳列缺,吐火施鞭。”唐代李善注引汉代学者应劭的解释:“霹雳,雷也;列缺,闪隙也。”
赏析
天宝三年(744),翰林供奉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等同游梁齐鲁多地,在东鲁任城(今山东济宁)的家中,日夕沉饮。天宝五年(746),李白准备离开东鲁南游,临行时作了这首梦游诗(此诗另一名为《别东鲁诸公》)。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而不可寻求,而胜似仙境的天姥山却是现实中可以探访的。天姥山延绵恢宏,气势甚至超过了世人所谓的五岳名山,赤城山更是黯然失色,旁边“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只能倾倒在天姥山的脚下。诗人以极其夸张的比较来突出天姥山,引起了所有人的探知欲,而醉于山水的诗人更是迫不及待地要在梦中飞往吴越,借着湖月到剡溪,去探寻天姥山。谢灵运曾经居住的地方尚在,绿水荡漾,猿声清朗。诗人穿着谢公屐,登高远眺,云海日出尽收眼底,还仿佛听到天鸡的啼鸣。在山岩花丛中迂回,却又忽觉暮色降临,听到泉水声和虎咆龙吟之声,震撼着深林与山巅。乌云滚滚似乎要下雨,水雾也升腾起来。忽然雷声从云的缝隙中霹雳而出,崩山裂石,石门后的世界,訇的一声打开了。这是一个天空青冥浩瀚的神仙世界,日月照耀着华丽的台阶,仙人们穿着华美的霓裳乘风而来,神兽们鼓瑟驾车,众多仙人们已经列队相迎。正在梦酣时分,诗人突然惊醒,定神之后,眼前只有现实中的枕席,梦中的仙境已经消失,只能长叹世间的快乐都如此短暂,如流水一般逝去,这也是诗人感叹自己在仕途上的得意时光转瞬即逝。不过能够安慰自己的就是,可以马上去探寻自己梦中的山水了,寻找自己的快乐,何必要卑躬屈膝地侍奉权贵?可见虽然离诗人被赐金放还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他的心中,仍是对此难以释怀,借此诗一吐心中的不快。

山水图册(一)
〔清〕杜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