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浪费了三个月的生命
“当然。”两个人齐声回答。“拜托了。”帕特里克补了一句。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希望能让心灵受到震撼,他即将踏上自己毕生都在追寻的道路!
加思吟诵道:“今天能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
说完后,他就靠回椅背,观察两个人的反应。对面的两个人沉默良久。帕特里克简直惊呆了,他浪费了整整三个月追逐另一个愚蠢的幻想,在某个怪人身上浪费了这么多宝贵的时间。这家伙如果不是受了误导,就是蠢得无可救药。他怎么能这么傻,竟然傻到期待获得某种狂野不羁、超凡脱俗、如梦似幻的体验,被带进某个充满魔法和奇迹的世界?这种事只会发生在书里!像丹·米尔曼或卡洛斯·卡斯塔尼达这样的人能展翅高飞,或是踏上奇妙旅程,劳卜桑·拉姆帕(Lobsang Rampa)甚至能踏上星际之旅。但像帕特里克这样的人,只能坐在中产阶级的书房里,被人提醒“今日事今日毕”!他简直难以置信。今天能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这算哪门子的大智慧啊?
“得了吧。”彼得喃喃自语道。
“你们没被深深震撼?”加思一脸无辜地问。
“完全没有!”
“无意冒犯,泽维尔先生——我是说,博士。”帕特里克忍不住插嘴,“只是我们在寻找某些更……呃,我也说不好……更深刻的东西,我猜是吧。”
“一年级学员只能上一年级的课。”老师回答说。
“一年级?”彼得提出抗议,“一年级?博士先生,我也许是没有博士学位,但我在这方面也是上了道的,你知道不?”
“他甚至过了几次街呢。”帕特里克调侃地补了一句。他很少见彼得这么失态,不禁看得津津有味。
“我读过很多哲学和修行方面的书,书上写的都比你说的深刻得多。”彼得接着往下说。
“是真的,”帕特里克向老师保证,“他也许看着像个蠢货,但其实是个读过书的蠢货。”
“没错!”彼得扬扬得意地说,“等等,什么鬼?”
“我在帮你撑腰呢,伙计。”
“多谢了啊,帕特里克,”彼得连讥带讽,“有你站我这边,我真是好有安全感哟。”他转身面对老师,接着说,“重点是,博士,你刚才用来启发我们的那句话,小时候奶奶就对我说过好多遍了。”
“唉,可惜你没听进去。你原本可以走向第二法则的——女士们可都在那儿等着呢。”
“第二法则是什么?”彼得发起了挑衅,“过马路要先左瞧瞧右看看?”
“彼得,”老师的语气还是那么戏谑又放松,“你能活在明天吗?”
“你这话什么意思,博士?”
“喊我加思就好。”他又转身问帕特里克,“那你呢,肯尼迪先生,你能活在明天吗?”
“呃,我猜可以吧。今天是周二,所以到周三,我就活在明天了。”
“不,”加思纠正道,“你活在周三的时候,周四就变成了你的明天。”
“好吧,话是这么说没错,”彼得点头承认,“所以呢?”
“你们俩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拖延。远见卓识之人决不会拖延,他们活在今天,回应今天的需求。他们不会把要做的事搁在一边,留到明天再做,因为明天就是全新的‘今天’,有自己的需求。”
“我被绕晕了。”彼得表示。
“远见卓识之人懂得,在头等要务出现时要及时回应。”老师接着说,“这让他们始终关注当下。此外,这也为他们节省了很多精力。”
“对啊,但这跟我们有啥关系?”
“你觉得我有多大岁数,帕特里克?”
“我也说不好,四十三或四十四吧。”
“我猜四十一。”彼得插话。
“我下个月就六十一了。”
“就扯吧你!”彼得提高了音量,“……我是说,你是开玩笑的吧?”
“我没开玩笑,彼得。要向你证明这一点很简单,但我希望你能相信我说的。事实上,我现在看起来比四十多岁的时候还要年轻。虽然我会注意饮食和运动,但也没那么注意。信不信由你,我能有现在的身体状态,主要是因为不再拖延,能马上做的事决不拖到以后。拖延会浪费精力。瞧瞧五六岁的小孩——他们在自家后院玩球的时候,比奥运选手还要精力旺盛。这些精力是从哪里来的,又去了哪里?”
“人会变老,”彼得颇为理性地分析说,“仅此而已。”
“这就是个说话不负责的好例子——谢谢啊,彼得。事实上,五岁的小孩要比成年人更接近本质,而人的本质要比沉溺往昔或思考未来的时候更接近当下。”老师微笑着站起身来,走向座椅右边的画架,拿起蓝色马克笔,在架上的白纸上点了个小点儿,“生活中会出现需要完成或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有问题的起点。它有存在的目的,也有特定的能量。如果你试着忽略它,或者把它搁在一边,就会阻碍福流,导致体内产生压力。如果你开始做,但没做完……”他先画了半个圆,接着又画了一条波浪线,向白纸下方延伸,“能量就会渐渐耗尽,就像这样。但如果你开始做,做到让自己满意的地步,”他画了一个完整的圆,“就会积聚更多的能量,以便迎接下一次机遇。如果有很多半圆或阻隔,能量就会受束缚或流失掉,你就无法拥有原本属于你的能量。拖延症患者特别擅长给生活制造干扰。”
“干扰什么?”
“干扰你的本质,肯尼迪先生!干扰你的激情!”加思把手伸到椅子底下,掏出两块写字夹板和两支笔,“给,拿好了。请各列一份清单,列出生活中所有未解决的问题和未完成的任务——事无巨细,什么都行,只要是你们一直拖着不做的事就行。另外,如果有些事是习惯性拖延,就在旁边画个星号。我给你们半个小时时间,所以不用着急,好好想想。”
说完,加思就离开了房间。两个学员面面相觑,耸了耸肩,像是说“管他呢”,然后埋头做起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帕特里克的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件事是换灯泡。他一直想换掉走廊的灯泡,但已经过了……整整六周了!他的清单列起来毫不费劲儿:图书馆借的书还没还*、该写的信还没写*、杂志的编辑翘首以盼的稿子还没交*、水槽里堆积如山的餐具还没洗*、月度账单还没付*、还没跟牙医预约看牙时间**、电话答录机的留言还没回复*……随着清单越列越长,他的内心越来越焦虑,身体也越来越疲惫。随着一件件未办事宜浮现在脑海中,他发现自己被“必须得做了”的念头吓得畏缩不前。
半个小时后,他已经写满了整整两页纸。加思走进屋里,帕特里克就递上了自己的清单,不禁有几分惭愧。彼得交上清单时,脸上的表情让帕特里克大吃一惊——这个大块头竟然也会脸红!老师看了一遍清单,然后交还给他们:“头开得不错,回家继续。”
“您是说我漏了什么?”帕特里克满腹狐疑地问。
“你写的只是些皮毛。这些都是必须处理的事,但没有触及真正的重要任务。”
“什么样的重要任务?”彼得问。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老是把所有的事都拖到最后?”加思反问。
“问过啊,”彼得没好气地答道,“因为都是些破事。”
“那么,为什么你的生活里会有那么多破事?”
“嘿,伙计,破事躲不过啊——你又能怎么样呢?”
“哇!你说话还真是不负责啊,对吧,彼得?”
“你瞧,”彼得一口咬定,“抵押贷款、账单还有工作又不是我创造出来的。这些玩意儿都是生活中原本就有的——如果我想在这个社会上活下去,就得做该做的事。这又不意味着我爱做,对吧?”
“听起来真有反骨啊,”老师乐呵呵地回答,“所以你拖着不去做该做的事,是因为你不想过多地参与这个体系。设想一下,假如有更深层的理由让你拖着不去做,它让你不去做什么?”
“我没懂你的意思。”
“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都是有目的的。作为人类,我们完全受目的驱动。问题在于,到底是谁的目的——是我们的自尊,还是自我的其他组成部分?你会犯拖延症——从这些星号来看,拖延是你俩一贯的生活方式。是因为拖延要么让你能做某件事,要么让你不用做某件事,或两者兼而有之。你拖着不去做,就避开了这个体系。但是,你不用去做的是什么?”
“别的事。”帕特里克脱口而出。
“比如什么?”
“比如别的事。我是说,如果有人打电话找我,我手头有很多事没做,就可以说我太忙了,没空聊天或者出去聚会。”
“对啊,”彼得接过话茬儿,“或者,如果有人要我帮忙,我又不想去帮忙,就可以说我还有好多事没做完,得留在家里忙这些。”
“还有什么?”加思问。两个人又断断续续地说了一些,其中有些说法相当“令人发指”,比如故意拖着不做某件重要的大事,就可以找借口不去做琐碎的小事,因为“大事都还没办完呢”。
“很好!”加思向两个人表示祝贺,“现在,你们看出这些理由的共同点了吗?”
“嗯——我们都是大懒虫。”彼得答道。
“即使偷懒也是有目的的,偷懒让你觉得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还能避免做出承诺。”
“呃,”彼得双手捂住肚皮,装作肚子疼,“‘承诺’——字典里最叫人想吐的两个字!”
“我说的不是日常活动和义务——我说的是缺少对自己的承诺。只要你脑子里塞满了拖拖拉拉不去做的那些事,就用不着去反省自己了。你们上一回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是什么时候?”
“你这话啥意思?我总是把自己放在头一位!”彼得大言不惭地宣布。
“真的吗?”加思眉毛一挑,深表怀疑,“好的,我希望你们再列个清单——列出你们的头等要务。先一个一个写下来,再根据重要程度给它们编号。”
“什么?您是说责任和目标,还有类似的玩意儿?”彼得不知不觉举起了手,就像回到了小学课堂。
“在你们看来最重要的活动、目标或追求都行。慢慢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加思走出房间,让他们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