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催生压力,却摧毁不了乐观
——访2009级新闻学专业刘丽娟
刘丽娟,文学与传媒学院2009级新闻学专业学生,现就职于《四川工人日报》社、任报社新媒体编辑及报社编采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纪检委员。
在老师和同事的眼中,刘丽娟身上是满满的正能量。她像是一株向日葵,永远在追逐阳光,也正因如此,她给人留下的多为“阳光、乐观”的印象。“我属于特别积极乐观的一类人,因此在面对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压力时,我很少抱怨,而是会去想如何能够快速地解决问题。”谈及对自我的评价时,她如是说。
刻苦努力——自小养成的品质
高考正式填报志愿之前,刘丽娟便打算填报自己心心念念的专业——新闻学。“那时候我就觉得自己一定要当一名记者。这是一个理想,因为当记者可以遇见很多人和很多事,我觉得很有意思。”
最终,刘丽娟如愿以偿,成功地被新闻学专业录取,由此开启了她对“记者梦”的追逐。
每个人大学时都会参加很多社团和组织,刘丽娟亦然。她的四年大学时光,被学习和各式各样的拓展实践填充得满满当当。“进入大学以后,我除了平时按时上课和学习以外,还加入了很多学院、学校的社团,如学校招生办、学校宣传部、青年志愿者协会、学院的全能记者团等,同时,我还会在节假日或者周末去做兼职。”
这样充实的生活,不仅仅是刘丽娟大学生活的写照。事实上,加快步伐去追寻理想,不容光阴被虚掷,是刘丽娟自小学起便坚持的事情。
忆起儿时的成长岁月,刘丽娟脑海里全是“努力”二字,“我记得,小时候因为我比同龄人稍微聪明一些,每次考试都能拿第一,老师们也都很喜欢我,我的一位语文老师曾给我赠语:刘丽娟肯定是未来的大学生。”或许就是这样的激励,加之爷爷奶奶从小就教育她:唯有读书好,因此,在刘丽娟的意识里,读书对她而言是快乐和幸福的,这也使得她在学业上一直保持奋斗的姿态。至于刻苦,刘丽娟表示这可能和自己是留守儿童有关:“因为在家爷爷奶奶疼爱有加,而父母又没在家照顾他们,所以我总是想着能多为他们分担一些,渐渐地就养成了这样的性格吧。”
谈起对刘丽娟的印象,她的大学老师宋玲丝毫不吝啬其赞美之词:“刘丽娟是一个非常努力、非常刻苦的学生。比如扛摄像机拍摄片子,别人拍一遍累了就休息,她累了也不放下机子,一个女孩子扛那么重的摄像机反复地拍,给我留下了一个扛着摄像机的女生的形象。”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也是以前我的老师送给我的一句话,我也将这句话当成了我的人生格言。”多年已过,刘丽娟身处的场景从校园转换至报社,但依然不变的是那颗努力奋进的心。
艰难的时期——庆幸有他们
工作几年以后,谈起大学期间的经历,刘丽娟的回忆里,有二分之一的内容都离不开她的那些大学老师们。
“系主任毛爷爷、宋老师、蒲老师,还有辅导员老师,他们真的给了我很多帮助,特别是在我妈妈生病的那一段时间。”刘丽娟说。
大学期间,在充实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刘丽娟不断地学习,汲取了不少经验,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种行云流水般的舒缓节奏,对她而言是令人欣喜的。
然而,刘丽娟原本平静如水的生活泛起了一阵涟漪。母亲的突然生病对她而言仿若晴天霹雳。“我清楚地记得,我妈生病的时候,我除了哭,好像真的什么忙都帮不上,上课也是无精打采的。”
让刘丽娟觉得庆幸的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自己并不是只能独自去面对。“我有三个团结友爱的室友,还有一群非常棒、非常有爱心的老师和同学,不管任何时候,他们都能够在我身边,默默地支持我、关心我、照顾我。因此,大学四年,我很感恩可以遇见他们。”
回想起当时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刘丽娟娓娓道来:“当时我上课的状态不好,宋妈(指大学老师宋玲)注意到了,向室友问了我的情况。她得知后,第一时间给予了我关怀和帮助,还不断安慰我。大学的另一位老师蒲忠瑜得知后也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之后还给我介绍实习工作单位,等等。”多年已过,回忆起那段时期,刘丽娟依然无比感恩,“总之,不管是同学还是老师,她们的举动都让我觉得很温暖,即使毫无血缘关系,但是他们还是用各自的方式来关心我、帮助我。那时我就觉得,因为有他们,自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
脚踏实地——不仅仅是一个编辑
大四那一年,刘丽娟到了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实习,正式毕业后,她到《四川工人日报》应聘,最后成功被录用。
刚进报社时,刘丽娟进入了编辑部,主要负责报纸版面的校对。2013年7月份,报社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正在考虑建设自己的网站——51网,那时一切关于网站的建设内容都还在调研和考察当中。刘丽娟在编辑部工作了大约一个月以后,便被安排去负责网站的建设工作。
“51网从框架构建、栏目设计到内容填充等都是我们部门几个年轻人一起逐步摸索、构建起来的。”
刚刚接手这项任务时,刘丽娟表示自己是极其迷茫的。“在学校学到的大部分是理论知识,而建设网站需要依赖很多技术上的东西,因此,真正建设一个网站,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然后不断地去创新践行。”
网站的设计和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刘丽娟丝毫不敢懈怠。“当时我们部门的大部分年轻人在其他媒体有过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可以为网站建设出谋划策。除此之外,我会去借鉴一些门户网站,慢慢去摸索,并且跟其他媒体朋友交流,然后理清自己的思路,再给领导提供有建设性的、可参考的意见。”
网站从最初的设计到建成,再到一步步地完善,刘丽娟不仅仅是参与者、见证人,更是“运作者”。领导知悉其所付出的努力,也会经常当面表扬她,说她的业务能力越来越熟练了,等等。
时间如白驹过隙,如今,刘丽娟在《四川工人日报》已经工作了五年多了。她表示自己现在所处的工作环境其实跟普通的事业单位大有不同:“因为51网是以公司化的形式在运营,所以它跟报社的运营还是有很大区别。网站相对于报纸来说,更为讲究时效性,因此,工作量肯定比报纸那边更大。同时,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很多新鲜的事物,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会更多;但是同样地,这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接收新的知识和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学到的东西肯定会更多。”
“我现在除了负责网站的更新、运营和维护以外,还负责报社的官方微博、微信、现场云直播等工作,同时也经常在工作之余陪同报社领导出差,如发行会、培训班等。此外,在四川省总工会开展重要活动的时候,我还会负责策划和直播,主要通过微博和现场云等直播平台来进行。”谈及目前的工作,刘丽娟徐徐诉说。
2018年2月,经四川省总机关党委正式批复,刘丽娟正式当选中共四川工人日报编采支部组织委员兼纪检委员,因此,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工作,刘丽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刘丽娟介绍:“我所负责的党务工作,主要是关于党员发展、党员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不断打磨自己——所学知识未曾付之东流
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为人处世之道,在刘丽娟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大学期间学到的东西对我现在的工作帮助挺大的,可能是因为毕业后进入的是报社,属于专业对口单位,所以不管是专业课还是选修课学到的知识,目前在工作中都有用到。”她说。
“在全能记者团以及专业课上学到的东西能让我很快地编辑一篇稿件,并且快速判断一篇稿件的好坏并及时做出修改和调整;而选修课学到的关于一些软件的应用知识,对于一名网络编辑来说也是十分有用的。”大学期间点滴积攒的经验,化作了刘丽娟工作上的有利“武器”,辅助她一路披荆斩棘。
对于一名网络编辑而言,快速编辑以及发布稿件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基本的。刘丽娟表示,自己刚开始接触网站的编辑工作时,编辑一篇稿件需要花大约八分钟的时间。“刚开始编辑一篇稿件速度比较慢,需要考虑文章的标题好不好、导语的五要素是否齐全等问题,但如今就比较得心应手了,基本上花费一两分钟就能编辑好一篇稿件。”
刘丽娟对摄像颇感兴趣:“大学时学到的Photoshop软件应用知识和摄影技巧等都对我现在的工作很有帮助。有时候部门里面的美工部同事忙不过来,我就会去帮忙。而且在现场云直播(新华社旗下的短视频产品)这一块,我现在主要负责的是摄影摄像的工作。”
谈到摄影摄像的学习,时间可以拉回到2010年,当时刘丽娟加入了学院的全能记者团。“当时老师会经常带我们出去采访和拍摄,学到了不少东西。”她说。
刘丽娟提到,2012年,他们拍了一部关于泸州油纸伞的纪录片,最后去参加了“四川省首届普通高校校园电视评选活动”,获得了三等奖,“当时我们把拍摄的过程和内容写成了论文,足足有80多页,最后还作为了实践性毕业论文。”她说。
刘丽娟笑说自己“什么都会点”,因此,平时很多工作任务领导和同事都会首先推荐她来做,对她很信任。“现场云直播那一块工作,一开始我只是当出镜记者,后来同事说我拍得很稳,就推荐我来拍摄,于是我便开始负责摄影摄像的工作。”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锻炼,不管是专题的拍摄,抑或网站的更新维护,刘丽娟已经非常熟悉,“大学里学到的相关知识和得到的锻炼为我的工作夯实了一定的基础,当然,工作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打磨的过程。”
成就感的累积——用心酝酿的作品
除了日常的网站的更新和维护工作,刘丽娟还会有一些专题拍摄的任务。“我们拍的专题虽然不多,但是每一个我都是用心去拍摄的,并且也产生了比较好的反响。”她说。
从前期的策划方案制定到拍摄,再到剪辑、发布,刘丽娟都付出了不少心血。“我们都知道,专题拍摄之前往往需要提前写好策划方案。例如,有一次我们需要去采访德阳女子戒毒所,在这之前为了了解情况,我看了大量资料,之后根据自己所要采访的内容,确定主题、采访对象、采访问题以及拍摄点等,最后将策划方案制定出来。”
刘丽娟说:“策划方案的制定一般是在工作外的时间完成的,而且一般给我们限定的时间是两到三天。这就需要我利用闲暇时间去构思和制定。”
此外,刘丽娟还表示,专题拍摄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2017年12月,领导下达了一个关于巴中市林场护林员景祥俊的人物专题拍摄任务。
“这个报道从选题到具体拍摄策划的制定,只花了三天左右的时间。领导同意了我们的策划方案以后,我们就前往目的地进行采访和拍摄。”
刘丽娟和同事一同前往巴中市通江县进行专题的拍摄工作。拍摄的过程中出现过几次小状况,刘丽娟和同事通过不断调整拍摄计划来适应。“我们是提前一天过去的,第二天早上六点过就出发去林场,去景祥俊住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一直到晚上才回去,那晚我们前方记者和后台编辑工作到深夜两点多,中途发现有些视频内容不见了,我们决定第二天一早再去补拍,所以当天晚上三点多才睡的我们在清晨六点过又起来去了景祥俊家里。而且刚好当天巴中市有领导去慰问景祥俊,因此留给我们补拍的时间非常少,幸好我们还是及时地补拍完了所需的内容。”
“一开始我们打算采用现场云直播的方式来拍摄,但是由于尼地坪工区条件艰苦,没有信号,因此我们只有在晚上回到铁厂河林场场部,才能把视频进行上传和发布。”
采访的地点是尼地坪工区,那里的山路崎岖,为了真实还原被采访者真实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刘丽娟拿着摄像机,一路沿着他们走过的山路对被采访者进行记录和拍摄。“当时景祥俊他们夫妻俩边工作边下山的画面以及唱山歌的画面,是我倒着走路来拍摄的,同事就在后面扶着我,我就单手拿着摄像机,边拍边往后退,后面路况如何,完全看不到。”刘丽娟说。
“而且返程当天,因为大家休息太少,拍摄强度过大,所以集体晕车呕吐,我当时还耳鸣头痛,觉得自己出现了高原反应,虽然那个地方的海拔并不是很高。”
但是令刘丽娟欣慰的是,自己拍摄的专题得到了较好的反响,“之前报纸媒体有报道过景祥俊的故事,但是那时候并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讨论,在我们拍摄了这个专题并且发布以后,引起了巴中市妇联的重视,之后他们到实地进行调查和资料搜集,景祥俊还因此获得了‘三八红旗手’的荣誉。”
不轻易喊累——把抱怨的时间用来解决问题
工作的头两年,刘丽娟住在华阳,离报社比较远,因此她每天早上六点二十分就得起床。“那个时候我们部门有6个编辑,交通方式一般都是公交,因为坐地铁反而会转很多次车,即公交——地铁——地铁——公交,那个时候每天来回有近4个小时车程吧!”刘丽娟说。
因为是和朋友一起合租,朋友的工作地点换过几次,刘丽娟也换过几次住的地方。“现在我们又搬到温江了,主要是乘坐地铁上班。我一般是六点四十分起床。
“最开始会觉得有点累,但是习惯了以后就觉得没啥了。现在即使是休息日,我还是会六点过就醒了,因为生物钟已经形成了。”刘丽娟笑着说。
“我们现在每天早上八点就必须到岗,九点之前就必须把网站更新完。按规定,我们是可以在下午三点半下班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按时下过班,有很多时候还需要加班。”谈及每天的工作情况,刘丽娟介绍道。
“加班的情况大多是因为需要等通讯员采写稿件,比如一些活动或者会议的稿件。其实稿件编辑和网站更新这个工作我们也可以回家做,但是因为领导说在办公室里大家会比较好商量,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在办公室里把工作全部完成了才回家。记得加班最晚的一次是到晚上十点多,那天我到家的时候都已经快十二点了。”
谈及工作压力,刘丽娟只平静答道:“工作压力肯定是有的。我们报社的网站有一个投稿系统,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各个市州、区县或企业投递的稿件,尤其是我负责的稿件,大部分都来自记者或基层通讯员,几乎都是原创,由于通讯员写的稿件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稿件编辑起来花的时间要多一些。这就要求我在编辑的时候不仅要眼疾手快,还要保质保量。”
纵然面对这样高强度和数量多的工作,刘丽娟还是表示自己并没有觉得超负荷。“可能跟我自身性格有关,我属于天生乐天派,所以面对这些工作压力的时候,我很少抱怨,更多想到的是如何快速地解决问题。因此,虽然工作量大,但我自己还是能应付得过来。”
她表示自己不是那种容易焦虑的人。相反,身边有朋友在工作不顺心时会整天抱怨、焦虑,这时候刘丽娟就会开导他们。“因为我是相对比较乐观的人,因此基本上不会被烦恼和忧虑所困扰,遇到难题的时候就想办法解决。”
至于消解压力的方式,在刘丽娟看来,和朋友一起谈谈心、散散步便是最好的解压方式了。
不休息的假期——我已经适应了
9月22日,周六,距离中秋节还有两天。
清晨六点半,大概很多人还在梦乡里,刘丽娟就起床洗漱收拾,便赶往距所住之处约1个小时车程的单位。
“我们部门中秋节和国庆节都需要有人值班,现在部门里面只有两个编辑,所以就是我们两个人轮流值班。”
和其他人的国庆“小长假”不一样,刘丽娟的国庆假期基本上是在办公室度过的。“有好几年,国庆节都是我一个人值七天班,”她解释道,“本来是几个编辑轮流值班的,但是我想让其他人玩得开心一点,就提出我一个人值班。”
倘若可以休息,刘丽娟首先想到的是回家。“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做很多事情会更多地考虑到家庭。”家庭对刘丽娟而言,不仅仅是强大的后盾、避风港,还是自己需要用尽全力去守护的重地。“目前,支撑我向前的动力更多来自家庭。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我觉得自己要足够强大,才能更好地照顾家人。”
这样的信念激励着刘丽娟在工作上不断奋进,家庭支撑着她前进,也让她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不会埋天怨地。
刘丽娟的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实际上已经不明晰了,她的闲暇时间,其实也和文字、稿件密不可分。她解释,在工作之余,自己还肩负了两个“兼职”。
2016年年底,刘丽娟毕业前所在的实习单位——四川省教科文工会一个即将退休的老师由于对刘丽娟较为赏识,便向单位强烈推荐让刘丽娟负责编辑他们的内部刊物《四川教工》。“我主要负责跟各个市、州和高校联系,收集稿件,然后编辑稿件,再交给省委文印中心印刷,邮局寄出,后期还需完成给作者寄稿费等工作。”
对于编辑《四川教工》这一刊物,刘丽娟有自己的心得。“令我感到非常开心的是:一开始大家不怎么关注教工,到现在越来越关注了,基层各级教育工会都会积极投稿,也会时常关注什么时候出刊了!还有领导专门打电话提出意见和建议,说明教工现在在基层受到了重视和关注,这点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除此之外,在工作之余,刘丽娟还帮助一个餐饮店运营他们的微信公众号。“这个店是我一个同事的同学开的,因为我的工作是负责网站编辑和运营,因此出于信任,他便拜托我帮他们运营微信公众号。”
关于时间的分配,刘丽娟解释:“上班期间坚决做好自己的工作,像《四川教工》和运营餐厅微信公众号,我都是利用自己的周末或调休时间去做,所以工作和兼职两不误吧!”
勤勤恳恳——付出了肯定会有收获的
报社领导认为刘丽娟工作了这么多年,最突出的就是勤勤恳恳,干一行,爱一行。这样的特点也帮助她在工作上取得了不少成就。
“这几年来,我在工作上得到了四川省总工会机关党委领导、报社领导和部门领导的认可,领导们会说把事情交给我做很放心,同时我们和下面的21个市州的沟通也很顺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除此之外,让我感到骄傲的就是今年当选了报社编采支部的组织委员兼纪检委员,因为这不仅仅是同事们给予我的信任,更是领导们给予我的肯定。”
不仅部门领导对刘丽娟赞赏有加,一些退休的领导以及经常打交道的一些部门领导也经常表扬和夸奖刘丽娟。“一次,一位老领导当着我们单位领导的面表扬我,我们领导还惊奇地问那位老师:‘怎么你也认识小刘?'”刘丽娟笑着说。
对于刘丽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刻苦上进的工作精神,单位领导们都看在眼里,也放在心上。在职工大会上,部门的领导会直接点名表扬她:“小刘啊,蛮能干的,网站经营得挺好!”
刘丽娟表示自己一直都是刻苦上进的人,因此她直言自己基本上没有遇到过不顺心的情况。“我所付出的努力,都会得到回报,我工作上收到的评价和反馈还是比较正面积极的,不会觉得徒劳无功。只要你用心去做了,那么一定会有收获和成就感。”
除了勤恳和刻苦以外,“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同样是刘丽娟坚持的生活之道。“我一直比较相信一句话:你想人家怎么对你,你就应该做到怎样对人家。”
刘丽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热情大方的性格不仅仅受到领导的认同,也颇受同事欢迎。谈及和单位同事的相处,刘丽娟笑言:“和同事相处起来还是很顺心的,而且经常有负责技术、美工工作的同事会当面跟我说:‘娟儿,跟你合作真的很愉快!’我自己听了也觉得很开心。”
我好奇地问她:“在报社工作了五年,没有想过换一个环境吗?”她低眉又莞尔道:“其实以前有一段时间有动摇过,‘要不要去当记者啊’,但是现在已经不像刚毕业那会儿,觉得自己可以随心而为了,现在我会更多地考虑家庭。因为当记者的话要经常在外面跑,而不能经常陪家人。我现在的工作虽然没有什么挑战性,但是很安定,这样的话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
大学时的她,因为记挂家庭,所以努力学习;工作以后,也因为牵挂家庭,所以舍不得离家太远。
在大多数人看来,刘丽娟身上所肩负的职责过重,生活过于忙碌,可在她看来,忙碌的生活可以适应,压力也可以消解。“我是那种宁愿让家人、朋友过得更好,对自己抠点无所谓的人,因此平时工作再辛苦再累,只要想到可以为家人提供更好的条件,我就觉得没什么了。”也正因为此,刘丽娟从未言弃。
刘丽娟说一般人要成为编辑,要先从记者当起,但是自己却从一开始就当了编辑。我问她:“这应该算是你的一个遗憾吧?”她平静道:“对呀,这的确是一个遗憾。我也觉得自己这五年来在工作上没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所以报社即将改革,我也在犹豫要不要去申报中级干部。我想,这毕竟是一个机会,不想错过,就申报了新媒体副主任和一级编辑,现在还处于资格审查的过程中。”有人羡慕安稳安定的生活,有人追求刺激和冒险,不管风平浪静还是披荆斩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做自己热爱的工作,甘愿付出,保持乐观的心态,希望自然会开花结果。”
学生记者:2015级新闻学专业 董铭惠
指导教师: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