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遵义市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分析

(一)美丽乡村建设型:花茂村

花茂村位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早年因贫困荒芜,故名为“荒茅村”,后改名“花茂”,寓意花繁叶茂。全村辖26个村民组1345户4568人。近年来,该村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和率先全面小康,致力于打造“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产业旺、文化兴有机统一。2015年被评为省级同步小康创建示范村,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找到乡愁的地方”。在旅游扶贫实践中,花茂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花茂村做到了公路组组通达,所有农户通上了自来水,部分农户安装了宽带,90%以上农户用上了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建成占地16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家园。无线调频广播站、农家书屋、网吧、便民小超市等文化、生活设施布局合理,农户院坝100%实现了硬化,建有花池,配有果皮箱、路灯等设施,呈现出新农村的新风貌。

二是完善旅游服务功能。花茂村开办了17家乡村旅馆、8家农家乐、1家大型农家山庄,修建了476米的乡村旅游休闲长廊,630米的休闲便道。多渠道投资2.4亿元,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880栋,建成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发展乡村旅游使黔北民居增值近10倍,成为花茂人家的摇钱树。发展乡村游、红色游、田园游,2015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成立“互联网+”服务中心和“青年创客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100万元。强化教育培训,每月举办两期农民夜校或道德讲堂,开展中式烹调等直供式技能培训,参加者4000余人次。

(二)红色文化依托型:苟坝村、土城古镇

苟坝村和土城古镇均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苟坝村位于枫香镇东部,辖18个村民组,共836户3864人。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三进三出遵义县(今属遵义市),在这里召开了闻名中外的苟坝会议。遵义县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就是以苟坝会议会址为核心,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文化倾力打造的红色文化风景区,涉及苟坝、花茂、土坝、枫元等村(居),人口1.5万人。土城古镇位于遵义市习水县西部,辖19个村(居)48658人,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第一渡的主要渡口,土城内建有“四渡赤水纪念馆”以及青杠坡战斗遗址(红军烈士陵园)。近年来,土城古镇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争当旅游扶贫“领头雁”,发展成效明显,2016年上半年全镇接待游客20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24亿元。其主要脱贫经验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当地政府精准帮扶。遵义县旅游局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民,提升农民的服务技能,多次组织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和旅游技能比赛,包括礼仪、厨艺等方面,还邀请重庆市旅游协会的老师举办专业讲座,每年举办的培训不少于4次,有200人以上人次接受培训。不少农民从不懂旅游变成发展旅游业的行家里手。除此之外,在花茂村、苟坝红军街,遵义县旅游局投资20多万元规划制作了旅游标识标牌、文化墙、雕塑、旅馆招牌、花池等,目前该区域已初具完善的外部旅游业态,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二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土城古镇加大红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力度,形成了《1935红色记忆》《四渡赤水亲历记》等红色文化系列研究成果。打造“最美丽的女人”(女红军)系列红色文化演艺节目,以此为基础建成遵义市干部特色资源教育基地。发挥红色文化优势,全力构建红色文化体验游品牌体系,把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推向世界。打造“四渡赤水”体验游品牌,通过场景复原、角色扮演等方式重现四渡赤水战役,联合二郎、茅台、太平渡等渡口旧址,打造“四渡赤水”超大型真人红色文化体验活动。打造“重走长征路”系列品牌,加快四渡赤水纪念地项目建设工作,开展“重走长征路”体验活动,打造“红军节”“战役体验”“最美丽的女人文艺展演”等红色体验活动,构建“重走长征路”特色活动联合体。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专线,以古镇至青杠坡快速旅游通道为纽带,将古镇景区、华润片区连为一体。加快华润片区袁咨桐故居、习部农耕文化园、亲子厨房、稻草童趣乐园、水狮河水上乐园、红军纪念馆群和青杠坡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打造沿古镇红色馆群、“四渡赤水”一渡渡口、女红军纪念馆群、袁咨桐故居至青杠坡烈士纪念园红色旅游专线。

(三)农旅产业融合型:杉坪村、金花村

桐梓县娄山关镇杉坪村按照“农旅相生、景田相依”理念,依托万亩花海,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年底不足5000元增长到2015年年底的11230元,闯出了一条旅游推动整村脱贫、率先全面小康的新路径。杉坪村建设“三区三长廊一带满天星”,建成3.6千米长的世界最长紫薇长廊、2千米长的盆景长廊和1.2千米长的鲜花温室长廊,建成县城高速路口至景区的旅游特色一条街。投资50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5亿元,建成“黔北花海”景区一期项目2000亩,2015年8月投入运营后,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8亿元,其中门票收入1226万元。招商引资2亿元,规划建设面积3500亩,集农旅体验、康体游乐、湿地观光等于一体的综合型红色生态、农旅观光产业园区。

“七彩部落”位于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是湄潭“翠芽27°”4A级茶旅一体化景区的核心地带。近年来,湄潭县依托资源禀赋,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股份合作、引智引资、创业创新,采取统一规划打造、统一资源整合、统一运营管理、统一股份分红和政府兜底基础设施的“四统一兜底”方式,探索建立“户户是股东、家家能分红”的新型农村经营模式,打造了基础完善、产业配套、环境宜人的“七彩部落”,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寨美、村民富”的茶旅一体脱贫新路子。2015年5月以来,“七彩部落”旅游综合收入1200万元,解决周边及外来贫困群众就业400余人。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0元。

主要脱贫经验有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特色农业。桐梓县娄山关镇杉坪村和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均通过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自然风光资源和人文资源,培育引进企业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健康养生等特色优势产业,把园区打造成景区,把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扶持带动当地贫困户发展农家乐、销售农特产品,推进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特色产业发展中,注重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带动,通过土地出租、入股分红、进厂务工、产品销售等,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产旅融合、助农富农,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市场导向、产业融合,经济富裕、环境更美”的可持续发展。

(四)特色景区引领型:赤水市

赤水市是贵州省唯一一个实现脱贫摘帽的贫困县级市。2016年赤水旅游产业增加值实现26.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31%。赤水市现有8个核心景区、15个示范乡村旅游点、12个农业观光园,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达7万人,带动了贫困人口4000余户、9000余人参与,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仅赤水旅发公司(赤水景运公司)就为贫困户提供了20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2.4万元以上。在评估组走访调查的两河口镇黎明村,依托赤水大瀑布景区,村民踊跃发展乡村客栈、驿站、农庄,并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公司开发漂流项目,以入股形式参与分红,从“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和59户贫困户163人稳定脱贫,村级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

其主要脱贫经验有:以“全景赤水·全域旅游”为引领,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围绕山地旅游和山地农业,全力做好“旅游+”这篇文章,推进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围绕旅游转,实现工、农、文、旅的高度融合,通过“景区带村、产业带民、岗位带人”模式,引导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旅游路、发上旅游财,带出了赤水旅游扶贫新风景。赤水市落实“三定”机制(组织定责、目标定位、工作定向),筑牢“三大”设施(畅通交通、完善配套、靓化环境),推行“三带”模式(农旅融合带产品、工旅融合带商品、文旅融合带商业),聚焦“三联”机制(利益联结、产业联结、就业联结),最终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致富旅游路。